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座千年古墓带来的遐想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6日11:33  三联生活周刊

  自2006年12月开始经过长达19个月的抢救性发掘,位于蚌埠市区淮河以北3公里处、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内的双墩1号墓的发掘工作已基本完成。这座距今2000多年的春秋墓葬,已经确定墓主人就是春秋时期钟离国的国君——柏。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国国君的墓葬,但是它的圆形墓坑、奇异的墓底布局、五色混合土和放射线、土丘、土偶等遗迹现象,却是考古史上从来没发现过的。

  记者◎李晶晶

  为了这座新挖掘出来的双墩1号墓,蚌埠市政府特意拨款,修缮了去往双墩村的道路,这条崭新的水泥路一直通到墓葬遗址区。据悉市政府打算将此墓原址保护,同时结合附近的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将这里打造成淮河流域重要的文化遗产旅游区。不过双墩村的村民们对这个古墓似乎并不太以为然,因为自他们在这生活以来,两座土墩就一直矗立着,与他们息息相伴。唯一变化,就是从墓葬挖掘工作开始那天起,每天都有各类人慕名而来。

  是墓非墓

  “没有办法,必须用水泥封护表面,否则非常容易塌方。你看,这6个抽水泵得24小时不间断抽水,一旦停下来,用不了一小时,墓坑里就能蓄上近3米深的水。你看那一圈白线就是水位线。”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阚绪杭是这次挖掘工作的领队,他一边告诉我,一边去检查水泵抽水情况,“当年这里应该地势较高,不然墓主是不会把墓址选在这儿的”。

  这是一个圆形竖穴土坑墓,墓口直径达20.2米,深7.5米,往墓底逐渐缩小。站在墓边,让我深吸了一口气,这绝对是一个有气势的墓。扶着墓壁,顺着14级台阶往下走,下到约2米处的地方,有一个宽1.8米的二层台。我小心跨过台阶,走在二层台上,仿佛耳边能听到当年建墓工人喧闹、嘈杂的声音。墓中挖出的11具人骨架和陪葬的动物骨架被装在新的木棺内,摆放在墓坑的一边,等待后期的修缮保护。

  双墩村里的这两座土墩高9米左右,并列相邻,之间相距80米,呈东北西南走向,地面上均有高大的封土堆,双墩村就因这两座土墩而得名。但是在文献史料里并没有查找到相关记载。“1993年,我在蚌埠参加一项考古发掘,工作间歇转悠到这,村子里的这两座大土墩当时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们做了一个基本探查,然后根据土墩的封土、外观状态初步判断为汉墓。根据国家的规定,对于墓葬一般是不做主动性挖掘,所以没再继续深入探查。”阚绪杭说。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这两座土墩所处的地势较高,成为解放军驻双墩某雷达连的基地。部队曾推平这两墓墩顶部,修建雷达站,并挖开两墓墩封土堆修建防空军事设施,致使两座古墓遭到严重破坏。在另一座未挖掘的土墩上还能看到当时驻军留下的废弃设备。驻军撤防后,防空洞给盗墓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2005年6月17日那天,我们接到电话,说双墩北侧土墩上发现了一个9米深的盗洞,不过好在盗洞没能挖到墓室。盗墓分子真该为自己没能挖到墓室感到庆幸,在我们后来发掘的时候,这个墓葬里有3米多深的地下水,如果真挖到墓室,一定会被淹死,那真是自掘坟墓呀。”阚绪杭说。其实促成此次发掘的不仅仅是盗洞的发现,根据蚌埠市淮上区规划,双墩村所在的位置已经纳入该镇的发展规划,这里将被打造成一个工业园区,双墩的北墩位置被规划为一条主干道。因此,抢救性发掘迫在眉睫。2006年4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抢救发掘双墩中的北墩。

