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文化局长的文化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5日17:45  观察与思考

  ——记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

  -叶 辉

  擅诗词,长曲赋,喜书法,博古通今,这是杭州一些文人对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的共同印象。最近,陈建一的诗词曲 赋集《偶吟浅唱》出版,收集其中的诗词是他与众多文人诗词唱和的结晶。许多文人将他引为知音,视做兄长,确实,他也像 兄长一样关心着这些文人的工作和生活。

  慧眼识青峰

  杭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名城需要一批有影响的文化人。

  “文化名人是稀缺资源,要特别珍惜。”陈建一说。“对文艺人才要高看一眼,厚待三分。”

  余青峰就是陈建一“高看”和“厚待”的对象。

  前不久,浙江省文艺界高级职称评定结果揭晓,余青峰榜上有名。

  在“有名”之前,余青峰却是个“四无人员”。

  2006年初,在上海大剧院观越剧《赵氏孤儿》的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深为剧情所感动,这位分管艺术的领导萌发 了一见余青峰之念。

  浙江是戏剧大省,戏剧舞台曾经非常辉煌,曾出过顾锡东、钱法成、魏峨、胡小孩等声名遐迩的编剧。可是过去的辉 煌渐行渐远,今日舞台相对寂寞,一个重要原因是缺编剧:浙江全省专职戏剧编剧不足十人、省属剧团仅3人!杭州全市也仅 3人!

  作为一个文化大市,杭州曾专门招收过一个培养戏剧编剧的本科班,可全班20余个学生毕业后无一留在戏剧编剧队 伍中,全部“触电”。

  编剧报酬太低是很大原因。上世纪80年代末,著名编剧顾锡东曾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达半年之久,创作了一个剧本, 但最后拿到的稿费仅仅只有400元。

  相比之下,如今电视剧编剧报酬却很高,动辄每集数千元,一个电视剧动辄几十集,创作一部电视剧收入几十万上百 万。严峻的现实促使编剧弃戏剧而趋电视。

  可戏剧需要繁荣,戏剧的繁荣呼唤编剧。正是基于此,叶明焦急地寻觅专业编剧人才。

  近年来,杭州市投入巨资引进有特出贡献的文艺人才,目的是要把杭州建设成为中国的文化中心。为此,杭州市投入 的文化专项经费逐年增多,还拨出数百套住房用于奖励文艺人才,杭州市以“让天下英才尽入吾彀”的胸怀,吸纳各地的才俊 ,如余华、麦加等文化名人纷纷来杭州定居。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余青峰走进叶明的视野。

  在叶明想象中,能创作出《赵氏孤儿》这样厚重历史剧的编剧总该是历经风霜的老人,万没想到余青峰竟如此年轻。 叶明喜不自禁,决定引进。

  然而,看余青峰的名片,职称一栏竟印着:“无级编剧”。

  岂止无级,余青峰还是个“三无人员”:无职称,无工作,无工资,甚至可以说无学历—在动辄硕士博士的今天,他 的大专学历几可忽略不计。

  余青峰,福建人,1973年出生,中学时就热衷于剧本创作,高中时创作的第一个剧本《冷月琵琶》,入围福州戏 剧汇演。1992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编剧大专班。在校期间曾参与大型史诗话剧《孔繁森》的编剧。毕业后在福州闽剧 院工作。因痛感国有院团体制束缚,2001年舍弃一切漂到上海打工,期间创作了反映“非典”的越剧现代戏《被隔离的春 天》,获第十一届中国人口文化奖最佳编剧奖;《赵氏孤儿》获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目前已创作剧本近10部。

  其实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团等院团都想调他,但在引进人才讲究“硬件”的今天,“三无”就像三座大山阻断了他 进入大上海的路。

  “只要是人才,就应该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予以破格!”叶明果断拍板。

  有人说,余青峰业务能力强,但不善处理人事关系,引进后会有麻烦。

  陈建一笑了:“不能用平常眼光看这些特殊人才,杭州要有涵容各类人才的心胸。”

