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实现全面交流
最近,海峡两岸乃至一些国际媒体纷纷就一年来的两岸关系作出评价,多数认为这一年来两岸关系所取得的进展超过了过去的60年,发生了一种结构性、全方位的改变,表现在由对抗走向和解,由濒临战争边缘走向和平发展,由民间、间接、单向、局部的交流走向准官方、直接、双向、全面的交流,两岸人财物实现了空前的大流通。的确,这一对两岸关系现状的描述并不为过。
探讨这一变化的出现,当然与近年来大陆务实推行以民为本、和平发展、共创双赢的对台政策,及其所展现出的高度诚意与善意息息相关,举世公认中国大陆是打开两岸关系僵局最重要的原始推动力。但不可否认,去年中国国民党在台湾两场重要选举中取得决定性胜利,马英九上任后大刀阔斧拨乱反正,毅然决然落实国共两党于2005年达成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在坚守“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上,与大陆一道推动恢复中断了近10年之久的两岸两会制度化协商谈判,才使得一年之内能够连续举行三次“陈江会谈”,尤其是首次在岛内举行了“陈江会”,总共达成了9项协议和一项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在短短一年内取得空前的突破。
常言道: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年来两岸关系开局顺利,使人们有理由相信并期待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将会一年比一年好!
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毋庸讳言,两岸关系虽已走出僵局、取得空前进展、展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但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岛内还有相当部分民众对大陆推动和平发展“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的诚意存有疑虑,担心马英九当局的两岸政策“过于倾中”,担心台湾会在两岸日益密切的交流往来中被“出卖”、“并吞”。也有人仍然迷信只有“台湾独立”才是“台湾前途的唯一出路”。岛内最大的在野党——民进党,最近组织了所谓的“5·17呛马反中大游行”,虽然其中有顽固“台独”势力的兴风作浪,但也反映了部分民众面对新形势的不安和不满情绪,岛内先后披露的一些民调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此外,在两岸政治定位、台湾国际活动空间、两岸结束军事对峙签署和平协议以及两岸人员往来与经贸文化交流正常化等诸多问题上,两岸之间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分歧与主张差异。这些进一步表明,两岸之间的问题错综复杂,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面对面沟通 心与心交流
笔者主张,处理两岸问题要以人为本,以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为依归。两岸间存在的所有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思想观念、认同情感、利益联系等出现落差,落差小,问题少,落差大,问题多。因此,要解决问题,必须从解决这些要素的落差着手,而解决落差则需要许多条件,包括时间的配合,非一朝一夕可致。在此过程中,沟通工作尤为重要,其功用包括:有助于增进两岸相互之间的全面了解与理解,有助于建立互信、减少误解、达成谅解、形成共识、消除怀疑与隔阂,有助于降低乃至转变敌意与排斥、增进好感、建立情感,进而做到同舟共济、捐弃前嫌、相互扶持、共创双赢。国台办主任王毅不久前一语中的地指出:“面对面的沟通,误解可以消弭;心与心的交流,偏见可以遁形。”
总的来讲,开展全方位的经济文化与社会交流,是实现两岸民众沟通的主要方式,加强政党、政治精英与媒体之间的对话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方式,执政高层的直接交流具有关键及指标性的意义,“心通”或“通心”则是沟通的主要目的,惟有达此境界,两岸关系才能心心相印、一通百通,真正做到良性互动、和平发展。要做到“心通”或“通心”,除了确保交流沟通常态化,还应做到以诚相待、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如此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发挥沟通对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的积极作用。
打开台胞心灵闸门
近年来,胡锦涛总书记在论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多次提到,要把台湾同胞当成是骨肉兄弟和发展两岸关系、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的重要力量,把最大限度地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福祉作为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把促进两岸同胞团结奋斗作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大动力”,把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政策贯彻到各项对台工作中去等。胡锦涛总书记还指出:对于部分台湾同胞由于各种原因对祖国大陆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发展两岸关系持有疑虑,我们不仅愿意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而且愿意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让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增进福祉。对于那些曾经主张过、从事过、追随过“台独”的人,我们也热诚欢迎他们回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正确方向上来。这实际就是两岸和平发展最大的“心通”工程的内容,大陆对台工作正是秉持这一指导思想去做,才初步打开了台湾同胞心灵的闸门,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日前,民进党籍高雄市市长陈菊首次率团访问大陆,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应胡锦涛总书记之邀再度率团访问大陆,我们备感两岸“心通”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希望再接再厉取得更大突破。(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