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国际风云,识中国天气。2009年,次贷危机的绵绵阴雨仍未停歇,世界范围的衰退潮还在侵袭,经济危机在何时以何种形式结束,依然未知。国际经济走弱、保护主义抬头、石油价格波动……一系列国际因素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也给2009年中国经济带来一连串挑战。
如果中国经济不能有效地摆脱这些桎梏,2009年就可能成为继2008年这一“历史上最困难一年”之后更困难的一年。当然,每个挑战的背后都孕育着希望。2009,是全球危机进行时,也是反危机与反衰退的进行时。在一轮又一轮的救市竞走中,中国的表现无疑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经济有可能较早跨出泥沼。只要认清形势,措施得当,2009年中国经济可能进入一个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区间,继续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为此,《环球》杂志从中国发展所处的全球经济环境入手,发起了一项题为“2009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国际因素”的问卷调查。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央编译局、清华大学、国防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数十名专家,连同新华社驻外各大分社社长,参与了此次调查。
我们在此发布调查结果及信心指数,虽无法完全准确估计中国经济全年的走势,但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份参考价值较高的蓝图。经济有经济的逻辑,我们反对唱衰论,也慎对速胜论。2009年,我们需要破冰前行,并耐心等待春天的暖风。
《环球》杂志记者/谢黎
国际经济衰退程度是首要因素
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大背景下,中国作为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很深的国家,发展必然会受到冲击。在问卷调查中,95%的专家将“国际经济的衰退程度”列入2009影响中国经济的十大国际因素,并且65%的人将其视为首要因素。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凤英认为,本次中国经济周期主要受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因此外部经济环境是最大不确定因素。
中央编译局西欧处处长林德山的观点也较为相近: “中国经济已经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尽管各国已经显示了通力合作的迹象,但衰退究竟是否到了底端、走出这种底端要多长时间、面对衰退发达国家会在多大程度上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这些都是不确定的。”
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社长袁炳忠看来,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增长一度对出口依赖很大,国际经济的衰退自然要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也同样担心国际经济衰退将对中国的出口有较大的影响,“不仅如此,国际经济衰退加深还将导致境内热钱外流和对华投资的减少,另外这将引起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加剧贸易摩擦,甚至引发经济冲突。出口、投资、消费三大发动机一起熄火会使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内回旋余地减少。”
当然,也有专家对首要因素持不同意见。复旦大学副教授赵可金认为“全球消费信心低迷可能进一步造成出口萎缩”是影响2009年中国经济的关键所在。“中国是一个出口依赖型国家,国际消费市场低迷,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压力有严重而直接的影响。一旦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就将成为最大问题,进而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因此,这一国际因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此次调查中,有高达87%的专家将它列为十大因素。
另外,“美国经济走弱影响中国外贸,促使中国贸易对象多元化”这一因素也是87%的专家的共同选择。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有意识地强调贸易多元化,可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排在第4位的因素是“经济民族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的贸易摩擦”。经济萧条孳生贸易保护主义的定理,近日来再一次得到证明。美国众议院前不久在《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议案》中建议设立“购买美国货”条款,美国的一些地方出现了要求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受益行业只能“雇用本国人”的游行。在欧洲,意大利有人出面呼吁大家要“吃意大利食品”,法国、英国等地类似行动也屡见不鲜。这绝非一个好兆头——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加剧了社会发展失衡,经济民族主义明显上升,在一些地方开始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中国需要对此提高警惕。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位列第5。“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已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冲击。各国虽采取了应对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马振岗认为这次危机是引发各种经济问题的核心因素,或者说罪魁祸首,“对危机转机的前景,估计难以乐观。一般看法需要两年时间,2009年是关键的一年,也是最艰难的一年”。
此外,有65%的专家认为,“各国货币政策调整和汇率变化,包括人民币汇率调整压力”是一个重点问题,60%的人认为“重要国家新领导人(奥巴马等)的新政策”、“各国针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干预措施开始发挥作用”及“国际石油市场和粮食市场变化”会较大影响到2009年中国经济,有超过半数的人将“国际原材料与中间产品价格波动”列入选择,使其进入“十大因素”名单。
