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洁篪:长远来看对中欧关系还是充满希望的
记者:如果回头看08年,谈到中欧之间关系的时候,大家的心情突然就变得复杂了一点,觉得看到了两个欧洲:一个欧洲是比如说在大地震的时候,对我们的帮助,包括在奥运会的时候,有很多的领导人包括百姓的支持;可是另一方面的确在贸易方面,包括在达赖问题上,包括火炬传递上,又让很多的中国百姓感到很气愤,您怎么看待如此矛盾在08年的时候呈现出来?中欧之间关系的走向如何?
杨部长:我认为中欧关系在2008年,一方面是取得了进展,另一方面也经历了一些非常复杂的情况,应该讲是有一些曲折的。
那么从好的方面来讲的呢,双方保持了高层的沟通,使双方的经贸关系继续向前发展,是起到了一个重要的作用。你刚才又提到了在抗震救灾当中,一些欧洲国家民众、政府慷慨解囊,有些国家还派出了医疗队,或者向我们提供医院的设施。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觉得确实有一些人对中国做了错误的事情。在处理中欧关系方面,是需要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来认识对方的国情,以及对方为什么要采取某一种发展的道路,应该理解。因为中国跟欧洲很多国家发展的历史的背景、文化都不一样的,发展的水平也不一样的,而且我想大多数的欧洲公众,是看到的。中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且欧洲方面也从同中国的贸易方面得到了很多的实惠,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我对中欧关系还是充满希望的,我认为双方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的利益,这个关系会继续向前发展。
中美两个大国关系搞好了,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说:2009年1月1日,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中美建交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美国前总统老布什在《休斯敦纪事报》撰文称“美中建交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历史里程碑”,并表示“美中关系会成为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没有人怀疑,“中美关系已成为21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30年前,在美苏对峙的冷战时代,当中美双方决定签订建交公报时,美国多多少少还是出于战略结盟的考虑,而中国则是把它作为改革开放的构想之一,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公报签订的日子,特意选在了1978年12月16日,也就是是11届三中全会召开的两天前。
而30年后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当日,美国驻华使馆新馆开张,这座耗资4.34亿美元的建筑是美国国务院历史上第二大建筑项目,它也被视作中美关系深化的象征。这一年,中国为改革开放30年举办了盛大的庆典,冷战早就已经结束,而中美在一场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中难分彼此。美国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创造了一个新的单词叫“CHIMERICA”,认为中美已走入经济共生时代。“命运共同体、利益攸关方”被频频用来形容中美关系。在处于变革与调整的世界格局中,30年中美关系走到了一个怎样的关口?
记者:杨部长你看,一进入到09年从外交的角度,马上就看到一个30年的概念,中美已经建交30年了,而这30年您是见证人,79年的时候,您跟着邓小平去出访,97年跟着江主席出访,然后06年的时候跟着胡主席,那您现在怎么去看中美之间这30年?
