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958:农田里面放卫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20日11:12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每一个考察团来,第一站就是来田边摸摸麦穗,攥攥土。这里的土都不知道被挖了多少,装在罐罐里回去测量,后来 熟土都快没了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北京、河南遂平报道

  它是一块麦田。51年前的那个晚上,却和一种尖端科技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1958年6月10日深夜,河南遂平县山卫星农业社韩楼生产队,靠近打麦场的两亩九分地在突击收割之后,安静 地躺在夜色里。邻近的打麦场上却汽灯辉耀,人声鼎沸。

  二十几个十八九岁的女社员齐刷刷穿着短袖衫、花裙子欢快地打场,全社老少口耳相传:“说是都从那边地里打的! ”

  金字塔型的大麦垛在高悬的汽油灯下闪着发烫的光,场中央铺着厚厚的等待复打的麦秸,整个场子连同附近未收割、 已收割的田野,弥漫着浓郁的麦香。

  人们在这样的气息里不免亢奋,当新华社记者方徨忍不住提问“二亩多地能插得下这么多麦秆儿吗”,在场的人都恼 了。“我看你不是记者,你是保守派吧!”一个女社员手执麦杈冲方徨喊。

  连夜打场、脱粒、过秤,复打五遍,最后的结果是11178斤,合亩产3853斤。时任卫星农业社党委书记的陈 丙寅下令去七八百斤秕壳,最后按亩产3530斤7两5钱上报。

  被社员上了现场教育课的方徨,当天就发了消息。6月12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发表了她的稿件,标题是《卫 星农业社发出第二颗“卫星”》。

  此前四天,《人民日报》已在头版报道了卫星农业社的第一次“发射”:《卫星社坐上了卫星---五亩小麦亩产2 105斤》。由苏联发射卫星而来的农业社名,给稿件标题带来了灵感。

  接连两条消息启动了“农田里放卫星”的发射机制。13日,湖北省谷城县宣布亩产4353斤;20几天后,与遂 平县毗邻的西平县宣称小麦亩产7320斤。此后全国各地,棉花、红薯、煤炭、钢铁“卫星”源源不断,用遂平作家刘康健 的话是“一星得道,万星升天”。

  “赖地”遇贵人

  “就是这块地!”51年后,韩楼村副支书钟良和指着村口一块麦田对《望东方周刊》说。正是早春,麦苗碧绿茁壮 ,安静地领受着春风的梳理,无从想象当年的热烈。

  一条土路之隔的打麦场,仍有高高的麦垛。当年,卫星公社党委书记陈丙寅曾指着麦垛,带着怀疑的口气问韩楼生产 队长陈世俊:“这是一块地里产的?”陈世俊支吾一声。陈丙寅又问:“哪块地?”后者随手一指:“那块。”

  一指之下,这块二亩九分的土地,命运彻底改变,曾经的“赖地”成了几十年全国争相观摩学习的“先进田”。

  “以前这地是曹安家的,他是这庄的老户,是穷人。”今年78岁的韩楼村民陈广宪对本刊记者说,“他家没牲口, 也没粪,撒了种子就拿锄头过一下,能长得好吗?种扁豆都不发芽。”

  1950年土改,这块地还是归曹安不变。到1955年实行农业初级社,地归了集体。如今曹安家里的人走的走、 死的死,已没有后人在当地。

  “地后来给下放到这里的县委副书记李杰做试验田。他问管养员这地好不好,管养员说,‘好得很,这地只长萋萋芽 (当地一种野草)不长麦。’”

  “赖地”遇贵人,李书记找人深翻土地,又下肥田粉,种田的时候横着播一次,再竖着播一次,种成方格子田。“上 肥多了,麦打得也多。不过也打不了那么些。”陈广宪说。

  深翻地、厚施肥之后,“赖地”变好地,1958年,这块地成为小麦丰产试验田。根据《人民日报》的报道,当时 由“二分队队长陈世俊、副队长梁友仁、团支委曹玉娥、技术员陈根和保管员陈红运等六个同志”培育。技术员陈根,后来更 名陈广宪。

  实际亩产200多斤

  时逢大跃进赛高产,试验田一开始定了个亩产2000斤的目标。社员们想,不用新法子不行,于是不留背垄,种成 方格田。要除草的时候没法下锄,只能用手拔。然后一车一车拉粪,上了不少肥料。麦子确实长得不错。

  “这一年属于正常偏好的年景,按当时的情况,亩产应该有200多斤吧。”当时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后来曾任遂 平县长的陈良聚告诉本刊记者。

  正待割麦的时候,上面的指示下来了。根据刘康健的著作《辉煌的幻灭---人民公社警示录》中曹玉娥的回忆,当 时是社长钟清德选中了这块田。他召集几个生产队干部说:“上级叫咱们弄一颗高产卫星去放放,咱是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哩 ,国内外影响都很大,不放卫星会中?”

