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1 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上,发表讲话称,“要千方百计解决好高校扩招后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当年,是中国首届扩招毕业生的就业之年。
1999年,中国决定扩大高校招生幅度,当年招生人数激增至159.68万人,比上年增加51.32 万人,增幅前所未有的达到47.4%.接下来的三年,扩招幅度分别达到了38.16%、21.61%和19.46%. 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也迅速由1998年的340.87万增加到2002年的903.36万人。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首次突破一千万。
扩招决议
1999年高校扩招51.32 万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李岚清教育访谈录》中披露说,1999年大幅提高高校招生规模的决定,确定于当年6 月上旬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
时任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的纪宝成回忆说,当时,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已经按照每年的常规,确定了一个招生计划,最初的招生人数为131 万,比1998年增加21%.这个数字,比当年最终确定的159.68万的招生数量少了28.68 万,但即便如此,纪宝成说,“这是90年代以来政府主动安排增加招生人数最多的一次。”
恢复高考以来,高校的招生规模年年都在增长,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为8.5 %。
纪宝成回忆说,1999年6 月2 日,时任教育部长的陈至立找到他说,“可能要求比98年扩招100 万”。
他跳起来说,“100 万不可能”。陈至立问纪宝成最后能扩多少,“我想了想说最多比98年多招50万。”
经过进一步细化后,131 万的招生计划,最终变成了159.68万,招生人数增加了51.32 万,增幅也迅速由20% 提高到47.4%.这是目前为止扩招幅度最大的一次。
1999年6 月18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公布了此项决定。
朱镕基宣布,目前我国劳动者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而城乡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加快发展教育,既可以减缓升学压力,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环境,满足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又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还可以减缓目前的就业压力。
由于原来扩招计划已确定,但又确定进一步扩招的规模,这就不得不重新再制订招生计划。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说,7 月7 日就要高考,只能用十几天的时间完成重新制订招生计划的任务,当时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
扩招目的
扩大内需仅是其一
朱镕基宣布高校扩招的决议中提及,加快发展教育,可以“扩大教育消费,拉动内需”。纪宝成解释称,突然扩招,在当时,的确是有关部门向国务院领导提出来,希望借此扩大内需、拉动经济。
关于高校扩招能扩大内需的理由,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来自汤敏和左小蕾夫妇的建议。
当时还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汤敏和左小蕾夫妇,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
他们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估算说,如果按照一定的比例扩招,每年不仅可以拉动1000亿元左右的投资和消费,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让失业人数减少1/3.但教育部一开始不同意这个观点,认为这个观点理论上有问题。纪宝成反问说,一个人不上大学也得吃饭,也得住房,也得穿衣,难道不上大学就不吃饭、不穿衣了?把大学生的消费全部算为扩大的消费是没有道理的,书本费可能增加一点,交通费用增加一点,消费标准提高一点,其他能拉动多少内需?“我们(教育部)不同意这个观点”。
他向陈至立汇报说,教育部不能为了拉动内需而扩招,否则将来整个教育会很被动。
纪宝成随即请北大教育科研所所长魏新(现方正集团董事长)花了一个星期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结果发现,教育拉动内需的排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排在一百位之后,“微乎其微”。
在李岚清的回忆里,在高校大幅度扩招决定四大原因中,扩大内需只是位列第三,排在“人才需求”、“群众愿望”之后,另一项原因是“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