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实行“公开制”】
摒弃新闻稿全文公告
2003年,审计署推出审计结果公开制度,这进一步加大了中国的政务透明。
那一年的6月25日,李金华代表审计署,首次在第一时间,全文公布了牵涉很多重要部门的审计报告。一大批中央部委被公开曝光,被点名批评的有财政部、原国家计委、教育部、民政部、水利部等,其中,财政部被点名达9次之多。
报告在用词上也少有以前的含糊和温和,而代之以“疏于管理和监督”等严厉的字眼。“审计风暴”成为当年的流行语。
中国审计学会办公室副主任郭彤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说,其实,从1996年起,财政预算报告的审计情况就开始通过报纸等媒体对外公开,但没引起大的关注。
李金华回忆说,最初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和对公众公开的方式,是发新闻稿。新闻稿开始很简单,两页纸。1999年,他建议新闻稿和审计报告差别不要太大,朱总理同意了,新闻稿基本上和报告没有太大差别。这以后,向人大报告后直接对外公开,根本不存在新闻稿的问题。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从本世纪初,除了涉及到国家机密的、受法律保护的个人隐私的内容,审计署的每个报告都对外公布。李金华说,现在大家都习惯了,我们的公告已经是很厚的一本了。国外同行来了就向我们要公告。这说明中国政府是透明的。
【2005年誉为问责年】
除了曝光还督促整改
“审计不一定总是风暴的形式,人们应更多地去关注审计本质作用的发挥,审计是关注责任,关注责任履行情况。”审计署科研所副所长崔振龙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风暴之后,审计将回归理性。也就是从风暴到问责。
早在2004年底,审计长李金华就指出,审计要强化问责意识,要改变那种只要不装自己腰包就不算什么大问题的片面看法。
2005年2月1日,《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正式施行。
也就是2005年,这一年的审计风暴又被媒体认为是审计问责年。
无独有偶,2005年6月27日,审计署刚刚曝出农行2004年度违规状况后,农行总行6月28日明确回应称,将落实审计建议,加大整改与查处力度。到29日,农行表示已完成了近80%的违规整改,并处罚了包括3名省级分行行长在内的1331名相关责任人。
“这也是中国审计和别的国家不同的地方。”李金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中国的审计部门不但要查问题,还督促整改问题。别的国家审计机关对整改没整改是不管的,报告给议会,就完成任务了。
李金华说,审计署除了揭露问题纠正问题,还需要抓住带有倾向性、宏观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的对策和建议。前几年审计署曾对大庆油田进行一次审计调查,对大庆的持久发展提建议。“后来总理带着我们的审计报告到大庆去开的现场会。”
【2008年总结寄语】
中国审计仍在初级阶段
25年的审计路,审计署除了刮起一次次风暴外,还建立了一系列制度,如审计信息制度、信访制度。但社会对制度的有效性仍有怀疑,担心审计机关不能独立发挥作用。
“其实没有一种十全十美的制度。”李金华在接受采访时说,中国这个审计体制,有它有利的一面,也有缺陷的一面。有利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审计出的问题可以很快得到整改。
他说,现在关键怎么充分积极地去依靠党委、依靠政府,依靠人大,包括依靠媒体,发挥各种资源优势。
至于审计机关的独立,要等到历史条件成熟,要等到修改宪法时,大的体制才会有变化。
今年3月,李金华期满离任审计长。对于自己23年的审计生涯,他给自己打70分。对于中国的审计工作,他也给出了70分。
他说,25年审计工作的业绩,实际上是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大环境下的业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很多国家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一直认为,中国审计,仍然处在初级阶段。”
□本报记者 吕宗恕 实习生 赵岩 朱大伟 北京报道
更多内容,请点击新京报专题,网址为:http://www.thebeijingnews.com/zt/ggkf30/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