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人口大国与大国人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30日17:45  观察与思考

  根据汉斯·摩根索的理论,由人口而形成的国家力量,必须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

  -杨树荫

  观察中国的发展,便离不开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庞大人口。

  中国人口已达13亿之巨,占世界总人数的1/5,是美国的4.3倍、俄罗斯的8.8倍、日本的10.4倍、德 国的16倍、英国的22倍、法国的22.4倍。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经典现实主义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汉斯·摩根索,在其《国家间政治》这一在学术界享有盛誉 的著作中,对人口与大国的关系,曾作过极为精辟的阐述: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人口,没有大量的人口就不可 能建立和支撑打赢现代战争所必需的工业设施,就不可能投入大量的陆海空作战部队,更不可能得到比作战部队人数多得多的 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他认为,今日的澳大利亚、加拿大,尽管国土辽阔,却人口有限,前者为1500万,后者为2450 万,国家力量因人口偏少而受到限制。如果美国只拥有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相同的人口数量,美国便永远不会成为地球上最强大 的国家。

  但是,人口众多却并不一定是大国。汉斯·摩根索极富远见地指出:

  “事实就是这样明显。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足够多的人口来创造和利用国家力量的物质基础,就不可能跻身世界一流 国家。但在另一方面,大量的人口也可能对国家力量产生极端负面的影响……,它们只好把本可用来发展国力的稀缺资源用作 解决温饱问题。它们的人口固然众多,却非但不是发展国家力量的财富,反而变为了发展的障碍。”

  汉斯·摩根索的观点,明白无误地点出了一个大国必须拥有一定规模的人口。然而,过多的人口也并非一国之福音。

  以中国来说,从古至今,其人口始终处在世界各国的前列。然而,在腐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庞大的中国人群不过是 一盘散沙。

  中国人口之多,自有各种因素叠加而成。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气候、耕作方式,促成了对人力的需求,劳动密集 的农业生产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反过来,过多的人力又促成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固化。从社会层面来说,历朝历代都缺乏对国民 的保障能力,老百姓只能养儿防老,人丁兴旺为治家之道。反过来,过多的人口又更加弱化了政府的保障能力。中国的人口在 这种恶性循环中,如滚雪球般地越滚越大。

  13亿人口,构成了中国最基本、最特殊的国情。以中国有限的空间和资源来分析,有中国科学家作出预测:

  —如果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的饮食水平要达到美国、法国目前的水平的话,那么我国的理想人口数量就该在6 .8亿以下;

  —以世界人均耕地5亩计,我国人口以3亿为合适;

  —以人均年粮食1000斤计,我国人口应为6亿;

  —以水资源计,我国人口可为7亿;

  综合考虑,我国总人口与资源、空间相匹配,以5亿为最佳。

  然而,中国人口快速增长的严峻现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和平稳定,加上医疗水平的 不断提高,中国人口从6亿之众一路攀升,8亿、10亿,直达13亿。诚如汉斯·摩根索所言,庞大的人口基数,已经把我 们“本可用来发展国力的稀缺资源用作解决温饱问题”,让国民创造的财富消耗殆尽。同时,让公共管理机构、公益服务机构 面临世界最沉重最复杂的人口压力,大量地耗损了国家的制度成本、管理成本。

  当然,庞大的人口也为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正面的意义,在向市场化的转型过程中,人的进步,人的需求,与充裕的低 价格的劳动力,演绎了中国经济神话。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说,“今天中国人口达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5到1/ 4。近几十年来,世界迅速变小,与这么庞大的一群人打交道,显然将会深刻地影响西方人的生活”。在中国人担心“西化” 之时,西方人却在思考被“中化”,可见,13亿人口一旦走上正确的道路,其爆发的能量,将会深刻地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 。

  根据汉斯·摩根索的理论,由人口而形成的国家力量,必须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数量庞大,而质量欠缺,那不过 是一个人口大国;既有一定的数量,又有上乘的质量,是为大国人口。

  中国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无一国可以匹敌;而人口的质量,却有着充分提升的空间,即从人口大国向大国人口迈进 。如果在科学调控人口数量的前提下,致力于人口质量的改善与提升,让大国人口享有国际社会应有的尊荣。那么,中国的国 家力量将会被成倍数地放大,以致于世界上无任何一个国家可以轻视。

  人口的质量,包括国民综合素质、国民士气、国民性等。于今而言,人口质量的提升过程,亦即人的现代化进程。中 国的所有现代化,如果离开了13亿人的现代化,那都是不可思议的。中国的现代化,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国人的现代化。

  看来,为政之要,该是把中国人的现代化,放到头等大事的位置上,变人口大国为大国人口,非此而不可也。 -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