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故事》之柳传志:联想之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17:16   央视二套

  2004年,“联想集团”发生了两件大事。

  头一件是宣布斥资17.5亿美元收购“IBM”公司的“个人计算机”业务。此次收购,可以使“联想集团”的年收入规模从30亿美元一举膨胀到120亿美元,从而有机会跨入“世界五百强”的行列。

  另一件事发生在这一年的3月11日,“联想集团”在三个小时之内辞退了至少600名员工,大约是员工总数的百分之五,这种情况在公司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一些东西在崛起,另外一些东西在崩塌。20年时间,改变的不仅是企业本身,还有那些改变企业的人,也包括——柳传志,时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

  1984年,向科学高峰攀登了十几年之后,柳传志意识到自己大概不是做科学家的料。于是,他告别了计算机所第六室磁记录工程师的岗位,到中科院人事处去做一名行政干部。很快,他发现当官似乎也不是自己的追求。“业务干部”和“行政干部”,是当时柳传志唯一可以选择的正当职业,他都试了,都不成功。

  1984年对于很多人和事都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这一年的10月,中央批准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布把改革由农村推向城市。

  也是在这一年,柳传志和11名同事,靠着中科院计算所的20万元投资,在计算所的传达室中创办了“联想”。1985年,靠着“联想汉卡”和代理国外微机,“联想”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88年4月18日,“联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进军海外誓师大会”。当时,“联想”的员工还不到300人,但柳传志决定“小题大做”,他请来的客人和记者比自己的员工还要多。柳传志或多或少是希望,此举能让“联想”看上去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官方肯定。因为在“进军海外”的旗号下,他埋伏着一个迫切的愿望:“联想”想要“造电脑”。

  20世纪80年代,“个人计算机”正在迅速成长为一个产业。1980年,全世界只有30万台个人电脑,10年之后这个数字达到了6000万。柳传志敏感地意识到了这种市场变化,但是,因为没有计划,“联想”却不能“造电脑”。

  当时,在在国内生产计算机是要电子工业部颁发“生产许可证”,作为中科院所属的一家规模不大的企业,“联想”暂时无法获得这种“生产许可证”。 认识到自己无法撼动现实规则后,柳传志选择了一条他称为“拐大弯”的路线。

  1988年1月,柳传志来到了香港。他的目的是,在这个没有“计划”的城市成立一家公司,为生产“个人电脑”做资金、技术和市场准备。

  柳传志常说:“头脑要清楚,就是大的环境改造不了,你就努力去改造小环境,小环境还改造不了,你就好好去适应环境,等待改造的机会。我是一个改革派,之所以到今天还算成功的话,因为我有信条,不在改革中做牺牲品。也就是说我改革不了,赶快妥协。”

  一年之后,柳传志将在香港研发出的“286微机”送上了飞机。此行的目的地是德国,当时在汉诺威正在举办电子技术交易会。在这次交易会上柳传志终于达到了“拐大弯”的目的。

  柳传志后来回忆说:“我们国家电子部的人去考察,一眼看见怎么还有中国的产品呢,他立刻就觉得很自豪,就联系,告诉他卖了多少块,马上在中国就给你批文了,就这样我们拿到了批文。第一次批文我记得是2000块,就是在中国允许我们生产2000台机器。”

  1994年,一直拖到12月8日,“联想”才匆匆举办了创业10周年庆典。实际上,此时柳传志一点也没有办庆典的心思。他陷入了职业生涯的低谷:他的企业成长乏力,并肩合作多年的亲密战友反目成仇,而他的身体也令人担忧,反复发作的“美尼尔症”让他不得不住进了京西的“海军医院”。

  就在柳传志在病床上备受煎熬的时候,“联想”也是内外交困。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国家在1994年初开始了宏观调控,“联想”因此而失去了大部分部委和大型国有企业的订单。市场在缩水,国外的对手却步步紧逼。

  1992年开始,国家把计算机的进口关税,从200%多,一下降到20%几,几乎所有国外知名品牌涌进中国。 1989年,国外产的个人电脑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为33%,到了1993年,这个数字变成了78%。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