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走过2008:心的砺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3日18:05   CCTV对话

  2009年01月11日播出《走过2008——心的砺炼》

  邓亚萍:(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陈 铎:(年度叙述人):

  赖先生:(四川省北川县居民)

  小凌峰:(四川省北川县八一小学学生)

  张建均:(四川省北川县居民)

  母贤碧:(四川省北川县居民)

  张华荣:(东莞华宝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亚辉:(《人民日报》社记者):

  蔡来居:(日普工艺制品东莞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排名按出场顺序)

  主持人(陈伟鸿):

  好,谢谢大家光临《对话》节目的演播现场。

  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让我们一同来回望2008年。

  也许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确切的字眼来描述2008年留给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如果我们把历经了三十年改革开放风雨历程的中国比喻成一个年近三十,进入了而立之年的青年人。那么我们不妨大胆地把过往的这一年,我们所经历的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看成是中国新的砺炼。

  此刻,让我们先把回望的目光锁定在2008年的8月,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给中国人的精神输入的一个最大的能量,用两个字可以来概括,叫“我能”。让我们先用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第一位嘉宾邓亚萍,有请。亚萍,你好。

  邓亚萍(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

  你好。

  主持人:

  来,请坐。谢谢亚萍来到我们节目当中,和我们一同来回望2008年。刚才你看你出场的时候,大家用非常热烈的掌声来欢迎你。其实我觉得呢,大家有理由为亚萍送上更热烈的掌声。为什么呢?因为我要告诉大家,亚萍刚刚从英国名校、世界名校剑桥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这也是剑桥大学建校八百年的历史上第一位拿到了博士学位的奥运冠军,大家说是不是有理由送上更热烈的掌声。

  你去的是剑桥大学这样的名校,你会有一种被所有的优秀的人才淹没的这种感觉吗?

  邓亚萍:

  是啊,剑桥大学毕竟不是像我打乒乓球,或者像一个体育的这种院校。对于我来讲 确确实实,我在用我的不是特别特长的地方,在跟这些非常优秀的学生去竞争,那么我的特长,当然十几年的这种乒乓球的训练,然后曾经在乒乓球上面,创造过辉煌。但是呢,读书确实是从1997年开始,而且呢在读博士的时候的第一年,淘汰率是非常非常高的。那么如果你能够继续读下去的话,其实也在说明你的实力,毕竟人生呢它有很多的经历,也曾经受过很多的磨难。就像打球的过程当中很多的这种砺炼。我相信这种都是非常宝贵的人生财富。

  主持人:

  这些原来跟你在打球的年代完全不沾边的两个领域,这么大的一个难题摆在前面。说实话,有没有打过退堂鼓?有没有想过说,我有可能会坚持不下去?我得放弃了。

  邓亚萍:

  在读或者是在申请剑桥之前,确实是我的周边的很多好朋友,甚至我的老师,劝我还是最好不要去申请剑桥大学。

  主持人:

  他们的理由是什么?

  邓亚萍:

  他们的理由认为是,剑桥想要去毕业是非常难的。那么我呢又是一个知名的一个运动员。那么如果说,大家知道你去读剑桥了,但是最后又不了了之。那么就觉得好像,中国人都是要面子的,每个人都是有自尊的,说那你这叫怎么回事呢?是吧。包括当时是跟萨马兰奇主席在谈到我去读剑桥的时候,老萨其实也非常不赞成。

  主持人:

  他不赞成的理由跟刚才一样吗?

  邓亚萍:

  他不一样。他不赞成的理由就是认为我本科已经读完了,研究生已经拿到了硕士学位当时,那么当时他跟我讲,他说你没有再继续读这个博士学位,你应该回到中国,为你的老百姓去工作。

  主持人:

  那你为什么还坚持要继续下去?

  邓亚萍:

  我觉得当时呢,因为被中国奥委会推荐,最后由萨马兰奇主席任命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委员,当在这个委员会开会的,一开始的时候,十九名委员就我一个人带着翻译去的。那么其实当时对我来讲的刺激是很大的。因为在这个委员会里头,可以说都是世界各国的优秀的世界上顶级的这些知名的运动员,大家坐在一起,是一个水平线上的。但恰恰呢,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有语言的障碍,那么就我一个人带着翻译去的。所以可以说你又是委员,但你又是一个局外人。那么有的时候呢你能插得上话,但有的时候呢你插不上话。

  主持人:

  那种心情是什么样的?

  邓亚萍:

  那种感受真的是,是很难过的,说实在的,很难过的。当时也是很受刺激,所以我想呢,能够在剑桥这样的大学里头去做这么高学位的学生,那么我也希望能够去尝试一下。

  主持人:

  其实你刚才提到这个过语言关,我也非常好奇。作为很多的运动员来说,可能从小没有机会学英语的,但是在两次申奥的过程当中,我们都看到邓亚萍不仅代表中国,代表中国的运动员上场了。而且呢,是用英语在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那应该说啊,你的英语很早就过关了才对。

  邓亚萍:

  第一次申办的时候,1993年,但那几句英文呢,真的是全靠背下来的,全是背下来的。在上场之前那一天晚上,那一天晚上真的是没睡着觉,真的是没睡着觉。

  主持人:

  跟打一场激烈的比赛一样吗?

