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面开战 以军逼近加沙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02:16  华龙网-重庆商报

  

地面开战以军逼近加沙城
昨日,以色列坦克轰击加沙地带
地面开战以军逼近加沙城
昨日,以军士兵在加沙地带北部前进
地面开战以军逼近加沙城
昨日,以色列,居民在看被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发射的火箭弹炸毁的房子
地面开战以军逼近加沙城
英国首相府邸前到处都是示威者掷过来的鞋子
地面开战以军逼近加沙城
一个巴勒斯坦女孩在加沙北部举行的一场葬礼上哭泣

  在对加沙地带实施了长达一个星期的空袭后,以色列地面部队3日晚在空军配合下进入加沙地带,发动地面进攻,在加沙城外围与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发生激烈交火。以军4日白天继续在加沙地带展开地面军事行动,进入加沙地带的以军已逐渐将加沙地带分隔成南北两块区域,并不断向加沙地带的各个方向发动袭击。以军目前还没有进入加沙地带的人烟稠密区域,仍在城市周边活动。

  巴勒斯坦安全官员称,以军4日已控制了加沙北部的东部地区。此时距以军发动针对加沙的地面攻势还不足24小时。

  关键词 战局动态

  布什允许以军进加沙

  作为地面进攻开始的前兆,3日上午起,以色列炮兵部队即对加沙北部首度展开猛烈炮击,以引爆哈马斯武装沿边界布下的地雷等爆炸装置。这也是3年来,以色列首度对加沙地带实施炮击。

  炮击过后,大批以军步兵、工兵、坦克、战车趁夜越过边界,进入加沙地带。以军士兵戴着夜视镜、脸涂迷彩色,全副武装单列挺进,穿越加沙地带的果园、农场。士兵的前面有军犬嗅弹,以提前排除地雷、路边炸弹等威胁。除步兵外,以军特种兵、情报人员、特工等倾巢出动。

  地面攻势开始后,加沙地带不时传出爆炸、轰炸声,加沙城附近地平线上不时腾起滚滚黑烟。到4日,加沙城外南北方向均有交火。在加沙城南3公里处的前犹太人定居点内茨阿里姆,以军步兵和坦克对目标展开攻势;而北部的拉希耶、拜特哈嫩和杰巴利耶等重镇出现交火。

  以色列军方情报分析网站debkafile称,地面攻势开始前,以色列看守内阁总理与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得到了展开地面攻势的许可。

  以军陆海空立体作战

  以军的声明说,以军的地面进攻与海上和空中打击同时进行。以海军自地面进攻开始时封锁了加沙海域,以防止在加沙的哈马斯武装人员通过海岸线得到援助;并且袭击了加沙城里哈马斯的一些情报机构和发射火箭弹的地区。3日午夜,以军还空袭了45处哈马斯目标。

  地雷阻止以军坦克冒进

  以色列军队的地面进攻遭到哈马斯武装人员的顽强抵抗。由于巴方顽强抵抗,以军在地面的推进十分缓慢。

  卡桑旅表示,在加沙东部地区已阻止了以色列步兵的进攻。哈马斯称,加沙将成为以军的“墓地”。

  以军开始地面进攻后,哈马斯的一支工程兵部队成功破坏了以军的无线通讯系统,导致以军将所有士兵的无线通讯设备收回。哈马斯事先在许多地区埋设了地雷等爆炸物,以军坦克不敢轻易前进。

  以一旅长进攻中受伤

  以军称,地面作战展开后,以军已经打死打伤数十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哈马斯的高级指挥官阿尔·贾迈勒在3日的炮击中丧生,是第三位在以军袭击中丧生的哈马斯高级指挥官。

  以色列军方也表示,对加沙发动地面进攻后仅几个小时,就有一名以军军官和一名士兵被打死,28人受伤。以军戈兰旅旅长在进攻中被哈马斯下属的卡桑旅事先放置的炸弹炸伤。

  哈马斯控制的电台报道,哈马斯4日抓获2名入侵以色列士兵。

  关键词 现场中国人

  全城断电 手机无信号

  在现场的新华社记者说,以军发动地面进攻约1个小时后,加沙全城断电,一片黑暗,很多人的手机信号也消失了。

  凌晨两点,新华社记者终于拨通家住加沙城东部的中国侨民杨阳(化名)的电话。杨阳的声音明显带有一些不安。她说:“我家已两天没有电了,现在一片黑暗。今晚10点开始,我的手机也没了信号,完全不知道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

  杨阳本从中国驻当地外交机构得到了以方允许离开的通知,但考虑到还要照顾孩子,所以决定留下来了。

  关键词 双方战略

  以色列

  打持久战

  以军方发言人昨日称,地面行动将持续相当长时间,并要求预备役军人加入对加沙的地面行动。

  以军发动地面进攻几个小时后,以国防部长巴拉克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说,此次军事行动既不轻松也“不会很快结束”。他在4日内阁会议前告诉记者,“军事行动不是那么简单和容易,行动将根据需要扩大和增强”。他说,“战争不是野餐会”。

  此外,以色列总理办公室3日发表一份声明,以色列内阁此前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对加沙地带的安全局势进行了讨论。根据讨论得出的结论,以色列政府3日批准并下令军方征召必需的预备役士兵,数量在“数万人”。

