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经济危机重塑了世界,很多原有的观念已经不能指导我们面对新的生活。最新一期的美国《时代周刊》推出“改变世界的十大观念”专题文章,本报刊登其主要观点,仅供读者参考。
——编者
1 生存型商店
翻开报纸,每天都能看到商店关门歇业、员工被解雇、零售商出血大甩卖的消息。然而对大多数商店而言,减价已经不灵了。消费者再也不会像过去那样挥霍无度。整个零售体系亟需大规模整顿。
未来的商店应该是什么样?或许正如有人提出的“生存型商店”理念一样。这里的商品仅仅是为了生存所需:廉价食品、可穿好几个冬季的服装、替代汽车出行的自行车,以及其他一些有助于消费者应对经济萧条的商品。一些零售商已将此付诸行动。比如法国零售业巨头家乐福就开设了这样的超市。至少在当下,生存型商店可以帮助人们省钱,也不会使人因为专门挑选便宜货而感到难为情。购物环境变得异常单纯而简单。
2 海外屯田种口粮
当今人们所吃的食品,早已不全是产自于自己的国度。为因应油价飙升,许多国家大力发展生物燃料,却意外地引发全球食品价格暴涨。36个国家向国际社会求援,25个国家下达了粮食出口禁令。
一些手头宽裕、却因缺乏土地和水源难以自食其粮的国家(如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韩国),开始在海外寻找能够种口粮的地方。韩国和苏丹开始讨论粮食合作计划,沙特商业组织与印尼签订了租用土地种植水稻的合同。巴基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与缅甸和菲律宾也有类似合作。
为外国人种植农作物并非新鲜事。但以国家的身份出面在海外屯田,从而将其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一部分,却是十足的新思维。
3 城郊得到再利用
城郊受房市泡沫破裂的影响尤甚,许多城郊因此走向了衰亡。许多大型购物中心、零售店和其他商业设施逐渐没落。据估计全美去年有14.8万套这类设施关门大吉,这是自2001年以来关闭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由于有孩子的家庭比例下降,无论老少都日益觉得在城区居住更方便,渴望在郊区拥有大草坪、大户型住宅的梦想开始不复存在。有研究者估计,到2025年时,全美将会空置多达2200万套大户型住宅。
环保主义者会对城郊的没落感到高兴,因为随着城郊漫无目的的扩张,人们越来越依赖汽车。但既然钢铁、混凝土和沥青已进入郊区,就不能平白无故地舍弃。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对这些现存的社区和基础设施重新规划。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莱克伍德、在纽约长滩,大型购物中心被改造成由零售店、写字楼和公寓住宅组成的多用途设施。而在另一些城郊,可以让购物中心发挥城市商业中心的功用,重新塑造此前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空间。
4 生物银行
美国癌症学会的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创建全美首个全国性的生物银行——保存人类的生物组织样本,肿瘤细胞、DNA,甚至连血液都可以存储在这里。这些储蓄将被用来研究治疗各种疾病的新方法。
银行所吸纳的医疗素材越多,你就越可能在未来某个时候受益。英国、加拿大、挪威、瑞典和冰岛早已建立了自己的生物银行。冰岛这个国家虽然濒于破产,但是其生物银行依然运转良好。在这个岛国的成年人当中,60%多的人都向银行捐献了自己的DNA。
之所以由美国癌症学会来主导创建美国生物银行,原因在于目前已发现癌症与几十种基因变异有关。只要能搜集到足够多的生物组织样本,通过对健康人和患者的样本进行对比,研究人员不仅可以为癌症、甚至可以为任何疾病找出相关DNA方面的原因,对患者的筛选和治疗也就更有针对性。美国癌症学会的专家卡罗琳·麦普顿表示,随着生物银行的出现,将彻底改变医疗界观察疾病发展的方式。
5 州际高速路新用途
奥巴马政府的刺激经济计划当中,包括斥资80亿美元开发城际高速铁路线的内容。但美国基础设施最大的一块内容是连接全美各大城市、总长达7.6万公里的州际高速公路,应该赋予它以新的意义。它可以成为扩大的轨道交通网络和宽带电缆的中枢,甚至也可以成为电力输送网络的中枢。
有些州已经开始将想法付诸于实践。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轻轨就沿着高速公路建设,公路两旁还设有用于路灯照明的太阳能电池板。甚至还有环保组织提出,人们可以沿着公路铺设电网,从而推动电池驱动和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试想一下,每天你驾车来到轻轨站,当汽车正在充电的同时,你已经踏上了通往上班地点的轻轨。
6 生态智商
当人们提及保护环境时,主观意图总是要比实际情况简单得多。比如说你为了环保,购买了一件由100%有机棉制成的T恤衫。你是否会想到棉花生长期间也曾使用污染土壤的杀虫剂?在T恤衫的染色过程当中,所使用的化学物质也会殃及地下水?
