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债市场仍存行政隐痛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21日09:26  新京报

  1991.承销制启动

  “当时最重要金融改革”

  在张家伦的记忆中,到了1990年,国库券发行“可以说已到了山穷水尽”。

  而李青原认为,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国库券发行,只有二级市场却没有一级市场。

  因此,当时的“联办”建议财政部推行国库券承购包销(即用批发团购的方式对外发售国库券,而不像从前那样面对成千上万的单位和个人零散销售)。

  1991年,高坚(现国开行副行长)调任国债司副司长。上任后,他也觉得原来单靠行政摊派的发行方法必须改革。在他的推动下,国库券承购包销得以启动。

  “记得当时第一次会议在北京远望楼宾馆,参加谈判的机构数量不多,谈判结果很好,双方约定4月份签约。”高坚回忆道。

  接下来,经过财政部与央行的协调,当年,占总发行量1/4的100亿国债,通过70家证券机构包销,中国国债一级市场正式建立这一举措,被当时的美国《华尔街日报》称作1989年以来最重要的金融改革“。

  但此后的发展,并未按照高坚的预期进行。

  1993年,国内金融市场秩序大乱,股市疯狂,银行高息揽储,很多单位搞集资,年利率高达20%-30%.而当时,3年期国债利率才9.5%,5年期国债利率10.5%,在市场备受冷落,国债发行告急。当年的300亿国库券,愿意承销的机构寥寥无几,4个月仅完成发行任务的10%.国务院急了,赶紧全国动员发行,要求各省长负责国债任务的发行,行政配售因此卷土重来这一年国债发行尤为艰难发行期长达半年,到年底勉强完成任务。这时候有人责难说,都是市场化方式搞坏了,国债发行还得靠人们的爱国热情,没必要改发行方式。

  但高坚依然认为,市场出现的问题还是得用市场手段解决决不能恢复老路,“主要问题还是出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关系不协调上。”

  1995.国债招标

  “香烟盒里卖出110亿”

  1995年,高坚的一个电话打开了国债发行市场化的关键突破口。当年,财政部发行100亿年期国债,但申购再度受阻。

  按一般市场规律,先有一级市场后有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的价格决定二级市场的价格。但国债市场是先有二级市场后有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价格倒逼一级市场的价格。1993年时,二级市场的国库券已经跌破面值,百元面值最低只卖70多元。这种情况下新券发行自然就没有人要了。

  1995年,国债招标会议在上海锦江饭店举行,但一开始,发行并不顺畅。因为买了就会赔,所以场上承销商们都不愿意投标,出现了冷场的局面,当时在会上的高坚看到这个情况,立刻给主管副部长刘积斌打电话,建议增加激励和增强约束,将手续费增加1/1000,并把划款期从10天延长到20天左右。刘积斌当即同意。

  回到会场,高坚决定以招标方式发行国债。他拿出一个“红塔山”的烟盒,然后让在场的承销商推选出两名监票人,让在场的承销商自己在纸上写出承销额和交割日,然后投进烟盒里面。

  他对在场的承销商说,凡是投标的,若中标后可以享受投标时的交割日(领券交款的日期)和手续费,而不投标的,那么将把最近的交割日分配给他们,他们还必须完成自己的配额。(规定应该销售的那部分。)

  在场的承销商发现前者比后者更有利,都很踊跃,现场有三四十家中标,承销额也超过110亿元,效果出奇地好。

  自此之后,国债司招标的标的除了划款期,还有价格。1996年1月,国债司在深圳搞了一个完全市场化,通过电脑进行的招标。当时对不同品种的国债,分别试验了价格招标、收益率招标以及划款期的招标。

  国债发行的完全市场化,就此成熟。

  □本报记者周鹏飞北京报道

  -新观察

  国债市场仍存行政隐痛

  国库券是政府信用担保的债券,属于较为稳定、安全的投资品种,根据长短不同的期限,具有不同的收益与利率。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理财史起始于倒卖国库券所获得的差价。如今成为民间理财大师象征的杨百万,就以倒卖国库券起家,获得第一桶金。我国的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真正的市场化,发轫于此。

  也许这些倒卖国库券的人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和对冲基金一样,在博取不同城市债券价格、利率之间的些微差价,不同的是,他们没有理念、没有模型、没有资金杠杆,有的只是类似于白菜、衣物等的倒卖意识。

