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审计风暴
●1998年,清查粮食系统违规违纪,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
●1999年,对水利部挪用资金等问题点名披露,三峡移民资金被严重挤占挪用。
●2000年,16个省市自治区国债重点建设项目中挪用资金4.77亿元。
●2001年,贵州交通厅原厅长卢万里招标中弄虚作假,使国家损失9800多万元。
●2002年,查出中国建设银行广州地区8家支行10亿元虚假按揭。
●2003年,查出国家体育总局等四家中央单位虚报、挪用预算资金等事实,并全文公告。
●2004年,预算外资金清理不彻底,彩票公益金等财政性资金271.94亿元未纳入预算管理。
●2005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中各类违规问题金额90.6亿元。
●2006年,指出违法违规问题资金达55.1亿元,违法案件线索12件(涉案人员25人)。
●2007年,报告环保总局、烟草局、民航总局等部门本级存在的问题348.53亿元。
●2008年,有376.87亿元资金未纳入预算管理。财政部等部门违规收费40.75亿元。
1999年12月16日,李金华就上一年度的审计情况,答记者问。在这一次的审计报告中,审计署第一次公开了中央政府在执行财政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在那年的6月26日,李金华在向九届人大常委会汇报审计情况时多次被掌声打断。
报告中称,中央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资金,达31.24亿元。
审计署的这一次报告,有利于人大对政府预算执行进行监督。中国的政务公开从此迈出特别的一步。
而李金华也成为政务公开的一个象征。在李金华看来,这要归功于改革开放,它使得中国法制日益完善。
【1983年成立审计署】
隶属于人大还是政府
李金华,家境贫寒,1962年依靠国家助学金,考取了中央财政金融学院金融系。毕业后,分到572厂———一个偏远山区的地师级军工企业。他从会计一直做到厂长。
1985年,他调入国家审计署。
国家审计署于两年前的9月15日成立。成立时,有两种意见相互争论。一种觉得机构该隶属于人大,一种则认为当隶属于政府。
李金华曾对媒体说,当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刚恢复,而政府是个大政府。最后选择了隶属于政府的审计体制,审计署对总理负责。
这使得中国的审计机关和绝大多数国家不同。除了两三个国家外,其余国家的审计机关都独立于政府。
以前每个来访的外国审计长都会问李金华:中国的审计制度是不是独立。李金华说,后来也就没人问了。在他当选为联合国的审计委员,获得全票通过后,再也没有人提出中国审计的体制问题,都认可了中国的审计制度所发挥的作用。
对于中国审计制度的特征,李金华概括为“尽言尽责”。
“尽言尽责”来自于一种无形的压力。
李金华记得他刚到审计机关时,看有些部门,一出问题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心理很不平衡。当初在工厂的时候,全厂职工拼死拼活,干一年,最多有二三百万的利润。
那时,李金华就感到中国审计机关面临着这种压力。
当初社会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审计署的工作重点是“打假账”。李金华曾对媒体说,当时审计了1200多个企业,六成企业的账目不真实。而这一问题在西方国家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已基本不存在了。
【1994年颁布《审计法》】
审计须向人大报告
1994年,酝酿起草《审计法》,成为中国审计的转折点。
《审计法》中一条规定———“双重报告”在当时引起争论,它规定审计署既要对总理报告审计情况,又要受总理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李金华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谈及这一点时说,“财政的核心问题就是要对外公开。你公开了,人家才能指指点点,不公开,有的说了人家都听不明白,怎么去给你提意见啊。”据李金华所知,开始起草时没这一条。人大最后通过的时候加上了。他说,这是对中国审计体制的一种完善,事实表明,审计工作不仅对政府负责,为政府服务,它也对人大负责,为人大服务。
1995年,《审计法》颁布。审计署开始审计中央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
3年后,李金华就任审计署审计长。次年,李金华向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做《关于1998年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审计情况》的报告时指出,国务院43个部门挤占挪用财政,平均每个部门达7200多万元。
在那次审计中,一共立案2268起,1302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全国人大新闻局的一位同志回忆说,“常委会上的报告引起这么大反响是极其罕见的”。
李金华在事后曾对媒体回忆说,那次报告出炉是最困难最艰巨的,披露了很多权力部门的问题。当时,审计署内部对此看法也不一致。向人大财经委汇报时,有人提出来,这些披露后会有什么影响?当时的总理朱镕基说,凡是审计署审出来的问题,只要不涉及秘密的都应向人大常委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