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无龙头的中部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3日11:25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中部六省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区,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大哥”。因此,在中部形成统一经济区之前,必定是一个“无龙头时代”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金明大  合肥、武汉、郑州报道  

  “不东不西,不是东西。”这句略含贬义的顺口溜曾经是中部地区的自嘲之语。中部地区是指山西、湖南、湖北、河南、江西、安徽六省。

  中部地区的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抓紧研究制定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和措施。2006年4月,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中部崛起”战略正式拉开序幕。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经济学家徐逢贤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全面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措施,更是实现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规律。

  借着“中部崛起”的东风,中部六省纷纷开始发力,寻找发展良策,谋求率先崛起。

  湖北“武汉城市圈”争当中部崛起的“支点”;湖南在加快长株潭城市一体化建设的同时,2006年又启动了“3+5”城市群建设研究;河南“中原城市群”规划正式发布,欲撑起中部崛起的脊梁;在这方面动作稍显缓慢的安徽省,2006年相继通过沿淮、沿江两个城市群规划;江西提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而山西省2006年也专门召开高规格的城市建设工作会议,高调提出打造太原城市圈概念。

  “龙头”之争其实是优惠政策之争

  就在中部崛起大幕刚刚拉开之际,一场“龙头之争”已经悄然上演。

  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中部六省联合提交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提案》,在随后的讨论中,两会代表和委员对“中部龙头城市”一直争论不休。

  此前,2004年12月14日,河南一家媒体刊发报道《中部五省角逐城市群》,首次提到了中部“龙头城市”概念。

  2005年3月8日,《北京青年报》委托友邦调查公司的一项调查,使中部“龙头之争”骤然升级。

  此间,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宪生公开称,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特大中心城市的武汉,理应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有所作为,在中部地区实现率先崛起,“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

  之前,长沙市统计局发布的分析报告表明,长沙已经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要地,“应成为中部崛起战略的首发城市。”

  而来自河南的全国政协委员张涛则建议国家大力支持“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建设”,尤其是要大力支持郑州的经济发展。

  同年9月,时任武汉市委书记苗圩在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强调,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惟一的特大中心城市,“誓当中部崛起龙头。”

  3个月后,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昆仑则称,“郑州是中部地区的龙头。”

  虽然各方各有道理,但“龙头之争”始终没有结果,并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蔓延。

  2006年2月16日,合肥市政府一位官员称:“合肥要率先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

  2007年3月,媒体在以“中部崛起看龙头,五大变化看安徽”为标题的报道中称,安徽在2006年发生的一系列重要变化,正在促使这一省份向“中部崛起的领军地位”迈进。

  同年8月 ,一篇刊登在《当代广西》杂志的文章,则用了这样的标题:中部崛起的龙头城市—— 南昌。

  两个月后的10月23日,时任长沙市市长谭仲池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表示,长株潭城市群在中部地区完全有可能成为国家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试点,“成中部龙头很有信心。”

  有专家分析说,“龙头之争”表面上看起来是各方实力的角逐,其实是优惠政策之争,“骨子里是期望国家在出台中部城市群规划的政策时,能给予自己更多的倾斜。”

  谁都不是谁的“大哥”  

  “龙头”之争,也引起了一些专家的非议。

  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发曾教授就严词质疑:“一个严肃的科学命题怎么被江湖化为‘大哥问题’了?”

  王发曾教授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中部崛起要不要起统领、带动、协调作用的“核心城市”或“核心城市板块”?谁来做核心?怎么做核心?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也表示,在中部崛起中讨论“大哥”问题,“不合适,不科学。”

  郑泰森告诉本刊记者,“大哥”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榜样,它要有凝聚力,更要有辐射力,广州市在吸纳就业、产业转移方面有较强的实力,辐射力也较强,说它是珠三角地区的“大哥”是可以的。但中部六省之间没有内在的有机联系,是典型的“行政区化经济”,相互之间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强,因而不存在“谁是大哥”的问题。况且,中部六省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本处于“吸纳”阶段,“辐射”作用尚不明显,“还没到那种‘选大哥、排座次’的程度。”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秦尊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中部六省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区,不可能有一个公认的“大哥”。因此,在中部形成统一经济区之前,必定是一个“无龙头时代”,“谁都不是谁的‘大哥’。”

  秦尊文表示,中部将来会不会形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区?有这种可能。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伍新木教授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称,对区域发展的均衡状态,我们应该用动态的观点去看待,“今天的‘小弟’明天有可能成长为‘大哥’,而今天的‘大哥’也许明天就会变成‘小弟’。”

  伍新木教授表示,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现在争大哥小弟,“没有太大的意思”。

  安徽省社科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韦伟教授告诉本刊记者,中部六省不存在谁是“大哥”的问题,“我曾在郑州会议上坚决反对谁做‘老大’的议论。一个地方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在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自封的,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且这种结果还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专家、经济学家徐逢贤教授认为,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的“大哥意识、大哥风范、大哥气派”是指一种全局精神,中部六省在形成城市群、发挥全局性作用的同时,切忌争夺“大哥”地位,以免贻误战略机遇,延误中部崛起。

  事实上,中部六省也意识到了争当“龙头大哥”的时机尚未成熟,因此,在最近的表述中,已经看不到类似于“誓当龙头”的表态了,而是“不提龙头,只谈崛起”。

  “行政区化”壁垒  

  虽然中部地区不存在“大哥”问题,但六省在中部崛起过程中暴露出的“行政区化”壁垒和“同质化”隐忧却值得各方重视。

  在具体的产业规划上,中部六省也有太多的相同之处,比如郑州、武汉、长沙、合肥,都把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

  对此,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郑泰森认为,中部崛起要想实现,就必须打破行政区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伍新木教授也向本刊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只有各省区间加强合作,逐步突破现有的“行政壁垒”,才能做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中部崛起。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现有的“行政壁垒”呢?

  “建立城市群就是可行的办法。”郑泰森表示,“先从本省开始,在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实行统筹发展,然后再逐步扩大范围,到省与省之间,最终实现整个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王发曾教授认为,我国省际区域发展的大格局决定,中部崛起需要“核心”的牵引带动,“核心决不是简单的‘一带五’,应形成一个‘核心带动体系’:为实现中部地区崛起,六大城市群应走‘整合发展’的道路,即‘强化核心、轴带发展、并力互推、区域一体。”

  徐逢贤教授认为,目前中部六省缺乏这种“全局精神”,因此,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应该首先成立一个“中部崛起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委员会,“通过构建契约型或超区域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城市间协调联动的内生动力机制,打破各省之间的行政壁垒,最终形成‘群峰并起’的共赢局面。”■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更多关于 区域经济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