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台湾各界对吴淑珍出庭应讯存在三大猜想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0日08:13  台海网
台湾各界对吴淑珍出庭应讯存在三大猜想
吴淑珍出庭应讯

  台海网2月10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刘强 燕子) 不管出现在哪,扁家都会带来戏味十足的演出。在拖沓繁杂的扁家弊案审理过程中,吴淑珍今日出庭应讯将极为关键,不管是法官的问话方式,还是吴淑珍的答讯策略,都有助于外界细致入微地看出扁案的走向。所以不仅扁家和检调早早展开沙盘推演,岛内各界也纷纷开始了各种猜想,本报特别邀请了岛内时政评论员蔡玮教授和台湾成功大学政治学系丁仁方教授,提前解读扁家弊案这关键的一步。

  出庭盘算扁家转往台前斗法

  蔡玮表示,虽然吴淑珍第一次应讯即当庭昏倒并连请17次假,让很多人失去了信心和耐心,但时转势易,面对快速变化的案情和日益不利的处境,扁家现在也有了新的盘算,吴淑珍将会走到台前继续与检调斗法。丁仁方也认为,出庭作为法律赋予被告的自我辩护机会,吴淑珍现在出庭对扁家较为有利,不去就变成放弃“战场”。

  珍有意外?昏倒戏码难重演

  至于出庭期间会不会再生意外,蔡玮认为吴淑珍再次当庭昏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外界对扁家逃避司法审判的做法已经非常厌烦,扁家不会再用这种效果大打折扣的旧招。不过,蔡玮表示,吴淑珍出庭肯定少不了意外言行或场内外花絮,在诉诸悲情和转移焦点方面,扁家甚少让人“失望”过。

  会否认罪护夫救子耍手段

  由于扁家之外的多数被告相继认罪,检调掌握了大量的证据,连陈致中夫妇都签下了认罪协商,舆论对吴淑珍今天出庭的关注集中在是否认罪上。

  a.部分认罪

  蔡玮认为吴淑珍最可能采用部分认罪的策略,即只承认收受政治献金、将相关资金汇往海外。如此一来,没有公务人员身份的吴淑珍不需要承担贪污、受贿罪责,只会涉及量刑较轻的共同贪污、洗钱罪名,但又为陈致中夫妇的认罪协商提供了法律基础。这应该是扁家准备的上策——— 既向外界展示了“诚意”,又符合 “护夫救子”的最高原则,缺点在于司法说服力不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丁仁方进一步表示,洗钱案中那些资金的来源是要害,是会“置陈水扁夫妻于死地”的部分,今天的法庭攻防理论上应该围绕这个进行。吴淑珍如果咬定洗钱案涉及款项是政治献金,自然会否认自己索贿,然后说那些钱是相关人等自发送的。而那些交易又没有第三人在场,吴淑珍混淆黑白会增加检方查证难度。目前扁案的要害就在于确立陈水扁夫妇权钱交易的“对价”,就是拿了谁什么钱,相应地给了谁什么好处,如果有旁证,还是能够查清的。

  对于坊间传言说吴淑珍可能会 “弃大保小”,丁仁方认为在逻辑上难以成立。他解释说,扁家“弃大保小”的前提是陈致中夫妇可以通过“认罪协商”免于刑责,但是目前法官根本没有答应这个要求。弃保其实就是要与扁切割,但是陈水扁是扁案的根本肇因,根本无从切割。所以吴淑珍今天即使认罪,也是策略性的,法官说不排除让珍指证扁,扁家的应对方式则是 “庭审过程何其漫长,见招拆招就是”。

  b.全盘认罪

  外界关注的另外一种可能出现的状况,就是吴淑珍完全认罪,尽可能将扁家涉及的罪责一起揽到自己身上,将案件对陈水扁和陈致中夫妇的影响降到最低。丁仁方认为,全盘认罪绝无可能,因为这是珍的底线。蔡玮则指出,由于岛内司法相当注重犯罪后表现,同样的罪名,犯后表现不同就有差异很大的量刑,如果扁家弊案有了“主犯”,宣扬“惧内”的陈水扁继续以“司法迫害”施压,“听妈妈话”的陈致中夫妇又通过认罪协商有了“立功表现”,吴淑珍不仅有“护夫又救子”的机会,自身也难有牢狱之灾———疾病缠身的吴淑珍很可能被法官裁定责付家属。这应该是扁家构想的中策,即使吴淑珍10日不出此招,未来被逼入死路后也很可能寄望于此。虽然谈不上是绝招,但未来如何破解也相当考验检调的智慧。

  c.拒不认罪

  蔡玮指出,陈水扁之前已多次表达“死不认罪”的态度,从这一点推断,吴淑珍出庭时也有可能拒不认罪,延续此前泛政治化的策略,回避案件本身的道德是非和司法对错,宣扬“司法迫害”施压解困。但在扁家和律师团制定的对策中,这应该属于下策——— 无视司法调查结果而一味拖延回避,很容易激怒检调和舆论,使扁家处境进一步恶化。

  丁仁方最后指出,吴淑珍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出庭了,她的态度观点都是透过很多人传来传去的,真正的庭审上她会怎么说,大家都很想知道。虽然说迄今为止,法官在扁案中成功传讯了不少大人物,但是如何攻破吴淑珍这个指标性人物,才是破解本案的重中之重。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