  在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史上,国库券具有重要意义。国库券的诞生,象征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之后积极财政政策的发端;保本与根据通胀率浮动的存款与国债的产生,使中国资本市场第一次拥有了具有极高安全系数、能够战胜通胀的投资品种;债券市场的形成,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对于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国债市场的形成,显示出民间与政策之间的良性互动,显示出民间市场的巨大力量。正因为政府需要经济启动资金,正因为杨百万时代全国银行并不联网,各地的国库券价格相差很大,在监管与行政的空白处,一个巨大的民间“黑市”得以形成,并日渐蔓延。政府对此作出良性回应,到1988年3月,财政部作出《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试点实施方案》,允许国库券上市流通交易,4月,上海、深圳、武汉等七城市率先试点开放,6月又开放了54个城市,国库券市场成为股票市场出台前的第一大市。

  但国库券市场有挥之不去的行政隐痛,国债市场的式微,从民间走向庙堂,国债期货市场的折戟沉沙,无不与国债定价体系的行政垄断以及垄断之后的利益输送有关。1995年以前,国债期货市场存在多空两大阵营,一是以万国证券为首的做空阵营,另外是以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简称中经开,有财政部背景的公司)为首的做多阵营。财政部的背景决定了中经开未卜先知的能力,1995年2月23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提高3.27国债利率的公告,给了空方毁灭性打击,而空方疯狂的补仓行动,将国债期货市场夷为平地。国债期货,到现在仍是中国资本市场不可触碰的伤口。

  监管的无力,与行政、市场边界混淆的隐患,至今仍在中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作祟。如今,股指期货等新兴金融期货产品正在胎动,吸取国债期货市场教训,成为确保新兴金融产品安全的重中之重。

  国债市场虽然暂时消沉,但债券从来都是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主角,随着公司债的大量发行,随着将来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的合并,中国的债市会迎来新一轮发展高峰,并衍化出无穷的交易品种。

  □叶檀

  温故知新

  国库券倒卖者的自白

  8月10日早上,一则广告贴在我矿职工集体宿舍楼前:“为方便职工,3号楼102号房间用人民币兑换国库券,60%。”

  8月11日中午,我来到指定房间,与正给职工兑换国库券的矿运输区工人徐留全进行了如下一段对话:“你搞这买卖几年了?”

  “1982年就开始了。”

  “你一年能收购多少?”“刚开始一年兑换国库券三五百元。去年兑换五六千元。”

  “你收的国库券怎么处理?”

  “好办,拿到银行兑换!我收1元国库券付6角现金,到银行就可以1兑1,净赚40%。”

  “你银行有熟人吗?”

  “有!我们几个人分工,我管收购,到银行兑换的事由那两个伙计来跑。”

  “昨天你收了多少?”

  “至少有五六百吧。今年我已收了八九千元了。光靠收购国库券,我就可以成为万元户了!”

  国家规定,国库券不得自由买卖。然而,有些人仍明目张胆地倒卖国库券,希望有关部门对他们依法处理。

  ———摘编自《人民日报》1987年9月9日第5版,作者为河南焦作矿务局九里山煤矿文松

  一日三十年——月20日

  ●首届十佳运动员揭晓

  1981年由首都10个新闻单位主办的1980年全国最佳运动员评选活动揭晓。陈肖霞、郎平、梁伟芬、郭跃华、吴数德、容志行、李月久、李翠玲、韩健、邹振先当选。

  ●首次“环保国际合作奖”颁发

  2003年中国首次颁发“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奖”,意大利环境与领土部国际司司长科拉多。克里尼和世界银行保护臭氧层中国工作组陈庆年获奖。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奖于2002年设立,每2年评选一次。

  那时流行

  流行时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流行指数:★★★☆☆

  丝絮飞舞的屋内,棉花匠背着木弓,一下一下,有节律地嗡嗡弹奏,再用厚重的圆木墩用力磨、压,一两个时辰里,松软的棉花便会变成一条整齐的被褥,或是硬邦邦的破旧棉絮变成了蓬松暖和的新棉被。

  弹棉花、做棉被,曾是居民区里最受欢迎的手艺,也是孩童们久看不厌的风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国库券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