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魏加宁:危机从来是一个国家改革的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1日11:10  三联生活周刊

  三联生活周刊:银监会最近表态放松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要求,这是不是也意在给地方政府输血?

  魏加宁:这只是允许银行这么做,要是银行就是不这么做怎么办?现在不像以前了,商业银行改制后,股东控制,风险他们要问责了,政府想放松不一定有用。

  过去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最大风险,就是将财政风险转化为金融风险。现在形势所迫再度放开“银政合作”的阀门仍然无法回避这个问题。如果回到老路,解一时之需,那地方隐性债务就会继续放大,给整个财政、金融系统带来威胁。

  从银行来说,银行也确实很为难,上下政府都压,不贷不行,贷的话很可能回不来。过去,地方政府经常是骗了这家银行再骗那家,这里贷了还不了再去找另外一家,银行之间不会有相互告知的风险体系。这样银行等于只有一个环节,就是它的审贷部门来防范风险,挡得住就挡,挡不住完了。

  相比之下,如果允许地方发债,这个风险控制系统就复杂多了。首先它要有当地人大的审查,其次中央政府有一个总量控制和对地方负债率的基本监控审查,第三,地方如果开始发债,信用评级就要上来。它跟国债不一样,评级机构要对地方政府的信用进行评级,还有三方机构的保荐制度,对于地方政府的收入、支出、项目借债的用途,效益的计算,将来偿还资金的具体方式,都有一个公示。这几个环节下来,如果操作规范,信息是相对透明的,那么项目的情况投资者就基本掌握了。银行作为投资者,处在最后一个环节上,再来决定是买还是不买,以及买哪个地方的债券。这有一个竞争机制,它逼着地方政府规范操作。

  它比银政合作模式要好,就在于有助于控制银行风险。所以银行对地方债这件事很积极,这事几年前搞调研座谈的时候,我们曾经请过银行的官员和专家,他们听了以后,觉得非常好,因为这样一来银行就活了,地方政府是它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现在它又安全又可以跟政府充分地打交道——银行躲在最后,你地方政府尽管去发债,你只要能发得出来,我就去买,但是我买的时候,你前面几个风险控制环节都已经走过了。

  三联生活周刊:那如果地方债还不了怎么办?

  魏加宁:这事不用太担心,为什么?银行贷款,它是可以通过行政压力施压的方式获得贷款,这有个权力因素纠缠在里面。发债的话是要拿到公开的市场上去发,如果你前面的债还不上,后面的债是发不出来的,信用没有,是没有人去买的,这能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也就是说,即使刚开始的时候没弄好,出现了一批坏债,后面就不会有了,它避免了像银行贷款那样,骗完这家骗那家的后果,避免了风险的扩大化。

  三联生活周刊:一旦允许地方发行债券,会不会地区差异会被放大?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债券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债券之间,谁会选后者呢?

  魏加宁:地区之间的不公平也确实存在,因此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不是所有地区都适合,尤其在开始的时候。另外,这也是通过规范财政来解决,要把财政的转移支付规范化。我们国家目前财政转移支付还很不规范,一些做得好的国家,转移支付都有很公开的一本书,上面对于地区的补贴系数、各项目的支出经费,有一个很详细的公式能计算出来,这些是透明的。这样一来,比如我们西部地区的一个省份,中央政府每年要给这些地方转移支付多少资金,一目了然,投资者就能对这笔财政账有个概念,对地区的财政收支有数,那么即使这个省份现在自身比较贫困,有中央这笔钱兜着,等于增加了它的信用和债券的吸引力。这些技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我和财政部官员们建议,在地方债券的问题上不要搞成一刀切,谁嗓门大、谁跑财政部跑得勤,就让谁发债去。那样就把这好事给做歪了。现在等于财政部手里还握有一张王牌,没有让地方政府发债,这是一张重要的准入证,从中央就应该开始引导,谁把财政做得规范、做得透明,谁的地方“人大”对它约束有力,我让谁发债,这样大家都能往好的方向走。

  地方债是一个很敏感的变量。厉以宁不是说改革有两种导向,一种是危机导向,一种是利益导向嘛。地方债做不好就很可能成为前者,地方财政债台高筑,危机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如果做好了,就可能是利益导向,通过我让你发债获得资金,我许可给你一个利益,但是你得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样中央政府能有一个很强的引导和控制效应。不会像一些同志担心的,中央的调控力被削弱了,相反它能规范地方财政,推动地方财政体系改革,用一个金融手段来解决财政问题,既可以防范金融风险又可以防范财政风险。

  我认为在这上面更重要的是需要一个观念的革命。我一直强调,市场经济环境下有几个基本原则。凡是市场能做的尽量让市场做,只有市场做不好的由政府做。政府非做不可的事里,基层政府能做好的,尽量由基层政府做,基层无力解决的才由上一级政府、中央政府做。中央政府发国债来替地方财政纾困,最后把风险都集中在中央了,这得不偿失,实际上这些事地方政府是完全可以做好的。

  三联生活周刊:4万亿元计划已经迫在眉睫,现在推行地方债,时间上能来得及吗?

  魏加宁:现在的确有点被动。我们5年前开始做一系列地方债的研究和调查,就相信在中国,允行地方政府正规发行地方债是必由之路,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这事一直悬而未决,现在有关部门想推,但因为一直没有做“试点”,突然上的话,大家都有些没底,所以是错过了一个最佳时机。

  我个人认为,2008年宏观政策曾一直在继续紧缩和适当放开之间分歧很大,和前些年我们形势好的时候错过了一些最佳时机可能有一定的关系。一是创业板,如果我们趁着前两年股市比较好的时候、宏观经济也比较好的时候能够及时推出创业板的话,一方面给中小企业提供一些新的融资渠道,另外一方面,也能够从A股市场上分流一部分资金,减轻A股市场的泡沫。另一个是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如果趁着前两年经济形势比较好,银行的不良资产下降得比较快、国家财政收入上升得比较快、经济形势又比较好的情况下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话,相对比较容易一些。让银行拿出一点钱来交保费,这样如果将来经济出现不好、银行的不良资产又恶化的情况下,那个时候来及时地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来救助,如果万一有金融机构出现问题的,由存款保险机构来解决就比较好一些。我们还错过了一个最佳时机,趁着前两年物价比较低的时候理顺资产价格。再一个就是推行地方债试点,如果早些做,现在财政扩张政策启动、地方政府需要大量配套资金时,就主动多了。

  三联生活周刊:那你如何看待明年的经济形势?

  魏加宁:我说我既是悲观派,也是乐观派。还得看改革的变量。危机从来是一个国家改革的动力,如果一些体制改革不借此深化,光靠4万亿元要拉动那么一个庞大的战车是困难的。比如,这笔钱你说投哪儿?有人说投铁路,我也赞成,我们国家铁路还有一个大发展的空间,但是我们的铁路是国有垄断,铁道部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发债都是政府发债不是公司发债。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进不来,2万亿元投下去就是2万亿元,它的增量效应乘数效应是没有的。如果分拆、改制、上市,2万亿元就能带出很多增量资金了,民间资本会纷涌而入,这个市场还是资本所看好的。这只是举个例子。

  地方债问题也一样,如果不改,不抓紧时间改,那我很悲观。就靠中央的那点财政赤字,实际上做不了什么,更不用说资金最终到了项目上能有多少。这个项目建完以后有没有效益?很可能建的时候有一点拉动效益,建完以后就钱沉大海了,那就不乐观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更多关于 地方债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