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到达印度后第一件事洗澡消毒打防疫针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7日09:33  三联生活周刊

  1938年8月,日本已经逼近武汉,我们又开始沿着长江,从沙市到荆州到常德、桃源,往四川方向撤退。在湖南桃源,战干一团停下来分科,我原本被分到政训科,但我不愿意,想杀敌报国,于是报名参加军事队,成为二分校19总队学员,后来成为黄埔第16期学员。毕业时,因为我成绩不错,就留在了战干团当区队长;而大部分同学都被分配参加了长沙会战,牺牲在那儿。

  1941年,我被分到54军军部特务营担任排长,一年后,升任至50师特务连连长。

  54军当时的任务是驻在云南文山古木,防御日军进攻越南。我对云南那段生活的回忆就是两个字:艰苦。我们穿的军服是用粗麻织成的,染上草绿色,像麻布口袋一样;吃不饱是最大问题,米里常常搀进稗子,没有肉,也没什么菜好吃,就是咸水清菜这类东西,我一个排长一个月的工资,只能买两斤肉。

  我们最头痛的就是逃兵问题,那样的待遇谁不逃呢?但是上面又要求不许有空缺,检查很严格,一旦有逃兵,他们又要怪罪下来,所以我们平时对士兵看管得很严。发现逃兵了,就去抓,有的被抓到给背回来,有的根本找不到,我们就得就地补充兵源。谁说国民党抗战不艰苦?所以当我们听说要被派出国参战,我们也很愿意。远征军的待遇肯定比在云南驻军好得多,至少不会再有逃兵了。

  丛林生活

  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后,我们的部队安全地降落到了印度的汀江(Dinjin)机场。汀江是离利多很近的一个机场,滇缅公路被切断后,美国援华物资从美国海运到加尔各答,再由铁路运到利多。因此,利多既是向国内空运的基地,也是反攻缅北的兵站基地。

  我没有想到,到达印度的第一件事就是洗澡。机场搭建了一个临时浴池,一位美军军官把我们带过来,让我们每个人都脱掉军装,卸掉背包,于是大家都赤身裸体地走进浴池。20分钟后,一声命令,我们全体出浴,再排队等医生打防疫针——我后来才知道这个防疫针的作用,在后来奇袭密支那的战斗中,K分队指挥官尼森上校在行军途中死于斑疹伤寒,而中国官兵全都安然无恙,就是因为我们在机场都注射了传染病疫苗。

  洗澡消毒后,我们每人换上了新军服。新军服是米黄色的,与英军一样。又发给我们每人一床毛毯、一顶蚊帐、一个防蚊面罩、一瓶防蚊油、一盒防蚂蟥666粉等;然后更换美式武器,因为之前在云南已经有美军军官教过我们,所以对这些武器并不陌生。

  拿完这些东西后,我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堆熊熊燃烧的大火,里面烧着的,正是我们浴前脱掉的那些军服和背包——虽然我们在国内的装备很差,但出国前还是给我们每个人换了一身崭新的军装,毕竟我们出去代表着中国军人的形象,所以我看到刚发的这些军服就被烧掉了,很是心疼了一阵。当然后来才理解这是为了防疫而必须的措施。

  由于战争形势紧迫,我们在汀江没有停留,马上换乘另一架运输机直飞孟关。孟关是缅甸北部的另一个重要基地,不久前被新38师和新22师攻下。这里也饱受战火摧残,刚下飞机,就看到机场附近到处是遗弃的弹壳和烧焦的树木。

  来机场接我们的是一辆十轮大卡车,很快把我们拉进一大片密不见日的大森林里,大约半个小时后,汽车停下来,有人告诉我们营地到了。我下车一看,除了参天大树,什么也看不到,只看到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我们的饮水问题就靠它来解决了。

  饭后,每个班都领到刀、斧、锯,这是在丛林里作战、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于是在树林里开辟一片空地,搭起简易帐篷。营地周围一片寂静,除了我们彼此的说话声外,唯一能听到的就是树上群猴的吼叫声,一直叫个不停。

