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12”成都式纪念:生者为大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7日18:40  南方周末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吕明合发自成都

  有纪念馆,追思法会;也有音乐节,麻将大赛

  在舞台上下一致高喊“四川雄起,成都雄起”之后,成都保利198郁金香公园迅速却不失自然地从纪念地震的肃穆 过渡到了音乐节的激情。

  震耳欲聋、尖锐的金属音乐刹那间刺穿长空,摇滚青年们的身体便开始疯狂地摆动。随处可见挥舞的大红旗,帐篷、 海魂衫、红丝带……

  5月1日到3日,震后成都——这个天府之国,以一场为期三天的热波国际音乐节的名义,拉开了“‘5·12’大 地震周年纪念”系列活动的帷幕。

  低调纪念

  “在地方政府的层面上,这差不多是我们成都市官方的唯一活动了。”成都市委宣传部的官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目前成都市还没有在5月12日举行公祭悼念地震遇难者的打算。”

  另一个在成都举行的官方活动,设于一周后的2009年5月12日。当天,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和解放军总政治部 将各自派出一名副职来到成都大邑县的建川博物馆聚落,举行小规模的纪念活动——为一个地震纪念的展览馆揭幕。

  “我们将延续以前的做法,在政府的层面上,更关注于灾后重建工作。”这名官员说,“我们定的基调是少提地震, 要鼓励生者积极向上。”

  此前,成都商报曾征集过地震纪念碑设计方案等活动。“应者如云,效果很不错。”负责征集活动报道的媒体人士说 。

  成都市美艺工艺美术研究所所长钟光瑁是第一个应征提交“5·12”汶川大地震永久性纪念碑设计方案的人。他回 忆说,地震刚结束不久,他就拿出了永久性纪念碑和花卉纪念设计图案各8套。“当时还听说有政府官员提出在成都的天府广 场搞一个纪念碑。”

  但这个方案很快被政府否决,“一方面,成都不是重灾区,另一方面,现在主要都是搞救灾,在这方面比较淡漠。这 肯定要搞,但现在不是时间。”钟光瑁以自己的思考理解政府的决策。

  不大张旗鼓的公开原因,是为生者。一方面,要避免在这个敏感时刻刺激大家的情绪,另一方面,是避免影响成都“ 宜居城市形象”,最终影响成都的旅游经济。“5·12”汶川大地震后,成都一直被列为“灾区城市”,去年成都满大街的 帐篷,一度让人误以为受灾严重。“大家不愿来,国家旅游局刚好又下‘禁游令’,仅去年6月一个月的损失累计就超过30 0亿元。”成都市旅游局一名官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但实际上市区受灾很小。”成都市政府决定要改变现状,“既要利 用好地震给我们带来的名气,提高成都市的知名度,更要告诉大家,来成都旅游是安全的。”

  去年6月11日,灾后不到一个月,成都市旅游协会和成都文旅集团先是请来了亚太旅游协会的一名“危机管理”专 家给四川旅游局的官员和业内人士集体上课,学习如何迅速恢复灾后的旅游业。“灾难带来了损失,但也让全世界的目光都关 注着四川、关注着成都。”“专家”一开始便建议,成都要学会做“事件营销”,成功转换地震带来的影响。

  “他给我们介绍了泰国海啸、巴厘岛爆炸案的做法。”这名旅游局官员回忆说,“让我们一定要借助媒体的力量,要 告诉世界:成都是安全的,成都雄起!”

  “这次演讲给我们的思维带来了很大冲击,后来,我们的很多工作都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的。”

  去年7月,《赤壁》首映典礼最终落户成都武侯祠的幕后争夺便是例证。熟悉内幕的当地记者回忆说,成都旅游遭受 重创,大家都很希望借《赤壁》的东风,为成都旅游注入一剂“强心针”。

  “积极宣传地震旅游品牌”

  工作的效果已经体现。地震过后,重新发动的成都旅游业引擎启动得更为猛烈。“成都现在已经成为救灾工作的中转 站和休息站,无论是救灾人员还是物资,都要从成都路过。”

  成都市假日办公布的数据说,今年“五一”假期间,成都旅游接待人数298万人次,同比增长15.2%;旅游总 收入11.22612亿元,同比增长22%。

  地震遇难者公墓、地震遗址公园、地震遗址观景平台、地震纪念馆、地震纪念广场……游客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成 都度过几天安逸而悠闲的日子后,便匆匆搭上“震中一日游”的中巴朝震中开去。

  在都江堰景区的大门口,“最悲惨,五一二,真实版”“五一二第一现场DVD光碟,十块钱一盘,不震撼不要钱, 惊天动地”。记录灾难的光碟,头天晚上刚刚在成都被加班刻录出来,现在灾区被不同的人购取。

  政府和民众情绪复杂。“他们很多人是去年来救助过灾区的,现在来看看,也是出于好心,他们来了,毕竟给我们带 来了旅游收入,我们不能不欢迎。”

  成都下属的都江堰市委党校的一份《都江堰市灾后旅游业恢复与发展的思考》的课题报告,代表了这样的心态。

  报告一方面要求正视地震给旅游者心理上带来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却提出要积极宣传“地震旅游”品牌——地震 虽然“给都江堰市造成了巨大损毁,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造就了大量的山体滑坡、路桥断裂、堰塞湖、建筑废墟等 地震遗迹;形成了众多的抢救现场、临时指挥部、救护站、安置点等救援遗存和震撼心灵的影像作品。(但)这些震后遗迹、 遗物、遗存、影视资料都是灾难的象征,是铭记历史、感恩社会、教育当代、启迪后人的宝贵财富,更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 。”“毕竟生者为大,活着的人活得更好才是对死者最好的告慰。”钟光瑁如此理解说。

