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乡:辗转路艰难
1987年,台湾当局正式开放赴大陆探亲,猜疑的冰雪开始消融,回家的路终于通了。
当年年底,郑坚寄出了近40年给台湾的第一封家书,一张薄薄的贺年卡片,中转香港,辗转两个星期把新年祝福带到了母亲的手中。
此前,美国电话拨大陆,再拨台湾,一家人通过这样的三方通话传达亲人的消息,老母亲又曾两度绕行美国,赴大陆探望儿女。
“路通了,妈妈还来吗?”大陆的电话打到了台湾。电话里,母亲老了,“如果能直飞,两三个小时我还能吃得住,如果还要绕来绕去,就算了”。
1991年,母亲去世。
“我是大儿子,一定要去奔丧。”然而,郑坚没能见到母亲最后的面容,他的申请没有通过台湾当局的审查,从大陆到台湾的路依然很难走。
1998年,借着教授学术访问团的机会,郑坚终于获得了到台湾的机会。
早上在广州集合,到了香港,办手续,转飞机,到台北落地时已经天黑。
台北的一家饭馆里,聚了郑家两岸未见过面的一家三桌亲人,从未见过大堂兄的郑英超后来在信中说,“见到大哥,无论身高、长相乃至酒量都有我郑家人的特色”。
十天访期只有一天自由活动,周日的早上,二妹接了大哥,从台北出发,沿高速路驱车百多公里,郑坚终于回到了彰化老家。
窄窄的吴家巷还在,50年前的照相馆早不见了踪影,八卦山上新多了大佛,老家和美镇的土坯老宅已经换盖了邻家的三层小楼。
一切都是匆匆的,午饭之后,郑坚就结束了离乡50年后的4小时家乡之旅,祖父母的坟墓都未及祭扫。
期盼:携妻回台湾
2008年12月15日,离开故乡60年,郑坚寄出了第一封从大陆到台湾的直邮家书,“台翁晚居京城北,静心湖畔好怡情,喜闻两岸大三通,终见亲人皆开颜。”
在阳光明媚的书房里,书架上满是关于台湾的种种书籍。
郑坚盘算着,台湾的凤梨酥,彰化的肉圆,可好吃了,从此两岸可以寄包裹了,不必再等家乡来人才能带。还有,妹夫的病,可以多寄点大陆的中药给他。
郑坚计划着,春节后,要带着老伴一起再回台湾,体验一下直航。
“祭扫一下祖父母的坟墓”,“日月潭离我家很近,却没有去过,这次要去下。”郑坚有很多很多事情要做……
“我身子很好,活到一百岁,一定能看到祖国统一。”
81岁的郑坚大声笑着。
□本报记者 吴昊亮 北京报道
-链接
《告台湾同胞书》开启两岸和解
1978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该文件公开发表于《人民日报》头版。同时,大陆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炮击。
《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岸以商谈结束军事对峙,并尽快实现通航通邮,被认为是两岸关系由军事对峙走向和解对话的分水岭。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后,大陆很快拿出和解的实际行动。当年8月,交通部宣布大陆各对外开放港口均可对台湾船舶开放。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发表。1985年起,大陆方面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推动两岸“三通”的7个法规。1987年,台湾正式开放赴大陆探亲。
1993年4月,“汪辜会谈”举行。此后,两岸交往逐年增多,经济来往愈加密切。
2003年春节,两岸首次实施客运包机。
今年12月15日,两岸大三通全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