  一到杭州,余青峰马上投入创作中。

  很快,他拿出了第一部剧作—越剧《李清照》,该剧获得第五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

  接着是《秋瑾》、《简爱》、《大道行吟》,两年多时间,他已经创作了六部剧作。

  陈建一爱才如命,对余青峰倍加器重。为了让这位年轻的编剧安心创作出更多作品,他要扫除依附在余青峰身上那个 最关键的“无”—职称问题。

  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职称意味着住房、工资和待遇,意味一个知识分子的脸面。

  谁知,余青峰并不领情。

  “评职称很麻烦。”他对陈建一说,“要考试,要写论文,程序烦琐,与其把精力放在这些地方,不如多写几个剧本 。”

  其实刚到杭州,组织上就希望他申报职称,他婉言谢绝了。他不愿意申报的另一个原因是,凭他的水平和成就申报正 高都恰恰有余,但按规定他必须从初级开始。

  “我连初级也没有,怎么报?报初级、中级,我没兴趣。报高级,可能吗?”余青峰说。

  “直接报副高,我来做工作!”陈建一说。

  陈建一的真诚关心使余青峰很受感动。终于,他决定申报职称。

  陈建一开始向有关部门游说:杭州连民间艺人都评职称了,没学历不等于没水平,成百上千个美术博士能抵得上一个 齐白石?齐白石只有小学学历!成百上千个文化博士能抵得上一个沈从文?沈从文连一天中学都没读过。中国文艺界高学历的 有多少?有几个像余青峰一样两年时间写出这么多有影响的剧作?

  “我的职称问题,陈局长比我还焦急。”余青峰说。焦急的结果倒是皆大欢喜。

  去年5月26日,余青峰以孔子为题材的越剧《大道行吟》首演,演出一结束,他就接到陈建一用短信发来的一首词 :“踏月吟风,蓬莱寻遍。茫茫四野星光淡。推仁复礼怅徘徊,世风无奈如霜剑。大道如天,壮心不变。如椽巨笔开宗卷。春 秋残烛白青丝,苍生心系谁人鉴?”

  余青峰将陈建一引为知音。每逢与这位兄长谈古论今,他欣然有如聆珠玉、坐春风。

  从市井到主流的改变

  陈建一说,文艺人才只能发现,难以培养,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文化工作就是要营造适合文艺人才成 长的环境,要善于在市井当中发现他们。

  杭州市群艺馆美术干部、中国美院附中和浙江教育学院兼职教师陆籽叙就是他在市井中发现的一个人才。

  在某些人眼里,陆籽叙是个傻瓜,一个“脑子有问题的神经病”人—他曾连续10多年考大学、考研究生均名落孙山 。

  但在一些专业人士眼里,他却是个“天才”。

  他高中毕业,却因毕业就应征入伍,没去拿毕业文凭,这一疏忽为他日后带来无穷的麻烦,历次调整工资,单位张榜 公布他的学历一栏填的均是“初中”。

  学历上的空白并不意味着学业的空白。没有大学学历,他却在为大学生上课;没有研究生学历,他的研究成果却很丰 硕:出版了10多部专著。他的《名家风景写生探秘》还是美院大学生喜读的专业书,《当代青年篆刻家精选集·陆籽叙》一 书为金石专家称道;他的《金石之悟》和《写意印风》两部专著被列入美术教学“名师讲座系列丛书”;他的书法作品曾获浙 江省书法金奖,还入选全国第三届书法展;他的画作《晌午》、《佛光》、《吴山冬日》等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等全国性赛事 ;他还出版有诗词专集,并曾获全国诗词成就奖。

  中国美院教授孔仲起在陆的《名家风景写生探秘·序》中称:“陆籽叙给我的印象是勤学苦练,注重全面修养,强调 学习传统与对景写生相结合,诗书画印的综合冶炼与其他知识的积累。正因为如此,他经常表现出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思辩与想 象,因而常常引发一些新颖的思考。”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审王翼奇先生在为他的诗集《积梦纪行·序》中称:“籽叙仰止前贤,希踪往哲,修艺励志,沉潜 书画金石,斐然有成,于诗词之写作,未尝以之为余事,诚有足多者……读籽叙之诗词,见其才学,尤见其性情。籽叙之性情 ,一言以蔽之曰痴,痴于艺,痴于情,痴于道,种种痴态,悉于诗中见之。惟其痴,故其思也深,其悟也彻;而身世之坎坷颠 沛,倍增其奇逸苍凉之气。”王翼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陆籽叙是一个有才华,有成就,勤奋率真,不懂世事的人,面对 复杂的社会,他无法扭曲自己去迎合,于是就遇到种种磨难。

