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岸30年的U形回转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7日12:42  中国新闻周刊

  一甲子前,两岸分离。30年前,大陆方面率先抛出了橄榄枝,全国人大常委会在1979年元旦发表《告台湾同胞 书》,最早提出了两岸三通的构想,“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之后,两岸有 识之士不断创造机会,构建两岸三通的基础,方在30年后得偿所愿。

  1982年,一位曾发起“老兵返乡运动“的台胞取道香港进入大陆,经广州、上海辗转回到故乡舟山,揭开了两岸 关系的冰封一角。而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蒋经国在即将离世之前的1987年,终于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长达38年之久 的两岸隔绝状态才被打破。

  那一年的11月,常州籍台胞周纯娟成为首位获得大陆方面入境证件的台胞。次年,两岸人员往来即“井喷”为43 .7万人次。20年后,这一数字增加了10倍,达到480多万人次。

  截至2007年底,台湾居民来大陆累积已超过4700万人次,两岸融合程度渐成破竹之势。

  但在2007年底的另一组数字,也同时折射出近20年来两岸关系的曲折。与前述的4700万人次相比,大陆居 民赴台累积仅为163万人次。

  “这固然与大陆头些年人均收入还不够高有关,但更为直接的影响,来自台湾当局的政策。”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 院资深研究员徐博东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应台胞探亲的东风,两岸特使颇多往来,并最终在香港达成“九二共识”。同一 年,大陆通过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世界工厂”渐露雏形,台资纷纷北上,竟然造成了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李 登辉的恐慌。

  1996年,李登辉借道哲学名词,提出“戒急用忍”政策,放缓了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脚步,重创台湾经济。今 年刚刚逝世的当时台湾经济界领袖王永庆就曾经以自己的漳南化工厂投资失败为例,批评李登辉为首的台湾行政团队“害了台 湾”。

  面对台湾各界的反对浪潮,参加200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陈水扁一度做出“三通”承诺。在接受《中国新闻 周刊》采访时,时任台湾“立法委员”、现任金门县“县长”的李炷峰透露,2000年2月22日,陈水扁来金门“拜票” 之时,曾当面提出“将以金门为三通的前奏曲,金门升格为直属‘行政院’的特别行政区”这样的主张和承诺。

  “你看到这样的承诺兑现了吗?这不过是政客的一贯手法。”李炷峰说。

  不仅言出不行,陈水扁甚至还走向反面。在台湾经济界对“戒急用忍”一片反对声中,陈水扁在2001年初祭出“ 积极管理、有效开放”的政策,将戒急用忍的含义明朗化。

  “刚开始听到的时候,我们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海基会副董事长高孔廉此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 时表示,“对大陆的投资,改为‘有效管理、积极开放’才能说得过去。”

  路越走越窄。期间,李登辉抛出“两国论”,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将两岸关系拖至谷底。绿营依靠两颗子弹再 度胜出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后,蓝营在2005年迈出了促进两岸和解的步伐。3年半之前,胡锦涛和连战各自以党的领袖 身份,达成两岸关系的5项愿景,其中之一正是两岸三通。

  进入2008年,随着蓝营的胜选,两岸融合的速度开始加快,“两会”(海协会和海基会)复谈亦已进行两轮,并 最终在“两会”复谈的第二轮谈判中达成三通协议。

  尽管外界将12月15日视作两岸全面大三通正式启动之日,但空运直航仍属包机形势。根据二度陈江会(海协会会 长陈云林与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的会谈成果,两岸直航的定期航班将在半年内完成协商,实现真正的空运直航。

  相较于包机,定期航班议题更为复杂,涉及航点、航空公司、航班数目等,而航线如何分配,更是其中最为复杂的问 题。目前可以确定的是,谈判仍将采取“两会”模式,由两岸行政部门直接上桌协商。 ★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中国新闻周刊

更多关于 大三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