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学术教育机构的“官本位”程度究竟深几许?在通常的模糊感知之外是否有精确的量化指标?顾海兵教授引入“ 官味度”这个概念来对此类现象进行量化,得出的一个结论是,“从五年的动态趋势看,‘官味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 的‘官味度’比2003年高137%,年均增长24%。”
为什么在全社会市场化、专业化的大趋势下,在舆论不断抨击大学行政化的大背景中,教育科研的官味度不是下降而 是上升?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齐涛认为大学越来越不像学术单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认为现在大学的行政化趋势越来越强 ,许多大学用行政力量来干预定职称、评教授、分经费,这是身处大学行政化之中个体的直接感受。
大学是学术组织,本是常识,本是不言自明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的官本位现象却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的大学过于 追求内部的行政等级,此前舆论曾报道深圳三十个教授争一处长职位,现在则已经出现了副部级的大学校长。“官本位”正在 演化为一种大学内部的价值取向——拜官主义。大学里的一些学术带头人若不委以官职,就会被看作是不重视人才。我国大学 的官本位趋势,不仅使大学的学术组织属性受到侵蚀,而且影响到学术的可持续发展。种种事实,无非说明了“官味度”的上 升趋势令人堪忧。
大学“官味度”的畸形上升促使我们去反思和反省大学的本原: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大学?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一个世纪前,蔡元培先生就作出这样的界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留下的名言至今传诵:“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之道,在于大学作为时代和社会的精神灯塔之角色和使命。
面对“官味度”这个充满反讽和警醒的词语,我们理应明白,大学之道,在于尊重学术自由。没有学术自由,教授不 拥有学术权力,就不可能是现代意义上的学术,遑论世界一流大学。
我们更应明白,虽然大学不能脱离政治而自存,然而过度的行政权力介入,不但无益于大学质量的提升,还有可能成 为学术腐败的渊薮。
回归大学的本原,回归知识分子群体的本分,这是学人良知之要求,也是开放时代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