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在调查结果中,除了选票集中的“十大因素”外,还有一些选项不同程度地受到关注。而它们,也会对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有近半数的专家认为“失业增加引发就业政策、保障措施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个重要因素。当前的就业难,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特点,主要是由经济周期波动引起的,且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和大学生身上。部分专家认为,中国需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30%的专家强调“经济危机冲击下的世界分工体系变化”。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虽然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却处于产业链条底端。在包括产品制造和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的“6+1”产业链中,产品的巨额利润基本被后6个流程所垄断,中国只有制造环节,而这一环节的利润率极低,且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此次危机中,中国要抓住机遇,在整个世界分工格局中提高自己的地位,在全球产业链条争取更加有利的位置。
在调查中,有超过20%的人将目光投向“国际热钱的流动”及“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另外,“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的变革”、“国际并购造成的技术、管理和市场资源的转移”、“周边安全局势的影响,包括南亚和东南亚的政经局势”、“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变换及其新政策”、“国际气候与环境问题压力”、“不断升级的加沙地带军事冲突对油价的影响”都是值得关注的因素。
外贸依存度过高成为最大风险
2009年将是中国经济面临考验的一年,政府宏调政策的重点目前已全面转移至刺激经济增长及保持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8%左右。尽管许多国家把全球经济复苏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身上,但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清醒,首先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风险。
在本次调查中,有90%的专家认为“外贸依存度过高”是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一大风险,其中70%的人将它列在风险首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王在邦认为,外贸依存度会直接影响中央宏观调控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政策的效果。周世俭则强调,外贸进出口严重下滑不利就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采取措施予以补救。否则难以保持国民经济8%的增长。
林德山则认为最大的考验来自脆弱的金融体系,有52%的专家将“金融体系问题”列入风险清单。“经济危机迫使我们大幅度转向采取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手段,短期内这会收到明显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有可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行为。因为这一系列措施都直接依赖于相关的财政和金融政策。可相对于其他领域,金融领域是我们最大的薄弱环节。”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任向群同样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内外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有可能出现严重问题”。
风险名单上位列第3的因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国防大学战略部教授吕有生说,如不采取措施改变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一现象,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危机中将出现内部障碍。
社会保障问题也是专家们关注的焦点。“中国经济不怕不增长,就怕失业。暂时不增长,可以寻求时机,但失业过大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伤害最大”,赵可金对《环球》杂志表示。同样,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员杨涛也认为失业率上升是影响2009年经济稳定的最大问题,而且会动摇长期经济增长的基础。
此外,专家们认为,“三农问题”和“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也是2009年中国经济需要着重关注的问题。
内需增长是未来中国最大的依仗
“如果中国国内需求增速大于产出的增速,将是中国对世界经济能够做出的最大贡献。”摩根斯坦利亚洲区主席斯蒂芬·罗奇不久前指出,如果中国内需每年增长11%,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利好影响。
不仅世界经济需要一个这样的中国,中国自身未来的发展也要依仗内需增长。
在问卷调查中,超过85%的专家将“内需的增长”选作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任向群认为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外部依存度越来越高,未来中国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模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还有专家指出,中国的外需增长空间已相对较小,而中国的内需还远没有充分发掘。袁炳忠认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重要市场,值得开拓。事实上,中国经济自身就能够成为一个基本上独立的经济增长圈,关键是要使内部市场活跃起来。
马振岗也认为,长期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出口和投资,内需的作用比例太小,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世界性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主要国家进口收缩,国际贸易将会明显减少,国际市场需求萎缩。而中国国内市场潜力很大,特别是农村有待大力开发。通过拉动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中国经济就能处于更主动的地位。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梦孜则认为,从资源劳动密集型向创新节约环保型经济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巨大的国内市场将成为中国经济保持相对较快发展的动力,这一天的真正到来也可能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决定未来中国发展的另两大驱动力,各有70%和52%的专家在强调它们的作用。
