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为了公共利益年度组织:四川512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16:37  南风窗
2008为了公共利益年度组织:四川512中心
四川512中心

  如果说,9·21地震成就了台湾NGO联合抗震的社会主体意识和行动,那么,5·12地震为大陆NGO初次联合并形成可持续行动提供了重大的实践机遇。四川省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建立和突出表现,展示了中国NGO走向成熟与理性的可能。

  四川512中心:大震震出的优秀NGO联合体

  早在多年前与台湾NGO界的朋友们探索台湾NGO发展时,他们曾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台湾NGO发展的起点是八七解严,而真正进入快车道是9·21大地震之后。今年5月12日我正在台湾考察农会,就利用在台之便收集9·21抗震经验。尽管9·21地震已经过去9年,不过只要一谈起来,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几乎人人都会立即提到民间社会在抗震中的重大作用,谈到震后3天组成的台湾NGO抗震联盟以及9·21抗震基金会。这让我分外惦念大陆NGO——我的朋友和伙伴们,他们怎么样了?冲在最前线了吗?

  6月19日我回到北京,不出24小时就赶赴成都。20日中午,在成都大厦参加NGO讨论会时,全国各地赴蓉救灾的NGO中,一个很平和的声音吸引了我—— NGO抗灾怎样才能更加理性和有效。一问才知此人是四川省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协调人高圭滋老师——一个道地的四川人,原来是省社科联的,后来做了一个研究型NGO负责人。接着,又见到了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顾问——四川省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郭虹。

  之后,驻扎在金家坝7号交通大厦三层的四川省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就成了我赴川必到之处。作为一个“不请自到、又顾又问”的外地人,我耳闻了5月15日至6月20日,目睹了6月20日至今,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的成长历程,可以负责任地说,这个被震出来的NGO联合体自治网络,伴随512抗震历程逐渐成长和成熟起来了。

  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是在震后3天成立的,巧了,与台湾921NGO联盟成立的速度一样快。在非常时期,大批物资、大量人力从四面八方急速涌来,必须用非常方式快速应对。怎样做到“帮忙不添乱”,是当时512中心成立的主要考虑。人的勇气、智慧、能力往往就在这种非常态境遇下迸发出来。郭虹和四川省河流研究会的田军、香港社区伙伴的何德贤站出来,当即利用河流研究会的场地,组织本省和外地赴蓉抗震的NGO建立了内部工作信息组、志愿者组、物资供给组、财务组,形成了以支持NGO抗灾为主线的平台。前线NGO所需要的物资,首先在加入512网络的NGO当中进行信息查对和物资配置,而后以最快速度运往一线。5月下旬,天津鹤童老年福利服务协会率5·12孤老孤残全国照护联盟赶赴德阳,就在第一时间得到了512中心大批物资援助。512中心还为大批民间公益组织和志愿者有序地参与抗震提供了会议场地、联络服务、交流服务和后勤支持。

  6月14日,512中心进入了抗震第二阶段,21个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队共同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中心成为全国各地抗震NGO自愿加盟的一个自治性网络。到12月5日召开2008全国慈善大会时,与中心签署合作备忘录的成员机构已达到37家。此外,80多家民间公益机构与中心保持联系和信息的互享。

  为让这个新生的NGO联合体网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中心创造性地建立了共同决策机构——联席会。联席会21名成员推选出6名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推选常务理事中的3人担任联席会议主席(驻会1人,轮值2人)。并由常务理事会聘任顾问。

  由于512中心不是一个正式登记注册的非营利组织,因此联席会决定以项目形式运作,委托社团法人——成都城市河流研究会负责财务管理。

  中心成立的第一个月,大家都是志愿者,香港社区伙伴、友成企业家基金会总共给予了5万元人民币的资助,全部用于支撑中心最必要的物资和信息成本。6月下旬以后,中心面临从非常态、非正规转向常态化、正规化的挑战。志愿者都回到原岗位了,512中心要坚持下去,支持人力和信息成本的运作经费必不可少。为了得到国内资助机构的理解和支持,他们辗转反复,最终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所为中介的项目申请,终于得到了南都公益基金会的理解和支持。为了保证资助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和财务管理便捷高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所与512中心、河流研究会签订了项目执行合同。

  得到稳定支持的512中心如虎添翼,增添了两名聘用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抗震救灾NGO支持平台。到9月底,中心接待参与和关注灾后重建的民间组织、志愿者团队、社会爱心人士和新闻媒体等100多家共计200多人次。

  通过4次改版的网站(www.512ngo.org.cn)、每月两期的简报、不定期的抗震组织与政策调研、每日的联络接待、专题座谈与合作研讨等多种方式,512中心向来自国内各地、境外及国际的公益组织和媒体介绍灾区救助情况、灾后重建政策、民间救助工作等情况,向即将进入灾区开展救助工作的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在灾后重建中,为参与的民间组织提供信息分享、会务联办协办、机构联络,提供培训场地、联系食宿、休整调查等多种服务,形成了政府与NGO、NGO与NGO、NGO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重要信息通道,也成为对政府、媒体和社会各界通报NGO参与灾后重建的信息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512中心收集大量资料,绘制了NGO抗震动态地图,将抗震以来NGO驻点工作的状况集中在一张图表上,清晰地记载了NGO在震区的工作轨迹。

  现在,512中心声名远播,来震区工作和考察的国内外各类社会组织几乎没有没到过512中心的,而且来过一次后往往多次回访,不仅要求介绍情况而且希望给予各种帮助。例如,国内NGO通过中心找人力资源和项目,绵竹民生合作社在512平台上找到了大邑县养兔协会,促成了村民生计项目,国际NGO请中心推荐合作伙伴并帮助协调与政府的关系,国际仁人家园在512平台上寻找落地的NGO组织,等等。512中心的作用已经不仅局限于信息连通,以参与式方法促进各类资源优化组合与配置,正在成为中心新的重要功能。

  如果说,9·21地震成就了台湾NGO联合抗震的社会主体意识和行动,那么,5·12地震为大陆NGO初次联合并形成可持续行动提供了重大的实践机遇。其实,不仅是四川省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还有不少大大小小的NGO联合体在抗震中纷纷涌现。而我所看到的四川省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是其中最为突出的一家。他们的联合行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感性走向理性,注重在联合中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合作。512中心定位准确、操作规范,决策民主,运行高效,真正起到了NGO联合体在抗震中的枢纽作用。

  震后的中国,四川省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是NGO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其中,如郭虹、高圭滋等优秀知识分子的主动加盟和深度参与,起到了导向标和稳定器的作用。

  (杨团,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