  朝向生者之心

  但悼念逝者的民间活动,并没有停过。5月4日,在大邑县安仁镇,樊建川的地震博物馆正在做最后的清理工作。5 月12日这天,他的这个号称最为全面的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将正式开启。

  逼仄的空间内,堆积着从地震发生起便开始收集的各类震区实物。随处可见的门牌,被巨石压扁了的汽车,坍塌学校 搜集来的小学作业本,幼儿园孩子被扭成一团的小童车,搭载妻子回家的摩托车……每一件都烙印着地震波的创伤,让参观者 压抑得无法动弹。

  距离不远处,是中宣部临时建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馆。“博物馆已辟出一块地供他们建设 永久性的陈列馆。”樊建川说,国家主义的展览大空间内,陈列着9个政治局常委在地震灾区指导救灾的图片。更多的还有军 民团结,灾后重建等内容的图片。“中宣部的展览馆更侧重国家层面的宏观阐述,关注的是人间大爱,彰显的是中华民族最美 好、最善良的感情和品格。他们表现的都是,大家在危难时刻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不等不靠、守望相助,以非凡的坚强意志 投身抗震救灾,表现出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可贵精神。”“我们更关注的一些地震细节和个人的东西。”樊建川说,他搜集 的文物有三个特征:一是面广,重灾区都要到,同时兼及社会各阶层、各军种,消防、媒体、志愿者都有;二是特别强调地震 信息量大的东西,比如标语、请战书、遗书、公告、通知等;三是搜集典型的文物,邱光华的遗物、空降团的降落伞、“朱坚 强”、甚至包括争议教师范美忠的眼镜和逃生时用的红楼梦,都在陈列之中。“最惨的照片没有用;学校坍塌的没用;偷盗抢 劫的只用一张照片”,樊说,“但我们博物馆的方向仍很明确。爱和坚强很重要,但我们认为,吸取教训更重要。”

  5月12日下午,建川地震博物馆将举行一个民间性的纪念活动。14点28分,警报拉响,参观的嘉宾,每人手捧 点燃烛灯、鱼贯而入,将烛灯浮于博物馆的水池中,以悼念逝去的亡灵。

  艺术家的参与是建川地震博物馆的一大特点。“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捐献的。将近200件,价值上亿。”樊建川说 。

  艾轩、杨飞云、王学东、何多苓、朱成等知名画家和雕塑家的作品,郑州雕塑院的几十名雕塑家制作的几十件雕塑作 品,将全部在馆内陈列。

  令参观者彻底震撼的,将是朱成和多名当地艺术家联手创作的名为《尊容》的浮雕铜肖像。5月12日,他们将在建 川地震博物馆的纪念墙上,镶嵌上首批512个逝者的铜像。“我们的承诺是,希望能为每一位遇难者都塑一个肖像,一两年 做不完,就三四年,反正会一直做下去。”朱成说。

  而同时,在普通人中间,一些更关注个人体验的纪念活动悄然而生。

  “让我们在2009年5月12日,晚八点至晚九点,这一个小时里,关掉电视,关掉电脑,放下手中的报纸,让我 们一起阻断所有能和外界对接的一切关系,站在只属于自己的一寸土地,和自己说说话和那个正在陪伴你身边的亲人、朋友或 爱人说说话,那些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们说说话,一起去冥思那些点点滴滴感动我们的一切。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归存在的意 义”。成都环保NGO野草文化传播中心发起的这个“敬畏生命追思‘5·12’拒绝外界信息一小时”的民间悼念活动现在 正在成都民间组织间传递。“相比于大规模的仪式,我们更看重的是寻求个人的体验,特别是心理反应。”中心负责人何磊说 ,“太多的活动正在带上商业的色彩。也许我们应该静下来,让生者有一个面对自己和亲人的机会。”

  “信仰的终极关怀就是对死亡的探讨。我们希望在这种诉说中,转化为对生活的热情,直面未来。”

  一周年之际,宗教界纪念活动更加频繁,在玄奘出家地、西蜀古刹大悲寺,从5月10日开始,高僧大德们将云集于 讲经堂,吟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为“5·12”死难者举行三天的追亡超荐法会。

  到5月12日,仪式将达到顶点。以位于灾区的什邡罗汉寺为中心,一场全国佛教的祈福大法会将全面展开。

  同一天,在成都文殊院内,同样将举行大规模的悼念活动。上午是大众诵经,下午2点28分,是“纪念5·12罹 难同胞公祭法会”。傍晚时分,超荐往生瑜伽焰口法会将在此古刹举行。

  梵音阵阵,摄人心魄。但也许更多的成都人将以另外的方式度过这一天。

  就在与文殊院一墙之隔的成都文殊坊,一场名为“蓉城雀王大赛”的成都麻将大赛正如火如荼举行。响彻成都上空的 麻将声,将从5月1日一直延续到15日。

  在少陵路、九眼桥的酒吧街,在著名的宽巷子和窄巷子里,酒吧、茶馆、饭店将依旧24小时营业。斛筹交错中,歌 手浅吟低唱,歌声里,小酒微醺。“灾区人民在余震中等待吃喝;成都人民在吃喝中等待余震”。素来以豁达潇洒著称的成都 人,地震过后,正在以四川人特有的豁达态度度过每一天。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