林德山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经济的成功是建立在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基础上的。但这次经济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暴露出了中国目前产业结构的脆弱。能否借此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能否走出传统模式的关键。”事实上,金融风暴到来后,严酷的市场环境正在迫使企业转型,实现“二次革命”。经济界普遍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一些低附加值、缺乏核心技术的企业先出局,而有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继续发展,符合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如今,各国各地区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间的竞争在日益趋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角逐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只有加快转变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扭转依靠低附加值加工制造取得国际分工、依靠廉价商品占据国际市场的状况,从根本上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竞争力,切实把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此外,“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管理能力的提高”也是未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专家们认为,中西部加快发展将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法律法规的完善将提高政府效率及公信力、破除垄断和等级制度、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而全球化对中国的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在全球化背景下寻找机遇,中国经济的未来才有希望。
对2009年谨慎乐观
度过了跌宕起伏的2008年,2009年的中国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中国提出了8%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难免引来一片质疑。但在质疑背后,却有更多的人希望中国能够顺利实现“保八”的任务,因为这不仅仅是中国自己的事情,而且是关乎今年世界经济走向的重要因素。
随着近年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2008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约为20%。而联合国最近发布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今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
在《环球》杂志的调查中,专家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指数高于对世界经济的信心指数,总体呈现谨慎乐观的态度。
有43%的专家对未来3年内美国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其余的人里,持乐观态度和不确定态度的人各半。相比之下,更多的人看好未来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60%的人选择了乐观。
在消费方面,60%的专家认为2009年欧美消费者信心会持续低迷的状况,另有部分人认为不确定;而对中国的消费者信心,近40%的专家认为会有所改善。
82%的专家认为2009年中国房价的走势可能继续向下,其中 56%的专家认为也许会再跌一两成,而26%的专家认为可能跌去三成以上。
近半数的专家认为中国汽车市场在2009年可能出现下滑,近三分之一则认为它将保持目前水平。
而对股市的看法,各位专家莫衷一是。认为美国股市将在2011年度过熊市的居多,占了近四成。对中国股市,认为在2010年将度过熊市的偏多,占近三分之一。
40%的专家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的发展将呈“U”字形,近25%认为是“\”字形,另有15%认为将呈波浪型。
43%的专家认为2009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呈“U”字形,22%的人认为将呈波浪型。另有一些人认为是“V”字形或“W”字形,没有人认为会呈“\”字形。
事实上,近日外界发布的报告,也基本上都透露出对中国经济较高的信心。
日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在北京发布《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在基本情况下为8.4%,乐观情况下为8.9%,悲观情况下为7%。
据这份报告预测,与欧洲和美国的贸易衰减,会使以中国为首的亚洲经济体发展减缓。中国在刺激经济以鼓励国内消费方面面临巨大挑战,并在出口方面面临严重下滑。不过,这份报告也指出,中国拥有1.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平衡的政府预算,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可以采用更多必要的扩展型财务政策来刺激国内需求,从而弥补出口下滑。中国已开始利用这一政策空间制定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这一举措很可能促进国内需求和全球需求。
花旗集团也表示,得益于政府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很可能超过8%。花旗集团亚太地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说,“让我们对8%的增长率最感自信的便是政府的意志和能力”,“人们会认识到,中国的宏观经济图景比世界其他地方都要好”。
而此前,由杜雷格国际管理咨询公司举行的一次有关“国家竞争力的调查”中,来自5个欧洲国家的顶尖企业管理人员将中国评为第一位。在他们看来,中国政府推出了庞大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国经济将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推动型。对国外投资者来说,中国早已不仅仅是出口的廉价流水线了,他们的焦点已开始转向具有庞大市场潜力的中国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