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访水利部副部长、国家防总秘书长鄂竟平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曹顺妮 北京报道
2009年2月10日上午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秘书长、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面对中外媒体就抗旱释疑解惑。
当日下午,鄂竟平在水利部接受了《望东方周刊》关于抗旱的专访。
当鄂竟平坐在记者面前时,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他那充血的双眼。
“刚从抗旱一线回来,昨晚又熬夜为今天新闻发布会做准备。”鄂竟平说。
罕见旱情的超常应对
《望东方周刊》: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以下简称防总)2月6日派出8个水利专家组分赴旱区指导抗旱工作,你作为国家防总的秘书长,也带队到了河南。河南旱情60年来之最,是受旱典型地区之一,国家防总做了哪些工作,当地最需要哪些支持?
鄂竟平:我带队去了河南和江苏两省。在旱区,我到田间地头,察看了旱情,检查了抗旱工作,对旱区情况有了直接的了解和感受。
可以说,国家防总针对这次干旱过程,部署超前,应急响应启动适时,措施得力。从了解的情况来看,当前旱区抗旱基础设施薄弱,灌溉设施和水源不足,抗旱保障能力弱,群众抗旱成本高。当前旱区最需要的还是机动抗旱设备、抗旱油电等物资以及抗旱资金、水源以及必要的抗旱技术指导等。
《望东方周刊》:你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这次是由防总总指挥回良玉副总理决定启动I级响应。作出这个最终决策,是不是也有一个听取意见酝酿的过程?启动I级响应的意义有多大?
鄂竟平:启动抗旱应急响应,我们有严格的规定和程序。具体程序为:当发生符合I级防汛(抗旱)应急响应条件的事件时,国家防总办公室提出启动I级防汛(抗旱)应急响应的建议,由副总指挥审核后,报总指挥批准;遇紧急情况,由总指挥决定。
这次启动I级响应,在我国的抗旱史上还是首次。启动I级响应后,国家防总办公室立即向相关省市和有关部门通报了I级抗旱应急响应启动命令;组织召开会商会对抗旱救灾工作作出再安排;全面进入应急值守状态,加强旱情监测评估,及时分析抗旱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加大对地方的支持力度,如经费、电油等;强化了水资源的管理,指导地方及流域机构全力调增抗旱水源;加强了部门联动等。
抗旱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望东方周刊》:作为防总统一指挥下的抗旱核心部门,这次抗旱工作中,水利部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鄂竟平:水利部是防总的重要成员单位,最核心的任务就是解决好水的问题。首先是要加快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其次是加强抗旱水源调度和管理。进一步加强抗旱水源的统一调度和管理,统筹兼顾上下游、左右岸抗旱用水,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骨干作用,利用现有灌溉工程,开动一切灌溉设备,努力扩大浇灌面积;此外,还适时开展了抗旱的安排部署和组织发动等工作。
《望东方周刊》:目前北方旱区由于地下水位降低,防总主要通过指导流域机构和有关省下调黄河上游水,北调长江水,保证受旱农田的灌溉用水。跨流域调水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会取代井灌成为今后抗旱的主要模式?
鄂竟平:当前抗旱工作的主要手段是浇灌,农田灌溉工程在抗旱工作中起到了骨干和主力军的重要作用,无可代替。当前农田灌溉工程的水源一般主要有水库、河道、水井,其中大部分灌区水源以水库和河道为主。
北方部分地区近年地下水位有所下降,但按现在的布局,在一些地表水源缺乏的地区,特别是黄河和海河流域,水井仍是重要的抗旱灌溉水源工程之一,目前全国最高日开动机电井上百万眼。跨流域调水是重要的应急抗旱手段,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仍将视旱情采取类似的措施。
《望东方周刊》: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程度如何,可以从哪些方面改进?
鄂竟平:使用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的农田,基本实现了旱涝保收。从农业生产方面看,虽然节水技术已经很成熟,但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主要原因是所需的投资大,不可能在短期内普及。
普及较好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旱涝保收的农田比例占40%多。而绝大部分农田还是靠天吃饭。
本世纪开始,我国开展了大型灌区配套改造规划,并按规划逐年加大水利配套更新投资数额,核心要求就是:节水优先,发展喷灌、管灌等节水工程。
《望东方周刊》:这次抗旱动用了大量的解放军、武警官兵对河道、水库等公共水利设施进行紧急清淤、开渠等,那么,北方干旱地区是否也暴露出水利设施存在年久失修,财政欠账,管理欠缺的问题?如果存在这种问题,是地方政府重视不够和管理低效,还是中央投资经费不足?关键因素在哪里?
鄂竟平:客观说,目前我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现有灌区灌排设施老化失修严重,抗灾能力低,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建筑物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每年因水利设施老化损坏减少有效灌溉面积300多万亩,制约了农业抗旱能力提高。
当前制约农村水利发展的主要矛盾仍是投入不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灌区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资金,中央补助资金少,部分地方资金配套困难,项目实施主要靠中央投资和群众筹资投劳来解决,影响了效益的长久发挥。
《望东方周刊》:水利工程是否会在这次集中抗旱过程中,得到一次系统而全面的升级?还是难以彻底改观?
鄂竟平:旱灾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提高我国抗旱能力、降低旱灾影响和损失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不是经过一次两次大旱就能解决的。
近年来,水利在建规模明显增大,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等事关民生的水利工程纷纷开工建设,并不断加大投资规模,一批重要的水利基础性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完成,为加快水利建设、强化涉水事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规划基础。
《望东方周刊》:如此大旱,对我国水利建设提了一个什么醒?是否存在一个思路调整问题?
鄂竟平:根据气象条件初步分析,这次干旱发生的频率为30年一遇,重旱区为50年一遇,干旱程度超过了一般灌溉工程的设计保证率,许多有工程的地方也出现了旱情;没有工程的地方,旱情更重。近年来,国家安排专项资金,对灌区进行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总的来说,由于工程建设与维护长期欠账,实际投入与需求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
今年的旱情,再次说明,我国农业生产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与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矛盾突出。下一步,我们要坚定不移,继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提高我国抗旱管理水平,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旱条例”,实现依法抗旱;不断完善抗旱预案制度,加强旱情监测预警和抗旱应急管理,提高抗旱用油、用电、用肥保障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旱灾保险制度试点;扶持发展抗旱服务组织、抗旱协会等农业社会化组织,引导采取集中灌溉、集中管理模式,推进土地集约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