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牛年战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9日10:36   南方新闻网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牛年战争
张全收被戏为“农民工司令”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的牛年战争

  往年将工人送到工厂,张全收和老板们一签就是一年,但是今年,所有的合同都只签到4月30日。5月是国外下订单的高峰,一旦订单回暖,工厂就会开足马力,“到时肯定会闹民工荒。”但5月订单会不会回暖,张心里也没底。

  全收熊了,企业牛了

  双方最后达成一致:男女工1∶9搭配;吃饭问题由张解决,他派河南厨师过来,但日方需每人每月补贴200元。

  2月12日,元宵节后第三天。从深圳飞驰了四个小时后,下午1:30终于到达了韶关。安静的街道上半天看不到一个行人,候客的摩的司机聚在路边打牌,“又是个鸟不下蛋的地方,不知工人愿不愿意来。”张全收嘟哝道。

  这次他来是和韶关的一家日资电子厂进行用工谈判。“以前老板都来我们这抢啊,这个说我先来的,那个说他先来的。”忆起辉煌岁月,张全收的脸上满是留恋。到企业谈判,他毫不掩饰自己的牛气,“叫你们董事长来,厂长、经理我不会和他说。”

  但是现在,形势来了个一百八十度转弯。

  谈判约定在4点钟,张给对方接待人员挂了个电话,“我们提前到了,如果方便的话,可否先见面?”

  对方婉拒了张的要求。

  张的心情本来就不好,来的路上,他和福州一电子厂打了不下15个电话,对方开始要250人,在张的游说下,又追加了350人,但条件一再压缩,张被迫一再妥协——在去年,这家工厂要了1700人,现在连一半都不到,张的心情当然更差了。

  看看还有两个多小时,张决定找个旅馆休息一下。这几天一直睡不好,他需要补觉。

  农民工“司令”张全收曾创下有名的“全收模式”:先将工人招进来,哪个工厂要人,再将工人“打包”过去。没活干的时候,免费为工人提供吃住,并且照付工资。他手下的工人最多上万人。

  然而,从去年11月份开始,张就开始不间断地失眠:工厂退人,来的新工人又送不出去,他公司收的民工越积越多,张第一次感受到了大洋西岸袭来的阵阵寒意。

  年后,张全收一直没闲着,几乎天天在跑珠三角的企业,推销自已手上的工人。

  谈判在四点钟准时进行,日方经理抱着笔记本电脑进来,连寒暄都没有,“我们的要求相当苛刻,这次我们只要16-23岁的女工。”

  这家工厂隶属于日本一家超大规模的跨国电子企业,主要生产电子马达。新年刚过,总部就对产品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决定不再生产原来的主要产品DVD马达,转而生产微型马达。

  日方经理解释说,这种马达只有黄豆粒般大小,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做出来。“年轻女工视力好,有耐心,比较适合。”

  张一听头就大了,工人们最怕的就是这种活,不但要穿着厚厚的防尘服,还要目不转睛地盯着显微镜。一天下来,头晕眼花。去年送出去的工人,有的做了不到几天就跑了回来。

  但张不能一口拒绝。他提出招8个女工,必须招2个男工,而且必须解决工人的吃饭问题——张的“兵”几乎全部来自河南,他们吃不习惯南方的米饭。

  听完翻译,日方经理沉吟片刻,“男工女工1∶9,只能提供中餐,早餐和晚餐自己解决。”

  谈判开始胶着,好不容易谈好这个问题,在另一个问题上又说不拢了。在管理费问题上,对方一降再降,差点谈崩。整个过程中,日方经理面无表情,一直在埋头敲击键盘,而张全收则始终陪着微笑。“金融危机”成了谈话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日方劝说张全收:今非昔比,先活下来为好;张也毫不相让:危机总会过去的,订单回流,到时找我再要工人可不容易。

  双方最后达成一致:男女工1∶9搭配;吃饭问题由张自行解决,他派河南厨师过来,但日方需每人每月补贴200元。

  全收不再“全收”

  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张的第一句话就是:“男的女的?”如果是男的,就让他们在家缓缓;要是女的,还要问问年纪,“16-23岁的要,年纪大的就算了。”

  张的老家在河南驻马店上蔡县拐子扬村,他只上过小学五年级,十几岁便出来讨生活。他卖过冰棒,跑过运输,搞过建筑,修过铁路,对农民工的遭遇有着切身的感受。

  小有积蓄后,他在深圳平湖开了个加工厂。加工厂要招人,他就在深圳平湖汽车站挂了个大牌子:“河南人找工作,张全收与你搞合作。张全收的公司,将一流的服务为你承诺:内厂外厂任你挑,不欺不诈信誉高,若是骗了家乡妹,怎对家乡众父老。”

  彼时,对河南人的歧视如病毒一般在珠三角蔓延,许多工厂打出“不招河南人”的招牌。张的公司吸引了许多同乡,张几乎来者不拒,照单全收。

  自己的工厂消化不了,张就借给缺工的工厂使用,张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他的企业也越来越多,2000年之后,张开始专职“招人给别人使”,而他则从企业缴纳的管理费中赚钱。

  为了更好地组织民工,张的弟弟张来收驻点河南,有人戏称“来了就收”。他们甚至开通了河南到平湖的直达大巴。一车一车的河南人就这样被拉到张的公司所在地——深圳市平湖镇大草浦一路27号,然后再从这里发往各地工厂。

  张的服务范围遍及外资、港资、台资,跨越深圳、东莞、福州、厦门等地,涉及食品、玩具、电子等十几个行业。2008年,张因此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在他位于深圳平湖的办公室里,各种各样的荣誉和奖杯举目皆是。

  与张全收一起打拼多年的副总胡军付说,去年10月份,张甚至放出豪言,要将今年的用工规模扩大一倍,达到2.5万人。但还没等张全收反应过来,金融海啸的寒流就已经越过了太平洋,将他杀了个措手不及。

  张首先遭遇的是退工。

  2008年12月5日下午,河源一家工厂打来电话。电话那头说,要退回400名工人,工人们的饭卡没钱,已经没法吃饭了。张全收一听就火了,几乎吼着说:“×的,没饭吃怎么行。我明天过去。”

  但第二天,张全收首先要赶到的是东莞石龙镇。那里有一家日资电机厂,用了他们900名农民工,厂方刚刚通知,要退回600名工人,剩下的300名工人,也要看情况决定去留。

  凌晨4时,张全收就起床出发,窗外闪过的车灯,将张全收凝重的面孔映在玻璃上。他这一天的行程是:去了东莞、河源之后,还要踅回东莞长安。一日连跑四地,事情都是同一件:工厂退工人,他要亲自处理善后。

  张全收的公司成立了9年。9年的河东,转眼就成了河西。2008年,与张合作的企业有二十余家,但是春节过后,减少了将近一半。

  形势的变化逼迫张全收对公司策略进行调整。接到老家打来的电话,张的第一句话就是:“男的女的?”如果是男的,就让他们在家缓缓;要是女的,还要问问年纪,“16-23岁的要,年纪大的就算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