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田野走来职业化农民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9日15:28  观察与思考

  观察记者(特约)王 太 常怀深 汪 文 蒋文龙 柯丽生 施 维

  ——看一个工业强镇的农业现状和前景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农业生产是乡镇及其所属村庄的主要任务。在钱清镇采访的日子里,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对于一个工业较为发达的乡镇,农业意味着什么?它将怎样存在和发展下去?开始,我们对此并不乐观,但随着连日走访, 我们看到,在现代工业的“围剿”之下,钱清的农业虽然无可避免沦入边缘化的地位,但这里的农业并没有被削弱,它已经或 正在以新的形态存续和发展,展现出另一种面貌。

  农业生产:外来者的世界

  蜀风村是距镇中心最远的一个村子,全村2152人,农业人口有1981人,但在这里几乎已经没有村民从事农业 生产,村里1400多亩耕地和180亩鱼塘大部分都流转出去了。徐华军就是其中的一位转包者。

  蜀风村里95%的人都姓徐,但是徐华军却并不是本村人。来自杭州萧山区的他原本在一个厂里打工,后来工厂倒闭 ,徐华军和爱人双双下岗,两口子便来到蜀风村包下了60亩鱼塘,每亩承包费600元。这一呆就是8年。

  说起养鱼,徐华军算得上是行家里手,现年50岁的他,已经有25年的养殖经验。在工厂打工时,徐华军就侍弄着 5亩鱼塘饲养黑鱼,现在鲶鱼、黑鱼、鲤鱼、黄颡鱼、甲鱼、虾都养,主要销往杭州市和绍兴市。

  徐华军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光是修鱼塘就投入了11万元,不久前又花一大笔钱进行了修葺,投入太大了。”

  问起收入的情况,徐华军笑着摆了摆手说:“不行啊,价格不好!主要是黑鱼价格下跌了不少,卖了5万斤黑鱼,6 元一斤。”这一价格和徐华军的预期还有不小的差距。“以我的技术,黑鱼可以养到一亩5000斤,可今年我每亩只养了3 000斤。价格不稳,不敢大规模饲养。”

  虽然嘴里说着不赚钱,但从去年起,徐华军又和村里续签了5年的合同。正聊着,又一位养鱼大户也加入了交谈中。 这个人名叫王金予,也不是蜀风村人,王金予比徐华军大一两岁,有10多年的养鱼经历。2007年他通过公开投标的方式 将村里180亩的河道包了下来,每年的承包费为17万元。王金予的竞争对手叫价叫到16万元,终于败下阵来,而在此之 前,这片河道的承包费用为9万元/年。

  现如今,在钱清本土居民中已经很难找到严格意义上的农民了,记者驱车行驶在钱清镇马路上,处处是厂房和楼盘庭 院,水乡的田园风光只能间或在村镇的角落隐约瞥见。在钱清,记者接触到多位种地农民,几乎都来自外乡。有关统计数据显 示,全镇21个行政村,耕地1.9万多亩。除去一些农户家的口粮地,大部分土地被转包给外来人员经营,项目多为经济作 物。温岭来的农民种植西瓜、萧山来的农民经营苗木、上虞来的农民种植粮食,此外还有搞水产、畜牧养殖的。经营规模有大 有小,一般都在10亩以上,多的上百亩。外来转包者几乎都是多年生产经营某一种农产品的行家里手,这些专业农民,在经 营中所体现出来的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一点也不比经营企业的人淡薄。农民的职业化和职业农民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有效 地化解了农产品价格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带来的影响,使他们有利可图。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外来职业农民的进入,使得 在工商业蓬勃发展的钱清镇,农业发展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

  从请人耕种到有偿流转

  早在十多年前,种地对于钱清的农民来说,就已经失去了经济意义。因为当年承担着向国家交纳粮食的任务,耕地抛 荒行为被严格禁止,为此,当地许多村子不得已还要聘请人来为自己种地。顾家荡村一个叫陈兴华的干部回忆说,1997年 ,村里为请来外地的种粮大户,不仅要无偿提供土地,而且还要提供生产设备、机械等等,打下来的粮食归生产者所有,他们 负责缴纳农业税。除去农民家的口粮地,村集体土地全部都承包出去了,合同一签就是10年。

  到2007年,这批合同满约之后开始重新签订,可这次的签订,内容有了很大改变—村里不仅不再继续为承包者提 供其他生产支持,而且承包户还要向村集体缴纳承包费用。变化缘由有三,一是农业税免除了,二是人们看到了农业产业化经 营的前景,三是土地的价值在人们心目中大大攀升了。

  在钱清,土地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每个村子即使加上农民的口粮田,大概只有一两千亩耕地,因此难见大规模 的土地承包者,但总的来看经营的效益都是不错的。一般来说,土地的流转费用每亩在200-900元之间。种粮食的费用 要低一些,大概为200-300元,种植经济作物承包费就比较高,一般为600-900元。这样的承包费用甚至比我国 很多地区每亩土地的净收益还要高。

  在九岩村采访时,刚巧碰到了雨天。路上记者看到了一排排的西瓜大棚,旁边用雨毡、毛竹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 便敲门进去,正遇上四五个农民在休息。这几位西瓜种植户都是来自浙江的黄岩地区,几家人合起来种了90多亩西瓜,每亩 承包费850元。

  问起这90多亩土地的初期投入,一位农民向记者伸出了5个手指头:“50万”。

  还未见效益,每亩土地,一下子就是近6000元砸了进去,记者很惊诧,这成本能收得回来吗?