杨部长:我当时随同邓小平同志访美的时候,只是一个年轻的翻译,也可以讲是见习翻译,当时担任主要翻译的是冀朝铸同志。我觉得那一次访问,应该讲是在两国建交以后立即进行的访问,是开启了中美关系一个新的时代。
1997年,江泽民主席对美国进行的访问,这是在冷战以后,中美关系处于一个转折时期的访问。这个访问呢,就定下了中美关系的基调,那就是要走上健康、稳定、发展的道路。
第三次是胡锦涛主席,他是2006年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我认为那次访问是两国面向未来,确定了在新世纪要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健康、稳定的关系。这30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确实是很大,想当初两国建交的时候,双边贸易额只有20亿美元,现在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增加了120倍;本来人员往来很少,现在每天据说就有5000人往返于太平洋两岸。我认为中美关系取得这些成绩,都是很值得珍惜的,但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富有挑战,也是富有机遇的世纪,所以中美都是两个大国,我们两国关系搞好了,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稳定发展。
解说:2008年8月9日,布什出现在北京奥运会中美男篮大战的观众席上,陪同的正是中国外长杨洁篪。在奥运期间,布什携妻子劳拉、女儿芭芭拉等众多家庭成员来北京观赛,老布什则担任了“北京奥运观光团”的名誉团长,美国第一家庭在北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假期。而对于即将卸任的布什来说,中美关系也被认为是他外交政策中的亮点之一。
然而,布什任期的中美关系却几乎是从“中美撞机事件”开局的,就在布什上任刚刚70天的时候,“撞机事件”让中美关系骤然紧张。而此前,布什就曾以“战略竞争者”描述中美关系,这让很多人猜测布什将在对华政策上表现强硬。但是,也正是中美撞机事件的发生,以及当年“9·11”事件的爆发,让布什任期内的中美关系似乎并没有朝人们预期的方向发展。
记者:如果说刚才这个概念,是一个30年的概念,可能接下来这个问题就跟“八年”和“六年”有关。咱们先说八年,布什总统这八年任期,2001年的时候,您当时刚刚当驻美大使啊,突然遇到了“中美撞机”这个事件,但是八年过了,我听到了很多国内外各种各样的评论,说布什的对外政策有很多,可能他们有各自的看法,但是在中美关系这方面,几乎没有批评布什的,您怎么看待从2001年遇到那么大的挑战,但是当八年后即将结束的时候,反而公认这是一个的中美关系很好的的时期?
杨部长:我认为中美关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双方都有一个增进、彼此了解、沟通的一个过程。不瞒您说,布什刚上任的时候,当时的两国关系当中确实有不少消极的因素,在2001年4月1日发生了撞机事件,当然我们要作出必要的反应,要维护我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跟尊严。那么这件事情后来得到妥善的解决,我想通过这件事情,美方也进一步认识到,需要重视中美关系。所以我觉得,美方以后所采取的政策,也是比较务实的。两国关系这些年来取得发展,我想一个是定位现在是清晰的,双方是利益攸关方,同时也是建设性合作者。那么这些年来,双方在关系发展当中,发现都互有所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我认为应该讲冷战结束以后,总体来讲,过去的七年多的时间,是中美关系平稳发展最长的一个时期。
当然两国关系当中,总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精心地去处理,比如说,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湾问题啊,涉藏问题啊等等。我们认为双方应该按照中美三个公报的原则,按照双方所作出的承诺,来处理好敏感的问题,应该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这样的话关系还会继续平稳的、健康的发展。
解说:在布什总统八年任期之内,中美两国领导人互相会晤20次,互通电话20次,互致书信40次,这种频率前所未有,特别是在2003年3月胡锦涛就任中国国家主席后,他与布什有将近六年的任期重叠,成为中美历史上打交道最多的两位国家元首。正是在他们共同倡议和努力下,建立了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和战略对话这样的高层次对话机制,中美间的对话磋商合作机制达到60多个,而中美关系也推进至机制健全利益攸关的战略地位。
中国同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关系,要开好局,走好步
记者:但是变化也即将到来,因为在1月20号的时候,奥巴马正式成为总统,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也看到,08年一年,胡锦涛主席跟布什总统四次会晤,这个频率一点都不低,包括战略对话,经济对话,中美之间都在非常制度化地稳定进行,随着奥巴马就任,会不会发生改变?还会向着更好的方向去走?您是什么样的期待和判断?
杨部长:不久前,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先生进行了电话的交谈,当时气氛很好,双方都表示要继续推进中美关系。那么奥巴马先生他对世界的情况、对亚洲的情况,是了解的。他本人作为来自伊利诺伊州的联邦参员,对那个州同中国的合作,以至于美国同中国各方面的合作和交流,也都是清楚的。我相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奥巴马先生一定会从战略的、长远的角度来处理中美关系。因为我们双方有很多共同的利益,从反恐啊,环保啊,对付跨国犯罪啊,处理热点问题上双方之间都存在着重要的共同利益。所以我认为,现在重要的是这种中国同美国新一届政府的关系,要开好局,走好步。
声明:央视独家供新浪使用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