  哈马斯

  打游击战

  以军情报分析网站debkafile称,哈马斯于数日前已经做好迎战准备,计划诱敌深入,通过游击战拖垮入境以军。

  哈马斯领导人预测,地面战争打响后,以军的装甲部队和特种部队将兵分三路,从北、东、南三个方向攻入加沙地带,并分为五个战区占领加沙地带。哈马斯组织不打算与以军硬碰硬。在5~7天的局部抵抗后,哈马斯将听任以军占领加沙。届时哈马斯15000名武装人员将化整为零,与以军展开游击战、夜袭战。他们白天化装成平民,晚上则动用反坦克武器和人肉炸弹偷袭以军,力争在几周内拖垮占领军。

  据悉,哈马斯15000名武装成员在加沙各地修建了大量复杂的地下掩体和地道。哈马斯将加沙分为6个区,每个区部署了一个旅。

  一位以色列军官称:“即使我们占领了加沙部分地区,那也将只是‘地上加沙’,‘地下加沙’仍将与我们作战。”

  本版稿件据新华社、中新社、央视、环球时报、新京报

  关键词 外界分析

  以展开地面攻势恐难速战速决

  有分析称,不论以色列或哈马斯,恐怕都希望“速战速决”,而并无持久缠斗的意愿,但如今地面战业已展开,持久战的“黑色命运”怕已难以避免。一方面,以色列希望“以战求和”,通过军事打击一劳永逸地解决袭击问题,可逐级加码的武力、越来越多加沙人的伤亡,只能招致更多的武力报复;另一方面,希望用火箭弹和人肉炸弹迫使以色列罢战的哈马斯,正持续不断地给对方送去继续作战的口实。

  以色列地面行动并无十足把握

  有分析认为,虽然以色列在武力人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但采取地面进攻并无十足获胜把握。

  美国媒体认为,以色列有长期的地面战争失败历史,在过去对加沙或者黎巴嫩地区的军事行动中,虽然实现了军事占领,但是通常陷入军事困境并遭受重大伤亡,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反对。而且,一旦以色列军事力量撤离,军事武装分子往往重新回到被占领区,无助于和平进程。

  也许是出于前车之鉴,以色列此次对国际反应空前重视,不但在空袭后就紧急召集其驻外外交人员,要求发动国际性公关活动,向国际社会传达以方意见;以色列外长利夫尼上周四还飞往巴黎,寻求国际调解。并称打击哈马斯不能通过当前的一次军事行动解决,而需要“长期”行动。

  关键词 战争背后

  以地面战每天或耗资5000万美元

  以色列军方不具名消息人士透露,以色列对哈马斯展开“铸铅行动”届满一周,总计耗资2.65亿美元,仅出动战斗机空袭加沙,一天就要花费2700万美元至3900万美元不等。民众财产与零售业者损失金额,总计达1600万美元。

  随着战事扩大,如今地面作战又开打,这位将领表示,往后一天的军费支出,更可能高达5200万美元。

  关键词 各方反应

  胡锦涛呼吁加沙地带停火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4日晚应约同美国总统布什通电话。在谈到中东局势时,胡锦涛表示,中方对巴以冲突升级、中东局势动荡加剧深表关切,对加沙地带出现的人道主义危机深感担忧。我们希望有关各方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武装冲突,推动局势走向缓和,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争端创造条件。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4日也说,中方对加沙地区冲突扩大深表忧虑,强烈呼吁有关方面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武装冲突,避免更多平民伤亡。

  此外,外交部证实美国国务卿赖斯因中东局势紧张取消访华。

  国际社会普遍谴责“侵略”

  对于以色列将事态演化为大规模地面进攻,一度谨慎的国际社会态度开始变得“鲜明”起来,一些国家已开始明确使用“侵略”一词。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3日呼吁以色列立即停止对加沙地带的进攻。法国外交部3日晚发表声明谴责以色列发动地面军事进攻。挪威、瑞典和英国也严厉谴责以色列向加沙发动地面进攻。埃及3日晚发表总统声明,强烈谴责以军在加沙地带展开地面进攻。

  此外,俄罗斯已从加沙全部撤出了自己的公民。

  多国前往中东地区斡旋

  多个国家正积极展开斡旋行动。德国、英国、法国组成的一个代表团4日开始前往冲突地带,而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预计5日前往中东地区斡旋。

  美国“力挺”以色列

  不过,在一片谴责声中,以色列的坚定盟友美国的态度显得有些“独特”。为应对加沙地带日益严重的军事冲突,安理会3日晚召开紧急会议,希望各成员国达成一致,呼吁巴以双方立即停火,但最终失败,未能就如何结束加沙冲突达成一致意见。美国在此次会议中投了反对票。

  多国民众抗议以军袭击加沙

  以色列、英国、法国、德国、希腊、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地民众3日纷纷举行反战示威活动。

  在以色列北部萨赫宁镇,约15万以色列籍巴勒斯坦人走上街头。在英国伦敦,上万人举行示威游行,部分示威者还向英国首相官邸大门扔掷鞋子,抗议英首相戈登·布朗拒绝谴责以色列军事行动。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flash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