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赵丹虹
上周,肖可霄的作品展《摇啊摇,摇到外白渡桥》在上海大厦与大家见面了。这个展览涵盖了摄影、装置、架上绘画 、诗歌朗诵、DV影像、行为互动等诸多艺术。肖可霄从开始记录他对外白渡桥的心灵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不断丰富、深化, 历时十年有余。
外白渡桥见证了上海百多年来的历史和人文的沧桑变化,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和上海大厦一直是上海的标志,在上海 人(本土上海人、新上海人)和外来游客的心中留下了切身感受和深刻记忆。肖可霄的父母是上海当年支边去新疆的一代,肖 可霄出生于新疆,但他一直把上海视为自己的根脉、永远的故乡。他在上海度过了童年,对外白渡桥的最初印象来自“摇啊摇 ,摇到外婆桥”的童谣,于是他的系列作品之一锁定为《外白渡桥·木马》。当他日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重新回到上 海生活后,对上海开始了更执著的心灵探访。他在外滩周边用照相机捕捉人们的形象,迷恋外白渡桥的每一根钢梁、每一颗铆 钉,不间断地拍摄记录有关外白渡桥的一切——车窗外的桥身、外滩万国建筑和上海大厦的远景,以及车厢内女人的各种表情 ……肖可霄还将丙烯颜料混入了苏州河的泥,在油画布上创作了具有抽象意味的作品:《外白渡桥·女人》。
去年外白渡桥被搬迁整体检修,肖可霄就在不同时间段,从苏州河中取了河水放在水瓶中,制作了影像DV作品和装 置作品《外白渡桥·水瓶》。他还到民生路的上海船厂去拍摄外白渡桥检修的情形,并珍藏了被换下的外白渡桥的铆钉,制成 了装置作品《外白渡桥·铆钉》。
人类普遍的意识是把自己的情感和记忆,依托于一个长久的物件,大多数是标志性建筑,记录这些视觉形象,成为艺 术作品,流传于后世。肖可霄的情感,代表了大多数上海人,不管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各个时期的新上海人,还是各个时代来自 异国他乡的外国侨民,包括海外归来的不同年龄的上海人:他们将自己的经历投射在以外白渡桥为代表的外滩、苏州河、黄浦 江,因为,上海经济的繁荣,本来就是由这些默默无闻的人们,他们长期劳动奉献、严谨务实地工作所创造的;上海的文化, 就是由他们亲手写就的。
今天,有这么多人关注外白渡桥的回归,是因为每个上海人心中有自己的外白渡桥。在热情迎接外白渡桥回归的上海 人内心深层,回来的不仅仅是桥,还有精神家园、心灵港湾和一种梦想与寄托。
肖可霄说,外白渡桥是阳刚的,也是妩媚的;是平民化的,也富含贵族气息。它是低调的、扎实的、有内涵的、有力 量的。肖可霄镜头中的外白渡桥就是这种风格的,或者说,被他赋予了这种性格。说到底,也是上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