  农民们笑了笑,又摇了摇头说:“农资价格上涨太快,一包复合肥,去年173元,现在已经涨到275元。这几天 下雨,西瓜也卖不上价。”

  虽然感叹价格有些低,成本太高,但在他们的脸上和话语谈吐间,记者却能感觉到,对于自己的经营,他们还是有着 较大的把握。这90多亩地,他们和当地农民只签订了一年的合同。因为西瓜特殊的种植要求,同一片土地第二年的产出率会 大幅度下降。他们种瓜已经7年多了,每年换一个地方。一年年的迁徙,已经没有了地域的概念,这些农民在寻找着最优的生 产、生活方案。

  没有闲着的人没有空着的地

  走访多日,记者才终于在顾家荡村遇到了两位还在种粮的本地农民,但他们还是属于兼业的,而这其中的一位今年也 不准备种粮食了。这位名叫魏银兴的农民今年55岁,不愿再种粮是因为他的儿子去年已经参加工作,他感觉自己应该歇歇了 。“种粮太辛苦,平时下了班人家都回家休息去了,我还要在地上忙着,操心啊!我儿子老早就不让我种了,但那时想着他还 在读书,还要家里花钱供,所以想着能赚一点儿是一点儿,现在不用了。”

  “那地呢,转包出去了吗?”

  “现在是我小舅子种着,他家两个小孩,比大人饭量还要大,他家地里打的粮食不够吃。我现在还留着几分地,种点 毛豆、南瓜、葫芦啥的,吃菜够了就行。”

  另外一名农民名叫陆惠林,今年67岁,家里有6口人。他给记者算了算,每个人0.45亩的口粮地,全家总共2 .7亩。在当地,单季稻的亩产还算不低,每亩有1000-1200斤。按每个人450斤稻谷计算,出粮也就300斤, 刚好够吃,所以虽然辛苦,但这样的年纪他还在坚持种田。

  “没有闲着的人,没有空着的地”,在钱清,即使是六七十岁高龄的村民都有其他的营生,农业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一 项副业。那位已经年近七旬的老人陆惠林在工厂里就有一份活儿,一个月600元的收入虽然并不高,却也大大高于种地的收 益。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村子,有些早就投身工贸的村民也没有把土地出租出去,他们的做法是花钱请人来种。偶有闲暇, 他们也会拿起农具走进田里,对于这些村民来说,他们已经以一种休闲的心态去领会和感受农业。

  “土地总会有人来种的,不是我种就是他种,不可能让它闲着。”走在钱清的田埂之间,我们很难见到土地抛荒的景 象,这不仅是缘于外来职业农民的经营,也得益于绍兴人骨子里的勤俭节约。精明的绍兴人,在工业生产中穷尽心智赚到每一 分该赚的钱,在农业生产上也不放过每一个可能产生效益的缝隙。

  农业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应当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在钱清这样一个工业化强镇中,农业对于税收的贡献可以说是极其有限的,在村民的家庭账 簿上,农业的收益也是个尾数。一位曾任钱清镇副镇长的同志回忆他初到钱清工作时说,十多年前他还是农技推广站的一名普 通工作人员,那时钱清还没脱离典型的农业社会,农技站每次开大会,镇里的领导总会来参加,后来就逐渐来得少了,再往后 开会就见不着领导露面了。

  对此,钱清镇一位领导也表示,钱清镇农业的发展,前些年很大程度都是市场自发的作用,镇里管得很少。虽然每年 也会制定一些农业政策,但是总的来看,农业在整体经济中的边缘化趋势存在着并继续扩大着。全镇关于“三农”的工作,多 数都集中在村镇建设和农村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上。

  农业会不会被放弃呢?蜀风村的老书记、资深企业家徐其林的回答是不容置疑的否定。作为上世纪70年代全国社队 企业的知名人物和30年来工商界的风云人物,徐其林引为自豪的是在蜀风村的工业大发展中,农田面积迄今没有减少一分, 并且,他正计划建一座储备全村半年口粮的粮库,以确保本村粮食需要。

  虽然现在钱清的农业发展还有些难以定位,究竟能不能以都市型农业的方式来经营农业,尚无定论,但令人欣喜的是 ,经过工业化浪潮洗礼的钱清镇已经开始重新思量农业的重大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并开始着手谋划未来的 农业发展路子了。

  2007年,钱清镇出台了《关于2007年度农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出9条强力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投 入。对农业龙头企业当年获得国家级、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一次性给予5万元、3万元奖励;绿色生态村通过省、 市、县级验收的,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污染治理采取沼气工程模式的,根据养殖规模分别给 予3-6万元补助。同时,还对星级农庄、特色示范园区、农民信箱工程、动植物防疫等建设项目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补助。

  我们在采访时得知,钱清镇党委将在农业上有大手笔的投入和动作,这不仅仅是反哺,他们要让农业也产生可观的效 益。镇党委书记兼镇长谢兴长说:“与大都市不同,作为乡镇还是要抓农业。我们党委已经看到,如果拿出几千万元投到工业 上,不过是增加一个企业而已;但如果投到农业上,发展现代农业,就能起到改变面貌的作用。”

  可以想见,随着政府强农政策的引导和农业投入的增加,将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到农业生产中来。在钱清这个工业化走 得较远的乡镇,将会出现更多的职业农民—不只来自于他乡,更发育于钱清本地,甚至会有一些已经远离土地多年的农民企业 家,也来重拾农业,成为职业农民或农业企业家。而他们,就是钱清农业未来的希望所在。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