  丛林生活对我们是完全陌生的,空旷的热带丛林什么也看不到,多少都有些寂寞、恐惧感。有时夜里睡觉,某个士兵会突然在梦中大叫起来,其他人被惊醒之后,也都跟着叫起来,在深更半夜的丛林里听着更恐怖。现在想起来,那是不适应丛林生活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但我们当时也不懂那么多,称之为“闹营”,不过闹一阵子也就好了。

  雨季来临的时候,天天下雨,眼看着一朵云飘过来就会下一阵子雨,有时感觉似乎是一天有无数朵云飘过来,一天要下无数次的雨。记得我们攻下密支那时,正赶上雨季,伊洛瓦底江的水便漫了上来,地面不能睡了,我们就睡在吊床上,行军打仗就是这样。

  到了缅甸,生活改善了许多,我们终于可以吃饱,而且可以天天吃到肉了。主要是美军的牛肉罐头,但时间长了,又觉得很腻,长期吃不到青菜,我们有时出去挖野菜吃,但能找到的野菜也有限。美军会定期用直升机空投物资,空投前我们先找个空场,在上面摆个布板,布板颜色不一样,表明空投的东西不一样:我记得空投食品时用的是白色的布板,而投弹药和武器时则是其他颜色。因为一切物资都是由美国空投过来的,所以在印缅战场,我们结束了埋锅造饭的历史。

  协同作战

  在缅甸战场,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美军在各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优势。60年前,中美两国国力差距悬殊,体现在军队方面更如此。

  第一个让我惊奇的是美军的工程机械化程度。那时候,美军就已经开始使用大批推土机、挖掘机,所以工程进展非常快,基本上部队打到哪里,公路就已经修到了哪里。我们到达孟关后走的中印公路,就是1943年春开始修筑的。两个美国工兵团和两个中国工兵团,以及大量印度工人参与其中,而我们当时还是用铲子、锤子等最原始的工具,所以这一路让我们大开眼界。

  我们那时候也确实感觉到美军机械化的优势:比如攻到伊洛瓦底江边,只要找到船,他们马上就能装好发动机将船开动;遇到河流,美军也会迅速在几天内架好桥梁,效率非常高。美方还配备专门的修理所,修理这些机器。

  我印象深刻的,还有美方给每个步兵连都发了一部Walkie-talkie Radio,我们当时叫它“步声机”,那时的步声机体积很大,要背在身上。这对行军、作战先头部队向后面指挥官传达信息十分有利。美国军队在60年前就有这样的通讯器材,不过遗憾的是,中国士兵普遍文化素质低,都不会用这种先进的仪器,几天后,这些步话机都被送进仓库束之高阁了。

  美国人非常重视战前准备,对敌情、作战地形都做好充分准备。在攻打西保前,他们不但给连以上军官都配备了五万分之一的大比例地形图,还发了一份空中摄影图。我记得摄影图十分清晰,可以清楚看到地面上的街道、房屋、树木等,而此前中国师长用的还是比例尺为二十万分之一的橡胶地图。

  从师部到营部,都配有一个美军联络官,他们传达中美军队要求、沟通双方情况。师部一级的联络官还有军事指挥权,我们师部的联络官是一位上校,我们都叫他科洛奈尔(Colonel)。

  中国军队传统的供应和补给是由军需处提供的,每发放一级,就被克扣一层。不知是否因为对中国军队的情况比较了解,在这里,后勤供应都是由美军联络官直接补给到连队的,这样避免了中转单位的盘剥,也显示出美军组织的精简有效。我们到达营地时,许多美军联络官已经先到那了,连司务长很快就领到大米、牛肉罐头等,我们很快吃了饭。美军作战补充非常好,每场战役前会加强后勤补给,吃的都比平时丰盛很多;而从战场上下来以后,又马上把被服、弹药补充上去,随时作战、随时补充,后勤补给非常完善。

  在国内时,我们的军纪就要求得比较严格,平时军纪扣都要扣好,走路也要挺直腰板非常规整——这个习惯我一直保持到了现在。国民党部队从来不留头发,都要剃成光头,每个连里有个理发兵,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大家集体理发。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远征军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