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位法国学者眼中的中法波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5日12:0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记者戴闻名报道

  法国普通民众了解到的关于西藏的讯息是相当滞后的,这个滞后的印象又被火炬传递事件重新激活,自然会出问题

  法国政治学者鲍铭言(RichardBalme)2006年来到北京任教,现为巴黎政治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客 座教授。作为一名生活在北京的法国人,又是政治学专家,他亲身经历了2008年至今的几次中法关系波折。

  在与《望东方周刊》记者的长谈中,他详解了巴黎火炬传递事件、圆明园兽首拍卖事件的是非争议,以及一个法国学 者眼中真实的中法关系。

  法国媒体对中国“极感兴趣”

  《望东方周刊》:一般法国人现在对于中国的印象是怎样的?

  鲍铭言:这很难用一两个词概括。提到中国,法国人会想起奥运会、熊猫,也会想起文化大革命。近年来,到法国旅 游的中国游客增多,法国人也知道他们常常挤满了LV等名店。

  总体来说,法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是滞后于中国现状的。不过这种情况在去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有所改变,因为那个时 候,关于中国的报道开始铺天盖地,还出版了很多书。

  可以说,现在法国人对于中国的关注很“密集”,谈论很多。他们都知道,中国有古老、值得骄傲、富有吸引力的历 史,很想到中国来旅行。另外,他们也知道了中国发射“神六”和“神七”,举办了奥运会。

  可以说,5年前,法国人脑海里的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贫穷国家;现在他们都明白,中国已是一个正在经历重大变 革的现代化国家。

  《望东方周刊》: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法国人,你觉得法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客观吗?很多中国人都说,法国媒体对中 国有很多偏见。

  鲍铭言:法国的报纸从来都不登好消息,这是传统。对法国政府,他们也总是挑毛病、持怀疑态度,从来不为政府宣 传。这一点跟中国的情况非常不同,所以中国人也许不太习惯。

  具体到关于中国的报道,可以说一是报道量密集,二是报道内容各不相同,有所谓“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关 于中国的批评性报道,大多是血汗工厂、矿难、污染、民工现状等社会性问题。

  我认为,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法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那应该是“极感兴趣”,而非“负面”或“批评”。有时候 他们会批评中国的社会现状,有时候则会对弱势群体表示同情。我认为,这都是出于强烈的兴趣。

  如果认为法国人和法国媒体“痛恨”或“一味批评”中国,是绝对不正确的。

  《望东方周刊》:那你觉得哪些法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是相对客观的?

  鲍铭言:法国媒体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归类。但法国至少有一批人,对中国的看法是非常中肯而客观的。

  比如,巴黎政府学院我的一位同事就曾写过一本名叫《中国:沉没还是走向绿色》的书,冷静而有深度地讨论了中国 的环境问题,既指出了现状的严重,也提出了未来的可能转机。还有一些社会学家、律师等知识界人士,也都能够客观地看待 中国。

  不过,法国媒体中,日报和电视是最容易影响百姓意见的,而这两种媒体的选材又常常由国内外政治事件决定。比如 ,奥运年,关于中国的报道就会有很多,因为不少法国人都打算去中国旅游观赛。这时候,对于中国各方面的关注度都会大幅 上升,包括西藏。

  法国人的西藏讯息非常滞后

  《望东方周刊》:谈到奥运,就难免谈到巴黎火炬传递风波。有中国网民说,是法国政府纵容了藏独分子。你知道的 情况是怎么样的?

  鲍铭言:这个事件很复杂,但我想说的是,法国政府“纵容”或默许藏独的说法肯定是不可能的,这起事件更多是一 个因为沟通问题而产生的意外。

  在法国,民众有表达意愿的自由,政府无权干涉。火炬传递之前,法国警察得到的通知是,中国奥委会将负责传递过 程中的安保事宜,“由中国人去管这个事”。所以出现了这个纰漏。后来,法国政府曾专门派出高官前往上海看望金晶。

  我认为,这个事件之后,中国人要意识到,全球化的真正影响力。就是说,以前可能只是一个国内事件,但到了全球 都关注你的时候,就可能变成国际事件,而中国越来越多地要被置于全世界的目光之下。

  《望东方周刊》:具体到西藏问题,法国人是怎么看待西藏的呢?