  “为了弄清1号墓的情况,我们特意请来了打洛阳铲的高手。经过仔细的勘测,认为这个墓很可能呈‘亜’字形。”阚绪杭说。在古代,墓葬有没有墓道是区分墓主等级的最主要的标志之一。在秦代以前,只有王一级的人物才有权使用4条墓道。在我国考古史上,除了商代晚期殷墟商王墓之外,只有山东青州苏埠屯商代方国薄姑氏国君大墓、洛阳二十七中春秋周王陵和岐山周公庙周公家族墓地发现过4条墓道的大墓。此外,还没有标准的4条墓道大墓被发现。而在秦汉时期,也只有帝王才能使用4条墓道的大墓。如果说双墩1号墓呈“亜”字形,就极有可能是王一级别的墓葬。可是当考古工作者们按照“亜”字形发掘时,奇怪的事情出现了,古墓的边缘怎么也找不到。

  北墩到底是不是古墓?甚至有些考古人员认为,北墩就不是一个墓。是墓非墓的疑问一直伴随着考古工作者。“从商代开始到现在,我们挖掘出来的土坑墓基本都是长方形或方形的。直到宋元,才出现一些圆坑墓,但那些都是砖石墓。所以当时挖掘,谁都没有往圆形墓葬这个方面去想。”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立新向我回忆,“尤其是后来发掘到墓道时,墓道短而狭窄,而且离墓底有3米,这并不符合一般古墓的形制。所以当时还推测这里会不会是祭台。”

  当封土被一层层推掉,阚绪杭等人发现封土堆下是一个直径为60米的圆形白土层。“这个白土层厚度在0.3米左右,处在封土堆底部与生土之间,平面呈圆形,范围与封土堆底部尺寸大小基本一致,只是近边缘部分混杂黄土并逐渐变薄。高空俯视呈现玉璧形状,气势非常壮观。”从挖掘到现在,阚绪杭一直在工地,对于所有的细节他记得非常清楚,“从当时现场发掘的情况看,白土层中含有少量商周时期的绳纹陶片,并叠压在商周时期灰坑之上,可以证明该墓选址,原是一处商周时期的遗址。应该是在挖墓坑之前,先将选择好的墓地整平后,再在墓口外铺垫一层白土。这种纯白色土非常细腻,干燥时坚硬,饱含水分时质软,颜色变成灰白”。但这种白土不属于平时墓葬里用于干燥的白膏泥土,经检测初步认为是沉积淤土渗出来的白色泥浆土,这种现象在墓葬中是非常少见的。随着发掘逐步深入,奇怪的现象不断出现。

  “在白土层里边又出现了一个直径近20米的圆形大坑,在这个圆形坑中,由深浅不同的五色土构成的放射线形遗迹从中间向四周辐射,呈扇面形状。放射线共有20条,除东南角4条线似被扰乱外,其他方位辐射线都很清楚,并有一定的角度规律,其西南方向正对着涂山和荆山。”阚绪杭指着挖掘后重新复原的墓葬分解模型告诉我,“当时来看过现场的学者认为与天文有关,也有学者认为与东方族团太阳崇拜有关。现在也没有准确的说法,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人为有意识地做成象征性的‘放射线形状’遗迹现象。”阚绪杭从事考古工作几十年,发掘的墓葬也不在少数,但这种现象他还是头一次见到。

  然而一个意外事件的出现,让大家困惑已久的疑问豁然开朗。“凤阳那边打来电话,说卞庄一个建筑工地发现一个圆形的墓葬。我当时一听到这个消息,赶紧赶了过去。这处现场的位置是在滁州市凤阳县临淮关镇的卞庄,我赶到时,该墓葬已经遭到村民私自挖掘,封土堆已经没有了,仅剩直径8米左右的圆形墓底。经过发掘后,从墓底发现了墓主和10具陪葬者的棺木痕迹以及骨架。该墓葬中有编钟、戈等大量的随葬品,其中,在5个钟上面还发现了铭文。”凤阳圆形墓葬的发现,让阚绪杭确定了双墩1号墓应该就是一个古墓,而且和凤阳古墓应该属同一种葬制。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相关专题 三联生活周刊

更多关于 古墓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