最近,被誉为“情商之父”的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又提出了“生态智商”的概念。他的依据在于,一门称之为工业生态学的新兴科学正在兴起,工商界和环保人士可以借此评价人们的每项决定对环境和生物界带来的影响,并以一种浅显的方式将事实告诉给消费者。这是一种以生态思维考虑问题的方式,让人们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全球环境造成怎样的影响。
戈尔曼深信,这种新思维方式必将对今后人类的商业行为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7 自由选择生命时段
并非人到了一定的岁数,就一定要怎么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己选择生命时段。这是伴随着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开始阻止衰老而出现的。
选择生命时段的人大有人在。在他们十几岁、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人表现得异常老练而圆滑。在这之后,他们又看起来年轻,而且着装打扮也比实际年龄小。
行为方式要与年纪相适应的概念很快就会过时,就像当年的黑白电视机一样。牛津大学未来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尼克·波斯特罗姆表示:“重要的事情在于,不要惦记着自己已经活了多久,只要了解你现在所处的人生阶段,你自认为自己怎么样,有能力做什么、愿意做什么。”
8 工作成为新资产
就在一两年前,人们还不屑于谈自己的工作,整天谈论的是房子和投资,似乎周围的一切都比工作有价值。正如居住在波士顿的短期资本经营者大卫·艾立森所言:“房产很重要,资本很重要,工作——谁在乎?只要我能买几处房产,投资一支对冲基金,我就能怡然自得地躺在椅子上看足球赛。”
显然,这一切都已成了过眼云烟。投资缩水了50%,抵押贷款远远高于房子的实际价值,钱包也变得空空如也。于是,我们重新发现了工作的价值,并将其当作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
过去,我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房产和股票上,却忽略了经济学者们称之为人力资本的东西。要想提取人力资本的价值,有赖于我们的工作。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估算,与土地和机器设备的作用相比,人力资本对现代工业经济的贡献比高达75%~80%。
这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经济衰退使我们认识到只有工作才是家庭财政稳定的真正根源,我们终于明白工作是多么地有价值。
9 新加尔文主义流行
最近,保守基督教派加尔文主义又回来了。16世纪,以法国神学家加尔文为代表的基督教福音派(即基督教新教),在和中世纪天主教派的一场论战中取得了胜利。在这场论战中,加尔文提出“先定论”,主要内容为:在创世之前,上帝就已经决定了他将拯救谁,或者抛弃谁,人类的意志和行为并不能改变上帝的决定。
很多批评家认为,加尔文塑造了一个稳如磐石的造物主(上帝),他完全安排了世间的一切,包括疾病(甚至很多房主的房屋赎回权)。按此种逻辑,我们即使无法理解上帝的安排,也不必因此而怀疑。
今年7月是加尔文诞辰500周年的日子。加尔文的遗产将面临怎样的命运?是受到批判,还是会成为基督徒们通过信仰上帝而找到安全感的避难所?这将是一个有趣的议题。
10 非洲成为投资新热土
很长时间以来,在人们的观念中,非洲就是一个只能不断给予、而不期望从那里获得任何回报的地方。那里充斥着战争和饥荒,生活没有多大希望。
事情正在起变化。在当今全球表现最好的银行当中,居然有一家来自一个叫做多哥的地方。这是西非的一个蕞尔小国,贫穷,偶尔会出一两名出色的足球运动员。但在其他银行的业务江河日下时,总部设在其首都洛美的Ecobank却在不断扩张。自2006年以来,它新开了200家支行。Ecobank的成功并不是孤立现象,援助也不再是非洲的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非洲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土。牛津大学经济学家保罗·科利尔和威特尼·施内德曼曾向奥巴马建言,非洲现在是世界上投资回报最高的地方,基本上不受当今银行危机的影响。
(::美国《时代周刊》3月23日)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文章均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