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93年“市场经济”取代了“商品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7日05:29  新京报

  1993   “市场经济”与“股票”

  1993年3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国务院总理李鹏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约1.9万字,在篇幅比1988年减少1/3的情况下,“开放”一词却增加了约1倍;与此同时,“问题”的出现也更为频繁。

  如同1988年的报告一样,“发展”、“要”、“建设”、“经济”、“改革”仍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5个实词,只是“建设”与“经济”互换,此时更强调“建设”。

  报告中,“市场经济”取代了“商品经济”。与之相关,第三产业、外汇储备、高新技术、并轨、宏观调控、股票等开始出现。

  “流动人口”和“社会公德”也开始被报告关注。

  “电冰箱”、“电话”首次进入报告,与之一起涌来的还有“伪劣商品”。

  “民主化”是报告出现的新词汇,但它出现的地方有两个:一是表示“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二是强调“国际关系应该民主化”。

  那是一个国内、国际形势都发生巨变的时代,也是从那时起,反腐败、武装警察、严厉打击、危机等开始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必用词汇。

  前3个报告均使用,而自1993年后的4个报告不再使用的词汇包括:超级大国、第三世界、和平友好、资本主义等,此外,光荣、热爱、热烈、揭露等都不再提及。“舆论”也不再被关注。

  事实上,有近400个词汇只出现在1993年的报告中,其中与违法犯罪有关的包括:毒品、拐卖、聚众赌博、卖淫嫖娼、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而与经济有关的则是诸如:经营承包、利税分流、双轨制、治理整顿等。

  1998  “企业”与“环保”

  1998年3月5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李鹏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约1.7万字,是7个报告中篇幅最小的一个。报告中,“改革”大幅减少,“建设”一词更是跌去近一半,这两个词也同时退出了实词的前5名,取而代之的是:“加强”和“企业”;而与“加强”一起加强的则是政府的“管理”等。事实上,对“管理”以及“市场”和“科技”的强调是报告的一个显著特征。这3个词汇也在此时达到了各自的顶峰,是7个报告中唯一进入实词前20名的一次。

  改制、上市、股权、竞争力、人民币等首次出现在报告中,此外还有:过热、兼并、监管、科教兴国、高速公路、货币政策等。与此同时,环保、生态环境、水土流失、水资源等也成为报告的新话题。

  无法回避的还有“扫黄”和“失业”。

  “腐败分子”第一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与其同行的则是“大案要案”等。

  在迎来“浮夸”、“走私”、“骗税”等的同时,一些词汇却与报告永别,比如:当家作主、安定团结、平等互利、优良传统等;这类前4个报告均出现,而自1998年起的3个报告却不再使用的词汇还有:共和国、港澳同胞、增产节约等。

  公民权利在1998年出现,出处是中国政府“正在研究加入《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贩私、乱罚款、乱摊派、不法行为、屡禁不止等也同样是“前无古人、后无呼应”的词汇,这类只出现在1998年报告中的词汇还有:宣传工作、品德教育、普法教育、特困户、子孙后代、宗教团体、综合开发等。

  报告再一次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2003 “忧患意识”与“三农”

  2003年3月5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在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一词再度崛起,又一次成为出现次数第二多的实词,仅次于“发展”。“加强”则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超过“经济”,名列实词第三位。在“加强”日益重要的同时,“实施”一词也大量增加,共出现45次,是1998年的4.5倍,而1978年只出现1次。与之相关,“政策”一词由1998年的7次跃升为36次。而与政府工作方式和权限相关的“认证”和“审批”等则第一次出现在报告中。

  在这个约2.4万字的报告中,另一个变化明显的则是“农村”,由1998年的12次,增加至41次。报告首次出现“三农”一词,并指出要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突出位置,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

  电脑、轿车、建筑面积等成为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词汇,而20年前关心的“缝纫机”不仅早已从《政府工作报告》中消失,也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淡出。

  报告在谈到海峡两岸统一时,首次出现了“中华儿女”。

  生态建设、市场环境、调整结构、拖欠等则是报告关注的新话题,邪教、恐怖主义等则是面临的新问题。报告也第一次提出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在表示支持“媒体”对政府工作监督的同时,报告也首次强调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并认为政府需加强“自身建设”。

  报告提出不搞“劳民伤财”、“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与这3个词汇一样,“公仆”也只在这个报告中露过面。

  “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开始引起《政府工作报告》的关注,与此同时,报告首次明确要求政府工作人员:恪尽职守、敢说真话、不怕得罪人。

  2008 “和谐”与“制度”

  2008年3月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次数最多的5个实词为:发展、建设、加强、社会、经济。显然,对“社会”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经济”的地位却在下降,在7个报告中,仅高于1978年。

  报告中一个突出的变化是对“制度”的强调,“制度”一词1978年只出现6次(“社会制度”等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2003年出现32次,2008年时则飙升至85次,一跃步入使用最多的10个实词中。报告还特别指出要注重“制度”的建设和创新。

  在这个约2.5万字的报告中,“农村”一词大幅增加,与5年前相比,增幅超过40%;与此同时,报告对“企业”的关注度则进一步降低。

  “财政”一词持续走高,出现次数竟然超过了同样增势明显的“政府”、“管理”等词汇,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20个实词之一(“财政部”、“政府机构”“工商管理”等分别被当作单独词汇另计)。

  拆迁、商品质量、传销、商业欺诈、盗版、哄抬物价、贿赂等尽管都是老问题,但却是报告的新词汇;房价、权益、用药、职业病等则是改善民生的新内容。

  “艾滋病”也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关注的问题。

  “和谐”一词首次出现在报告中,促进社会和谐成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不仅如此,“和谐”还被用作对国际事务的憧憬,“和谐世界”也因此成为新概念。

  慈善、风险投资、气候变化、失业率、证券市场等新词汇在报告中是或喜或忧;而与“取消”和“免除”联系在一起的“学杂费”和“农业税”则是政府的远见和功绩。

  “法治政府”也是新词汇,报告还首次明确承认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不健全”。

  当然,有一些词汇则是7个报告中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人民解放军、新闻、出版、官僚主义、独立自主、艰苦奋斗、计划生育、和平统一等。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更多关于 词汇 变迁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