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京:金融中心背后的政府推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4日10:36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徐笛|北京报道

  北京建设金融中心既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亦是政府有意为之

  刚进入首都金融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时,年轻的博士后们并不认可组长王力的观点---北京应定位为金融中心。

  那是2002年,王力所在的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承担了首都金融业战略研究的政府委托课题。

  一位博士后试图说服王力:房贷有两种还法,一是每月按固定比例还,二是月供先多后少。如还贷期限为10年,贷 款总额30万,后者比前者少支付利息2万。调查显示,上海市民多选后者,而北京市民却嫌麻烦,宁可多花钱选前者。

  北京的金融空气,似乎比上海稀薄。

  在政府委托下,进行了一年调查后,博士后们竟写下了“北京应以金融立市”的标题。

  据王力提供的材料,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课题报告上做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研究后形成一个意见”。

  此后北京决策层一直未发声。上海则不断传递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既定国策的信息。

  直至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对外宣称北京要建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

  2009年2月,经中央批准,北京将在全国首设金融局级单位---金融工作局。“很明显,北京决心很大,出拳 很重。”王力说。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北京团、上海团会场,金融中心的“双城记”也在轮番唱响。

  高规格金融局

  2009年2月,北京公布了中央批准后的机构改革方案,其中金融工作局广受瞩目。

  王力说,近年来,北京市金融行政管理部门已换了几次牌子,但人还都是同一拨。

  2005年初,北京市撤销了金融工委和金融办,其相关职能并入北京市国资委增设的金融处。

  一年后,首批申请在大陆开展业务的9家外资法人银行,将注册地全部选在了上海。

  2007年,北京市重新组建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吉林任组长,各相关委办局和市属机构的19名 领导任组员。小组设办公室(简称市金融办),挂靠北京市发改委,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霍学文兼任办公室主任。

  阵容不可谓不“闪亮”。但王力认为,办公室多负责临时性或阶段性的工作,领导是兼任的,虽然会照开,但工作力 度和落实程度可能会打折扣。

  建立之初,北京市金融办为副局级,领导配置是一正二副,主任为副局级,两个副主任为正处级。下设3个室,编制 为24人,在编16人。

  对比成立于2002年的上海市金融办,其领导职数为一正三副,下设7个处室,公务人员有数十人。其中4个处室 专门联系“一行三会”相关机构,而在北京,相同工作由一个处室承担。

  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机构的人员配备、级别设置,与城市的发展导向休戚相关。

  一位长期报道北京经济的媒体记者称,2008年中,金融工作局就开始酝酿了。

  “设金融工作局是为加强北京市政府对首都金融业的服务能力、研究能力和掌控能力,必将对金融业发展起很大作用 。”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吉林告诉《望东方周刊》,目前金融工作局“三定”(定岗、定员、定编)工作还未完成,但领导职数 一定会增加,公务人员数量也会增加,将与已有的局级单位看齐。

  上海机构改革方案中并未涉及金融办。

  王力很激动:“进入政府序列后,金融工作局会有长期目标和具体工作。按要求,北京市各区县政府在机构调整时要 做到上下衔接和政令畅通。如各区县都设金融局,首都金融业大发展就来了。”

  金融立市没被采纳

  2003年,王力就曾向北京市政府建言“金融立市”。

  当时对北京到底走哪条路,有两种不同看法。王力回忆,一种建议以现代制造业领跑,比如汽车制造业;另一种建议 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比如银行、保险等产业。

  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北京GDP的比重为61.3%,这已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中,金融 业又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占三产增加值的25.25%,占北京GDP的15.5%,这说明金融业已是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 。

  “一行三会”、“四大国有银行总部”都在北京,北京的金融资产总量与上海相当。有人形容,走在1.18平方公 里的金融街上,头顶是亿万资金飞来飞去---全国80%左右的金融资产在这里结算,“金融中心是北京的现实选择”。

  课题报告上列出了20条建议,“金融立市”,字大醒目。市政府金融办特地发来致谢函,认为报告“为首都金融业 的发展思路提供支持”。刘淇书记批示后,当时主管金融工作的常务副市长翟鸿祥要求金融办整理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里没有采纳“金融立市”,王力说,“可能是因为比较超前。”

  金融“市值”再发现

  2005年,“金融办”在全国遍地开花。北京却撤销了金融办,王力不能理解。

  原来注册地在北京的金融机构也纷纷外迁,富国、博时等4家基金管理公司和中信证券都迁走了。目前仅有一家基金 管理公司留守北京。

  当时北京收的企业所得税为33%,深圳只收15%。在上海金融高管可申请在本地落户,子女可入读重点中学;而 在北京,同样的优惠措施给了高新技术产业。王力回忆说。

  “金融机构迁出北京是个别现象,”吉林说,“当然一些省市出台土地、税收优惠措施吸引机构入驻,这也是北京需 要学习的。”

  “对于金融规律的把握和金融业发展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北京市发改委主任张工这样告诉《望东方周刊》。

  2005年,北京市发改委牵头下发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同样使用了土地、税收、户口等政策资 源。

  2007年北京市发改委又发布支持金融后台发展的意见,继续使用税收、奖励等政策杠杆。“后台建在北京,就能 把总部留在北京。”张工说。

  2008年,北京首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下发金融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用财政资金支持金融功能区的发展。

  “政策资源的使用力度、密度都在加大。”王力说。

  金融中心的形成无外乎两种形式,自然形成和政府主导,伦敦、纽约等属于前者,新加坡是后者的典型代表。王力认 为,金融中心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和金融业发展的自然过程决定的,但在其婴儿期,政府的政策资源很关键。就我国而言,政府 的主导力量不可小觑。

  对于第三产业比重已达到71%以上的北京市而言,金融产业愈加举足轻重,2007年金融业对北京经济贡献率为 10.1%。后奥运时代,一部分工业调整出北京,金融业也将是北京经济新的兴奋点。

  吉林告诉本刊记者,金融中心既是水到渠成的选择,亦是政府有意为之。

  北京与上海是“兄弟”关系

  北京回避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字眼。

  与此同时,在全国两会上海团的开放日上,面对90多家媒体,上海市市长韩正公开表示,上海刚刚就建设国际金融 中心向中央做了汇报,今年还将出台重大举措。

  到底谁能做中国大陆的金融中心?

  “提出建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北京想说明,金融产业对首都的重要性,同时北京也有优势。”吉林对本刊记者 说。

  优势不言而喻。国家金融决策机构、监管机构都在北京,金融决策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这些名词放在北京身 上,无可指摘。

  然而对于金融业来说至关重要的市场交易中心,却在上海。

  “上海是金融中心毋庸置疑,上海有优势和基础,”吉林并不讳言,“北京和上海关键是要错位发展,北京的优势在 于综合实力,高端人才和科技创新一向是北京的长项。”

  对此,韩正的看法是,两个城市是“兄弟”。

  在当今经济发展强调好字为先、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中心已不仅仅是发展方式之争,更是经济主导权之争。这 对京沪两地都至关重要。

  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土地、税收等政策资源已日渐贬值。沪上一位外资银行行政人员告诉本刊,现在各地政府给的 都差不多,总部落户在哪,还要看城市的气质。廉洁高效的行政体系、自由开放的市场体系,是“气质”的应有之意。-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