|
记者 | 炫风 杨猛 醴文 莫忘初 实习生 | 麦桂森
结石、乙肝、艾滋、手足口病,每一波重症疾病的危机里,几乎每个家长犹如惊弓之鸟,而其中一些宝宝成为无辜的承当者。健康环境问题的不断曝光,使危机宝宝成为了这年度其中一个最惹人注目的新社会命题,在他们身上集中了医学、经济、社会、卫生政策、行政管理等各方矛盾,同时也投射出这个社会的包容度。
12月10日早上,如平常一样,广州市儿童医院保健科的诊室里挤满了小朋友,以及他们的亲人。每到冬天,流感又成为父母关注的话题。
广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林穗方还记得,9年前的国务院《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里,提出了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在2010年下降到25.8‰和31.8‰的目标。如今踏入2008年,营养不良、麻疹、肺炎等婴幼儿疾病风险也已淡出了都市,但新的危机却接踵而来。
国际儿科专家们普遍认为,6 岁前的健康决定人一生的健康,小儿通常要到6—7岁以后的身体机能才能有效抵抗病毒,但中国孩子在6岁前面临的健康危机,远不是父母们传统的卫生常识所能覆盖。“每一波重症疾病的危机里,几乎每个家长犹如惊弓之鸟。”经历过禽流感、EV71感染潮的台湾成功大学医院儿科主任王世民对记者说。
上个月,有报道重提全国各地乙肝儿童入幼儿园难的问题。几乎所有采访中的家长都对南都周刊记者说,打心底里完全支持广州关于幼儿园隔离乙肝病毒携带儿童的规定,至于那些似乎远在天边的、家长们眼中的绝症宝宝——艾滋儿童,绝大部分还是选择避之则吉。“疾病的风险这么多,谁能打包票我的孩子不受拖累?”某中学校长刘先生对记者说。
如果没有“毒奶粉”、“激素洁肤霜”、重度环境污染等危机的曝光,大都市里的家长们未必能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那些超越国家常规儿童(婴幼儿)健康监测与控制系统之外的危险,而艾滋宝宝、结石宝宝、乙肝宝宝们,因为天然、更因为人为的各种原因,成为了宝宝世界中的弱势群体。
在中国很多地方,医疗体系并不能完全照顾弱势宝宝们当下与未来的医疗需要,同时超额的经济负担也落到了他们的家庭之上。根据卫生部12月初的统计,中国各地因“毒奶粉”而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达到了28.4万人,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患儿家长还在为落实国家的免费治疗政策而奔波,大量3岁以上的孩子更不在免费治疗的范围之内。
即使治疗费用的问题得到解决,弱势宝宝们还要面临社会歧视的压力。中国有9000多名15岁以下的艾滋儿童,他们是HIV病毒携带者或病人,虽然政府和一些NGO组织已向中国艾滋儿童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不过,如同山西临汾传染病院院长郭小平所说的,艾滋儿童除了经常出现发烧、腹泻等症状外,社会歧视也使他们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生活、就学。而歧视同样发生在乙肝宝宝身上,他们甚至连入幼儿园、托儿所都得不到保障。
在中国,弱势宝宝未来的潜量,还不止艾滋、结石、乙肝等典型人群。有数据指出,中国50%的5岁以下死亡儿童死因与室内空气污染有关,北京、广州、深圳、哈尔滨等大城市的白血病患儿都有增加趋势,更多潜在的宝宝危机正被医生们发现。“譬如,10岁以下的孩子一旦摄入氯元素过高,就很容易患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重庆市儿童医院李廷玉说。
健康环境危机的不断曝光,使危机宝宝成为了这年度其中一个最惹人注目的新社会命题。这些“万千难题在一身”的娇嫩身躯,这些涵盖了医学、经济、社会、卫生政策、行政管理等各方面矛盾的宝宝,也将在人们复杂的目光中继续艰难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