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媒体:中国坐在了当初美国的位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1日14:43  青年参考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针对金融危机中,美国和中国各自担任的角色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中国是“新美国”和美国是“新中国”的有趣概念,本报译载如下仅供参考。

  中国是新美国吗

  ::作者 Harold James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与国际事务学教授) ::译者 小河

  在“大萧条”时期(编者注:1929~1933年),国际秩序缺乏领袖,导致衰退特别严重,这种情况跟当前经济危机类似。19世纪金融霸主英国被一战耗尽了财力,而新的主要债权国美国摇身一变为经济强国,但当时尚未接受领袖地位去维持一种开放的国际经济秩序。简单地说,英国无力领导,而美国无心领导。

  来自“大萧条”的故事与当前有关国际经济领袖的辩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这一次美国充当了当初英国的角色——筋疲力尽的债务经济,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坐在了当初美国的位子上。但是,倘若说中国是本世纪的“美国”,它能比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做得更好吗?

  在当前经济危机时期,资金充裕的中国面临与当年美国同样的两难境地:是帮助解救使我们陷入危机的国家,还是首先追求自己的利益。今天,有越来越多呼声希望中国通过改革后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救市一揽子方案做出更多贡献。中国还是2009年仍在增长的少数经济体之一。

  今天,中国将很容易从其与世界经济的接触中后撤,这存在诸多原因。围绕北京的一些经济理由十分合理: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主权财富基金投资损失惨重。国内也有许多原因说明为什么中国可能会对开放全球经济保持谨慎。中国的银行体系仍不透明,或许仍不得不处理上世纪90年代遗留下来的一堆问题,特别是大型国有公司造成的呆账。

  在前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对国际机构不满,部分因为它们代表的是旧霸权国家英国的利益。类似的,在当代背景下,中国担心它在美国主导的国际机构中是否拥有相应的发言权。显然,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影响力,是与其在世界经济中的真实地位,及其在经济稳定中能扮演的角色不相称的。

  换言之,世界或许将被要求从美国的资本主义模式转向中国的“资本主义模式”,但就如在上世纪30年代一样,这种转变对我们大家来说绝非易事。

  美国是新中国吗

  ::作者 Jonathan Holslag (比利时布鲁塞尔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译者 小河

  如果你听过美国财长盖特纳一年前提出的吸收坏账计划,你或许会误以为那些讯息是发自北京的。盖特纳在《华尔街日报》写道,该计划“将使用政府资源……动员来自私有投资者的资本。我们作为一个国家必须齐心合力,在推进公共信任的需要与谨慎使用纳税人钱来加强金融体系之间,达成一种正确的平衡。”

  对于一个近年来越来越对放松管制感到理所当然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转变。但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似曾相识的经验。在追求国民经济稳定之时,奥巴马政府显然在走向过去20年来中国一直采纳的国家干预,你或许会说华盛顿正在接受“北京共识”。

  奥巴马经济学不是明显向东看的惟一领域,外交政策紧随其后。根据北京的外交思想,主导对外关系的是国家利益而非普世标准。确实,华盛顿正在日益寻求建设服务于国家经济需要的务实联盟。“讨好”中国和海湾国家看起来不那么有害,因为这些国家是美国财政部的主要银行家。在危机时期,来一些现实政治似乎没什么丢脸的。

  不过,这并不是说“北京共识”能确保一个更稳定的世界秩序。远非如此。如果经济形势继续恶化,某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有可能削弱务实谈判的余地。并且,正如一些观察家预测的,如果中国在危机过后成为大赢家,用不了多久“零和思维”会再次取代双赢合作(编者注:“零和”是博弈论里的一个概念,意思是双方博弈,一方得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之所以称为“零和”,是因为将胜负双方的“得”与“失”相加,总数为零),成为当今世界的秩序。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青年参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