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温州一个普通的早晨,无数的温州人会从这个叫麻行(hang)的码头乘坐渡船往返于瓯江两岸,这里是很多温州人财富之旅的起点。
三十多年前,戴洁天的小儿子陈坚每天都从这个码头出发,到对面的银行上班。这是一个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业,但办公室里的陈坚却坐不住了,他也想到那个热闹的商海中遨游一番。没想到,最大的阻力却来自一向开明的父母。
父亲戴洁天尤其反对陈坚的想法。刚刚从禁锢生活中走出来的他更希望儿子过得平凡安稳一些。作为一个思想的先行者,戴洁天在儿子的下海问题上却表现得有些保守。
怜子如何不丈夫,也许天下的父母都一样吧。但是,戴洁天没有意识到:儿子身上同样流淌着开拓者的血液。倔强的陈坚搞起了自己的第二职业。
就在无数个勤劳勇敢的温州人手中,各种各样的市场出现了。
桥头纽扣市场、金乡镇的标牌市场、宜山的棉花市场。人们用一句夸张的话比喻温州焕发出的巨大活力:“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在温州买不到的”。
“十万温州供销员”跑遍了全国各地,用双脚拓展着温州发展的空间,用带回的订单向全体中国人阐述一个叫做“市场”的概念。
反对儿子经商的戴洁天,同时却在为温州商业的欣欣向荣感到兴奋和自豪。
这就是记者和戴洁天一起到基层调查后写成的文章,“温州模式”四个字出现在1985年5月12日的《解放日报》上。创造了这个模式的温州人也走进了历史。“温州人”三个字逐渐变成一个特定的称谓,不仅指认着一个商人群体,还包括那个群体独特的精神气质。
年过六旬的戴洁天此时显得有些矛盾。
一方面他深深地认同温州人闯荡市场的精神,另一方面却一直反对儿子陈坚下海经商。也许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当一直盼望的变革真的来到自己家里的时候,反倒会裹足不前了。又或许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父与子的传承永远都是一个微妙的情感话题。
但是,陈坚最终还是像很多温州人一样去闯世界了。戴洁天没有想到,促使儿子走出国门的起因与自己有关。
陈坚决心要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
1992年,陈坚和妻子来到葡萄牙。在异国的创业是从摆地摊开始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夫妻俩几乎走遍了葡萄牙所有城镇的集市。
一年的练摊生活,更像是一堂商业启蒙课,让陈坚近距离地接触了葡萄牙的市场。而市场总是特别青睐那些触觉敏锐的人。练摊过程中一个被多数人忽视的环节被陈坚捕捉到了,他把这个环节变成了自己人生的机遇。
陈坚迅速回国,第一站就是义乌——中国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在义乌,陈坚把从温州老乡那里借来的80多万元人民币都变成了工艺品和首饰,上百种商品足足装满了两个集装箱。
集装箱很快到达葡萄牙波尔图,全部货品在一周内一售而空。如此几个来回之后,物美价廉的中国货帮助陈坚撬动了印度商人的垄断地位。
2000年,陈坚占领了整个葡萄牙的小商品市场,他在里斯本开办的第一个中国城商城,成为当时中葡两国民间贸易最为重要的市场。
直到今天,戴洁天也很少谈起陈坚的生意。偶尔的只言片语,还是掩盖不住地流露出一个父亲的忧虑。或许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子关系。
如今这位父亲已退休在家,更多时候他是一个观察者和思考者的角色。而在万里之遥的地球的那一端,儿子正沿着父亲曾经梦想开辟的市场之路续写传奇。
随着陈坚这样中国商人的出现,中国商品开始进入广阔的世界市场,戴洁天的家庭也成为全球化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地中海、太平洋的波涛直接连通了中国东海边的瓯江。
戴洁天的老伴陈小梅现在成了家庭的主角。一家人有着明确的分工:陈坚在国外了解市场需求、组织销售,母亲和大姐负责在国内采购,形成了一道别具中国特色的“生产线”。
为了让陈坚更好的看到样品,陈小梅在1997年时成了温州市第七个登记上网的人,那一年她64岁。
母亲一直是儿子温暖的支持,父亲则一直深藏在儿子心里。
燎原社纪念馆,是戴洁天和老朋友们回忆历史的一处家园。纪念馆中有关戴洁天的内容和说明文字,是陈坚专门回国来整理撰写的。
父亲曾经是他童年时代的陌生人,是他少年时代挥之不去的阴影,是他青年时代试图飞翔时的反对者。但父亲更是他心中的英雄。
对包产到户和温州经济的研究,凝聚了戴洁天一生的心血。陈坚默默出资把父亲的研究成果汇集成册,出版发行。
书的名字叫《燎原火种》。陈坚把书带到了欧洲,作为最珍贵的礼物送给朋友们。那是一段后人应该铭记的历史,它记录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实践和思考,也记录了一个国家进步的历程。对于陈坚来说,这是他的力量之源。
在中国义乌,一栋普通的写字楼里,隐藏着陈坚商业链条上最为细小、最为敏锐的一支触角。一头联系着中国大地上几乎所有的制造工厂,另一头延伸到了万里之遥的欧洲大陆,中国和世界就这样联在了一起。戴洁天那一代人撒播的市场的种子,在陈坚这一代以不可阻挡之势破土生长。
这是里斯本郊区的高档别墅区,陈坚的家就在这座荟萃了葡萄牙精英的小区里。
这一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陈坚要为大哥大姐准备一桌好菜。
在夜幕降临之前,他还要做一件最重要的事,给远在温州的二老报平安。
陈坚的大哥陈践真13岁时就随戴洁天在农村做农活,现在他在中国城二期经营自己的服装商店。
大姐陈明丽受父亲的影响,曾经是一名乡村教师,如今她在中国城一期拥有一家手表商店。
五十三年前首创包产到户的戴洁天已经步入晚年,岁月慢慢改变了他的容颜和心境,儿女们的平安成为他最大的愿望。他和陈小梅安静地生活在温州一栋普通的住宅楼里。每天养养花、闲时写几篇毛笔字。好似这个家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的安逸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