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厦门马拉松的秘密 不花财政一分钱,“养活”自己(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5日07:01  台海网

  三年之痒

  最早赞助商几乎全撤光

  厦门马拉松赛完全市场化运作,赛事所需要的钱、物,完全通过市场手段筹集。“事实上,厦门马拉松的市场化之路并不平坦。”马拉松组委会一位工作人员说。

  2003年第一届马拉松赛的赞助商,几乎都是政府号召来的,带着份公益的心。厦门要举办马拉松这样一个大型比赛,本土企业、各事业单位纷纷支持。出钱、出力,很热闹。

  但到了第二届,首届比赛的赞助商30%宣布退出,剩下的70%也心存疑虑。“没有哪个企业会不求回报天天出钱做公益,企业得考虑生存”。

  从那年起,厦门开始考虑市场化,但比例还比较小,直到第三届,市场化的运作才比较全面地铺开。

  然而,也就在全面市场化运作的这一年,厦门马拉松遭遇了最大的困境。“2005年是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压力最大的一个转型期。那年拉到的赞助商比前两年还少,是最少的一年,第一届带着公益心态而来的赞助商在这一年几乎都撤光了。不过,转型的过程必然是艰辛的,我们也有收获,为市场化打下了基础。”马拉松组委会市场开发部部长张思杰说。

  两次危机

  再难也要熬不能开口要钱

  一切进入正轨时,危机又来了。2008年开始,马拉松由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调整为每年1月的第一个星期六举行。

  “调整比赛时间是国家体育总局和厦门多次协商后定下的,因为这时候最适合跑马拉松,选手容易出成绩。但是,这给招商工作带来新的冲击。”张思杰说,由于时间变动,许多企业的产品宣传时间对不上,经费也预算不过来,原本顺利的招商一下子停滞许多。

  马拉松举办7年来,有两次危机,也就是第三届和第六届,让组委会焦头烂额地应对。“最困难的时候,资金缺口很大,大伙也曾想过,要不让政府财政支持下,先熬过去再说。不过,这只是想想而已,因为一开始就定下 ‘不花财政一分钱’的目标。于是,大家想尽了办法硬撑过来。事后回忆,这是对的,不能开先例。向财政要了一分钱,就会要一块钱、十块钱,会要一次、两次、三次。”张思杰说。

  全国打响

  没钱的时候也要想法造名气

  除了本地企业,厦门开始把目光投向全国。泉州、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的企业,组委会也锁定在目标里。不过,刚开始,对外招商还真难,因为那时,厦门马拉松赛的名气并不大。“于是,厦门开始想尽办法提高厦门马拉松的知名度。”张思杰说,有个理念,就算没钱的时候也要想办法造名气。

  “我们太了解媒体对于品牌推广的作用了,包括《海峡导报》在内的本地媒体给了马拉松极大宣传,让厦门市民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了解马拉松。不过,要让马拉松在全国打响,还需更多外地媒体和中央媒体。我们到北京、上海、广州,到处登门找媒体寻求帮助,报纸、广播、电视,还有网络。刚开始,吃了很多闭门羹。”回忆过去的艰辛,张思杰感慨颇深。

  现在,厦门马拉松吸引了国内外上百家媒体的数百名记者前来报道,国内外40余家电视台转播比赛,中央电视台和厦门电视台更是联合航拍直播。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