  钟清德认为,高产卫星亩产起码得3000斤。大家想不出什么办法,有人说,要放这么大卫星,除非把十亩地的麦 子弄到一起。没想钟清德当即拍板,并吩咐大家:“告诉群众谁也不能说实话,任何人三天之内不得走亲串友。谁传出去是假 ,就是给党脸上抹黑,开群众大会辩论他。”

  他们连夜组织人割了附近几块田的麦,等群众第二天醒来,麦子已在等待套牛打场了。

  “一大垛麦子,连夜从十几亩地里割了堆在一起,说是一块地的,谁看了也不信,可谁敢说啊。”陈广宪说,“队里 找了十几个女娃打场,衣服都是一样的,是调了大队里所有缝纫机连夜做出来的。因为记者和拍电影新闻片的要来。”

  公社书记陈丙寅亲自过磅,当时的信阳地委书记路宪文、县委副书记赵光、公社社长钟清德监磅。“过了几次,达不 到产量标准,再复打,在麦垛里翻麦,麦秸都碾成麦糠了。打了五遍,最后到了亩产3853斤,才说够了。”陈广宪追忆。

  “放卫星不是遂平带出来的,当时虚报在全国已经成了风气。”陈良聚说。

  在遂平的“卫星”之前,《中国青年报》曾登载,贵州省金沙县禹漠区打坝乡民丰社,创造了单季稻亩产3025斤 的纪录。《人民日报》也报道,甘肃省文县景象坝农业社的一个青年突击队,在2亩5分山地里,创造了亩产马铃薯1741 0斤的全国高产纪录。

  这些纪录“吃亏”在没有使用“放卫星”这个名词。

  “浮夸现象在1956年就开始出现,到1957年底已经有谎报产量的报道。”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罗平汉对 本刊记者说。

  “当时毛泽东批评‘反冒进’是右倾保守思想,阻碍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又提出‘农业四十条’,要求全国不同地区 的粮食亩产在12年内分别增长到400斤、500斤和800斤。”罗平汉说,“上面有这样的期望,下面自然投其所好了 。谁不想上《人民日报》呢?”

  土都挖没了

  “放了卫星之后,全国各地除了西藏、台湾,都派代表来参观了。”陈广宪说,人多的时候,村里的两口井都打干了 ,不得不去河里挑水。

  这块长麦的地生长出了一些吊诡故事。“上海一个老专家来了,不相信放卫星产量,结果他自己那个参观团把他给打 了;英国和美国的代表来了,队长陈世芳在打麦场中间放个桌子,自己站在上面讲:我们明年准备打五千斤、打六千斤,消灭 帝国主义!”

  1958年秋,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马寅初也曾经来参观,陈良聚负责接待。“一来到这里,上头就来电话,说可以 汇报情况,但重点是要向他说明农村很缺乏劳动力。”陈良聚笑着回忆道,“他不是宣扬计划生育嘛。”

  陈丙寅在汇报中提到:“9月份参观的最多,一天就有3000多人。”

  每一个考察团来,第一站就是来田边摸摸麦穗,攥攥土。“这里的土都不知道被挖了多少,装在罐罐里回去测量。后 来熟土都快没了,队里不让人再挖。”陈广宪说。

  他还记得,1959年7月,北京农业大学几名教授带领学生来实验学习,在这块麦田里播种200斤,施肥3万斤 ,定下亩产2万斤的目标,结果实际亩产仅203斤。“种得太密了,都用竹竿撑着,肥又太多,光长叶儿不结穗。”

  参观团来了又走,回去是加码造卫星:大如席的烟叶、七尺半长的豆角、长成森林的芝麻地、一颗一斤多重的玉米? ?消息传回来,卫星社也不能不跟着加码。

  “社里报红薯亩产过万,一个80斤,小的也要50斤,专门打了桌子抬着要去献礼。”陈广宪回忆,“大家过去看 ,就是拿大头针一个个别在一块儿,一堆红薯当成一个。”

  地是块好地

  高产量必然带来高征购。1958年,遂平县全县全年粮食征购任务为9000万斤,平均亩产定为500斤。到了 1959年,由于冰雹、干旱等气候灾害,粮食歉收,征粮标准还按照丰年来,家家户户都没了粮食。

  “甭管大豆甭管麦,有多少交多少,怎么交都不够。”陈广宪说。

  遂平县所在的信阳地区,是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饥荒最严重的地区,遂平县也不例外。根据遂平县委党史研 究室编纂的《中共遂平县历史大事记》记载:“1960年6月8日,因粮食不足,群众生活水平下降,营养严重缺乏,全县 浮肿病22057人。因病死亡的6814人,有1271人死于浮肿。”

  一直到1965年,遂平县还处于粮食减产、人缺口粮的艰难状态。

  六七十年代以粮为纲,1977年,县委“农业学大寨会议”中,还制定全县目标单产564斤。直到1979年, 经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农业目标终于回落。“9月19日,县委要求批判极左路线在农村中的影响,实现小麦单产350斤。 ”

  潮起潮落,倒不影响“卫星田”在社里的地位。“1982年分地之前,这里一直是实验田,因为土壤改良好了。” 钟良和说。

  “实验田嘛,一个庄的粪都往这儿上,厚得用手扒还扒不到土,这地能不好吗?”陈广宪笑着说,“后来分地的时候 ,大家都抢着要这块地。”

  钟良和介绍,这块地在1982年分给了三户人家,具体户主已无据可考,之后变动多次,直到1998年才完全固 定下来,实行“农村土地30年不变”的政策。如今这二亩九分地分属于韩楼村梁里妮、李国、郭成三家。

  “这块地算是村里产量高的,亩产能有千把斤。”李国看着这片地,憨厚地笑着,“以前说3000多斤,那是吹牛 的咧。”

  “地是块好地。”他说。-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