  邓亚萍:

  我打决赛之前,我都睡觉睡得非常好,我的心理素质我认为还是不错的。但是那一次的陈述,真是前一天晚上,那个嘴一直在叨叨,一直在叨叨,就那几句就怕忘。当时就害怕说,我上了场上以后,看那个几句话看不懂,又不会发音,这不敢想像,根本就,根据不敢想象,所以就没完没了叨叨那几句话,一整夜。

  主持人:

  对。所以一开始其实完成的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你居然把它完成了。

  邓亚萍:

  对。

  主持人:

  我想知道你在读博士期间,有没有给自己什么样的一些鼓励?就像当年你打乒乓球一样,别人说你个子矮连球台都高不过多少,你怎么可能拿冠军呢?但是每次我们看你比赛的时候,眼中就是有那样的一种杀气,就是要战胜对手的那种必胜的信念。

  邓亚萍:

  我觉得首先,因为有过一次这样的这种砺炼,那就是在我打球的时候,十岁的时候,首先遇到的第一次的困难,人生的第一次困难,就是别人对你不认可,对你有这样的种种的这种质疑。但是呢,我通过自己坚定走自己的路,那么最后取得了这样的一个成绩,读博士仍然是这样,比我打球实力可以说更少,因为学习是需要积累的,是需要时间的。

  对于我来讲,确实是没有那么多的积累和时间。但是我有经验,我有这笔被砺炼过的,这种磨难的经历。所以呢,可以说我的意志力会相对要更坚强一点,但是读书是需要方法,读书需要智慧,你光去苦,有的时候还不行。我觉得一定要找到我的长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虽然看起来读书对于我来讲并不是长处,但是仍然我需要在我读书的这个过程当中,找到我的长处。那就是什么?那就是我对奥林匹克的理解、我对体育的理解、我对奥林匹克的价值的这种理解。

  我发现越走了这条路上以后呢,越觉得有兴趣,越有意思,这种挑战性有的时候,你当突破一点的时候,在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以后,你会得到一种非常快乐的感觉、一种满足。

  主持人:

  其实如果我们扩大的来看“我能”这两个字,不仅仅对于每一个个人,对于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邓亚萍:

  是。

  主持人:

  我想作为奥组委的官员之一,在看到我们中国成功地举办奥运会的过程当中,我想你会不会也时常想到“我能”这两个字?从你的工作角度来说,究竟哪个层面上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我们国家的“我能”?

  邓亚萍:

  这个确实是通过这次奥运会,真的是我觉得有太多的感慨、太多的感受。我觉得我拿一点点小的例子或者是故事来诠释这个国家的“我能”。因为大家知道,在我们第一次申办到第二次申办。可以说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它也是一个砺炼的过程。那么到了我们第二次申办成功,拿到了这个机会,七年的准备时间,仍然在七年的过程当中,国际社会对于我们的批评,国际社会对于我们的这种质疑仍然非常多。那特别是在奥运会前,对于我们的环境,对于我们的空气质量,有非常多的这种质疑。

  主持人:

  对。

  邓亚萍:

  那么甚至于有一些,个别的一些运动员准备着口罩进北京,有一些知名的运动员把他们在北京的行程尽可能缩得最短。那么这说明什么?就是说对中国的不信任。在这点上来讲,我们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的老百姓都付出非常大的这种努力。

  我听到一个故事,因为北京那个时候限行,车辆限行。无论是我们政府还是我们百姓,都付出很大的这种代价。

  主持人:

  对。

  邓亚萍:

  黄标车不能走,然后我们北京郊区,我当时听到这么一个故事。

  北京郊区我们的这些菜农、瓜农,这些蔬菜水果不能及时地送进城里头来,而烂在自己的地里头。但我们北京的这些郊区的农民。我相信不仅仅是我们北京郊区的农民,但他们这样怎么说,我宁愿把我们家的菜、瓜果烂在地里,这也是我对奥运会的贡献。所以我想今天的这个奥运会,之所以像罗格主席评价的是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那么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十三亿中国人共同的努力,就不可能有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

  2008 1郴州雪灾

  2008 5“5·12”地震

  2008 8 北京奥运

  2008 7“神七”上天

  2008 10全球金融危机

  悲喜2008,每一件大事后面都有一颗颗中国“心”的真情演绎。

  邓亚萍:

  如果没有十三亿中国人共同的努力,就不可能有“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赵亚辉(《人民日报》社记者):

  他们的生活在将来,不是现在。

  张华荣(东莞华宝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渡过目前难关,靠的不仅仅是资金,更重要的是信心。

  陈铎:

  这信心比黄金还贵重。

  主持人:

  让我们有请年度叙述人陈铎。

  陈铎(年度叙述人):

  我目睹过邓亚萍的辛勤付出,收获、贡献和影响。

  刚才亚萍用自己的经历、故事告诉我们“我能”、“我行”。可以说她的这种自信心启发并且鼓舞着我们每个人要相信“我能”。这种自信的精神能量,已经深深地注入了我们不断奋起前行的普通中国人的内心,并且形成了强大的合力。“5.12”大地震,还有在遭受一次次自然灾害的时候,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绝不屈服、不认输,绝不低头的民族群像,是我们国家、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坚韧不屈地信心和勇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