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话剧一百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4日11:09  新民周刊

  撰稿·毛尖

  宗福先的《于无声处》三十年后重新回到舞台,在高校间巡演,年轻的学生对“何是非”这个人物不太满意,觉得他 不应该这么坏。难道他不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吗?难道他就愿意卑鄙愿意出卖恩人?难道他没有苦衷没有痛苦吗?

  如果早十年二十年,我也会像他们一样发问,在我们的成长年代,扁平人物全部圆形起来,高大全立体化以后,小人 物也人性化发展。课堂上讲到《红岩》,叛徒甫志高总是能得到同情,所以红色经典的当代改编,我们再也没见过丑陋的蝴蝶 迷和猥琐的座山雕。三十年风生云起,激动过我们父母的话语让我们哈哈大笑,而我们哈哈笑过还能心中一动,我的学生却站 起来说,这不可能!

  带他们回到历史现场已经不可能,就算《于无声处》复活舞台,时代荷尔蒙早已迅猛改变,怎么办呢,好在丁罗男教 授适时推出《上海话剧百年史述》。

  基本上,在这个年代写这样的一本书,本身就像敢死队行为,因为既要安于寂寞,在一百年中上下求索,又要淡于名 利,显然著述的未来不会是畅销市场。当然了,学院派可以是一种安慰,但是戏剧学院的学院派可以做更轻松更明星的事情, 所以,丁教授率领一帮博士硕士,在一个人人可以出名十五分钟的年代,的确做了功德无量的事情。

  写史最见功力的地方,当然是史识。话剧史我是外行,但现在我还记得,当年现代文学课,老师讲到黄子平、陈平原 和钱理群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非常激动,认为现当代文学重新起步了。其时不理解,后来明白,“二十世纪”这 个概念一旦提出,整部文学史就要重写。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吧,丁教授的话剧百年史识需要我们定格看待。

  表面上,整本书的章节无甚新意,好像也就是从“兴衰”,到“成熟”,到“黄金时代”,然后遭遇“曲折”,重新 起步焕发“新气象”,最后走到“多元”。很多史论,也都这样开场,这样结构,这样结尾,但这部《史述》有不同气魄和眼 光,比如说,“左翼话剧”、“抗战话剧”、“文革话剧”这些构成传统话剧论述的核心命题,在丁教授的史论框架中,也就 是一个章节,和“国防戏剧”、“群众戏剧”、“儿童戏剧”等互相镶嵌,所以,这部《史述》的时间节点既可以说是意识形 态的,也可以说是话剧艺术的,而双驾马车并驰的功夫,又是怎么炼成的?

  这就又回到了方法论,有了灯,如何点亮?

  好几年前,《电影笔记》派曾经出过一本书,叫《电光幻影一百年》,用一百个瞬间描述了百年电影史。拿到书后, 我第一时间在其中寻找和中国电影有关的章节,我看到了这样一个标题:“1978年5月某日,北京电影学院重新开张”。 当时的意外和佩服至今记得,不是张艺谋不是陈凯歌,是“北京电影学院”,这是非常伟大的见识。而这种见识,我们可以在 《史述》中看到。

  构成这本书最精彩的章节,在我看来,不是对个体编导演的评价,而是对各类剧社的重新钩沉和讨论,所以,《上海 话剧百年史述》虽然是一本史论,却遥遥地突破了传统话剧论述的框架,走出了电影史和文学史的影响焦虑,为以后的地方戏 剧论述提供方法论的范式。

  不过,新眼光好像也带来新问题。整本《史述》,让我感到稍有遗憾的地方是,各类剧社和著名编导演之间常常分开 描述,既在有些段落造成重复论述的现象,又在两头突出中遮蔽了“社团”和“个人”,“社会”和“个人”的关系。当然, 这是外行说话不腰疼,但我想,以丁教授的话剧识见,他的论述当然可以更具革命性,以剧社、剧院和演出团体为主体来论述 上海百年话剧,甚至牺牲一些面面俱到的表述,也许更具冲击力?

  《史述》我读了整整一个星期,介绍给我的学生读,也是希望他们在一百年的话剧成长史中看到一个地方一个国家精 气神的养成,看到为什么当年的《于无声处》会如此撼人心魂,能让胡乔木操那么多的心。而现阶段的上海话剧状态,除了可 以永远怪罪时代,到底缺的是领导的关心,还是话剧的力量?回首百年,在《史述》中读到现代话剧的少年和青年时代,那个 条件艰苦但群星璀璨的时代,我总会想,难道我们都老得走不到剧院穷到买不起戏票了?话剧一百岁了,但我们才多大啊。-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