  鲍铭言:在法国,西藏常常被作为人权争论的指控对象。在法国民众心中,有一种普遍的“同情西藏”的声音。他们 对于西藏的记忆定格在1959年。一想起西藏,常常浮现出的画面是,军事控制、抗议。

  这可能与很长时间以来,外国人很难进入西藏有关。因此普通民众了解到的关于西藏的讯息自然相当滞后,这个滞后 的印象又被火炬传递事件重新激活,自然会出问题。

  我觉得,中国政府可以对外国游客和记者进一步开放西藏。因为很多时候,“形象决定一切”。

  《望东方周刊》:前不久的圆明园兽首争议,你怎么看?

  鲍铭言:我想首先说明一个情况,就是兽首是私人藏品,所有者将其拍卖,法国政府是无权干预的。

  当然,我个人认为,这是来自中国的文物,归还中国理所当然。而其主人说了一些不合时宜的话,又联系上西藏问题 ,从而引发了一场风波。

  《望东方周刊》:火炬传递和兽首等事件后,都发生过抵制法货的民族主义情绪,你一定也知道吧?

  鲍铭言:由于住在北京,我常常亲身遭遇到中国人的“爱国情绪”,比如出租车司机。

  我知道这两个事件在中国人当中引起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在我的课上,就有中国学生哭着说,法国人不明白奥运会对 于中国人的意义---我的祖父母曾经过着多么悲惨的生活,现在,中国人可以举办奥运会了,可以证明给世界看了。

  他们觉得受到了羞辱。但我想,他们没有明白的是,这件事首先不是故意的,更不是针对普通中国人的。因为关于“ 中国”的事件觉得个人受到“羞辱”,这是政治成熟度还不够的表现。

  谁都没有理由跟中国交恶

  《望东方周刊》:在密特朗和希拉克时代,中法关系一直相当平稳,萨科齐当选之后,出现了很多起伏。这与萨科齐 本人有关吗,还是中法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

  鲍铭言:我始终认为,中法关系是源远流长的、深厚的关系,不会因为一时起伏而改变。有的时候,我们过于敏感, 做出了过激的反应。

  我不是法国政府的代言人,但作为一个政治学学者,我认为,法国政府从未想过改变与中国的关系。从法国外交政策 的大局来看,美国和中东是大问题,而中国从来都不是个问题。

  事实上,法国媒体对于密特朗和希拉克与“人权记录不好”的国家关系密切多有批评,萨科齐在竞选时就承诺将在外 交政策上更加积极。在欧洲国家,一个领导人是否遵守竞选期间的诺言,会有很多社会组织和媒体加以监督,因此萨科齐在人 权问题上比较高调。

  但是,中法关系的那些基石并没有改变,那就是经济交往、文化交流和战略合作。只不过是法国外交的调子近期有了 变化,这与萨科齐的竞选承诺有关系。在法国,萨科齐是以解决危机的能力和强势的作风受到称赞的,他在当选后自然也延续 了这一点。

  《望东方周刊》:那萨科齐之后呢?

  鲍铭言:我认为,法国外交强调人权的趋势可能会一直继续下去,但这并不是针对中国的,而是与欧盟的大环境有关 。

  欧盟各国现在外交政策分化很严重,越来越需要界定一个共同立场。而这个共同立场中就可能包括人权。从历史上来 讲,法国也一直以“自由平等博爱”立国,自认为是人权的祖国。

  《望东方周刊》:你认为,目前的中法关系的回暖势头能持续下去吗?

  鲍铭言:目前两国关系回暖,是非常积极的改变。有人说,是因为法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的资金,我想,有这方 面的原因,但远不止这些。

  从长远来看,无论是美国还是法国,都要与中国合作。因为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多大的问题,比如气候变化,需要与中 国一起解决。谁都没有理由跟中国交恶。

  我认为,中法两国政府应当廓清双方立场,明白那些基石没有改变,基调仍是合作。-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