  一个在绘画、书法、金石、诗词方面均有成就的专才;一个饱受讽刺讥笑的傻瓜,矛盾就如此难以理解地统一在他身 上。

  陆籽叙20余年间换了三四个单位,都与周围的人搞不好关系。因埋头创作,没顾及单位里的规矩、制度,常碰红线 ,领导为示公平,按制度执行,这使陆籽叙活得很烦恼。甚至连评职称,分房都遇到困难。40多岁还是单身,与母亲住在一 个20平方米的房子里。

  2002年10月的一天,陈建一拨通了陆籽叙的电话。于是,一头短发,一个破包,大冬天还穿双凉鞋的陆籽叙背 了一大包书来到陈建一办公室。

  “这些书都是你写的?”陈建一问。

  他颔首。

  艺术精英啊!陈建一赞叹。

  杭州是文化名城,应涵容这些人才!陈建一开始“厚待”这位专才。

  彼时浙江文化系统正在评职称,他虽已申报,但有信息表明,评上的可能很少。谈及此,陆籽叙一声叹息。

  看着陆籽叙黯然的眼神,看着他的书小山似地耸立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陈建一感到心里堵得慌。

  当天晚上,陈建一辗转翻侧难以入睡,遂披衣而起,给省文化厅的职称评委会写信。他以一个文化局长的名义,为一 个普通艺术家呼吁和请求。他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党的文艺方针,时代需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我们讲学历但不惟学历 ,陆籽叙的职称问题应该解决!

  陆籽叙得知这事之后非常感激,逢人就说:“遇到陈局长,我遇到了菩萨!”

  但他不知道,他的“广告”效应却适得其反:有人以为他们是亲戚,遂给纪委写信:陈建一以权谋私,为亲戚解决职 称问题。

  “对陆籽叙这样无权无势的人,我这个局长当他一回亲戚有何不可!”陈建一对记者说。

  职称解决后,陈建一又给陆籽叙所在的杭州市群艺馆领导打电话,希望给陆解决住房问题。

  群艺馆很快为陆籽叙落实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住房。

  2008年,陆籽叙申报正高,陈建一又施以援手,据理力争;有人对陆籽叙有意见,陈建一说:“对陆籽叙,你们 谁有意见,也拿出他的成绩来!”

  终于,前不久,陆籽叙的正高职称解决了。

  天下英才尽入吾彀

  “我不希望自己是个文化官员,我希望能成为文化人的朋友。”陈建一说。

  电话那头,陈建一哭了。

  杭州越剧院院长侯军是个名满越剧界的拼命三郎,事业心极强。在她眼里,事业比天大。

  可是,全国第七届艺术节前,这个“天”要塌了。

  七艺节公示的50部参赛剧目中,杭州越剧院的《流花溪》落选,侯军非常着急。

  当初排这个戏就遇到种种困难,工作上又有种种矛盾,侯军心灰意懒,渐生去意。

  此时,上海越剧院已三顾茅庐,力邀侯军加盟上海。王文娟、傅全香几位中国越剧界泰斗也都劝侯军到上海发展。

  正此时,陈建一就任杭州市文化局长。

  “侯军不能走!”陈建一坚决地说。

  他看了《流花溪》,马上拍板此剧目入选七艺节参赛剧目。

  侯军因此留下。

  但当《流花溪》排好后却因某些原因未能入围七艺节,侯军不干了,她带着辞职报告,赴北京告状。

  陈建一一路电话追着侯军走,劝她回来,给她做工作。他知道,此剧不能参赛,侯军必走无疑。一根电话线,牵着两 个焦急的人,侯军为剧目无法参赛焦急,陈建一为留不住这位将才焦急。电话那头,侯军倾诉苦衷,力陈己见。电话这头,陈 建一力劝爱将,苦口婆心,说到动情处,竟失声而哭。这一哭却留住了侯军的心:陈局长,真男儿,真性情啊……

  《流花溪》终于参加七艺节参赛。

  侯军终于留了下来。“此生得遇陈局长,这是我的幸运!”她说。

  杭州歌舞剧院副院长崔巍对陈建一也充满这种感激之情。

  当残奥会开幕式落幕,开幕式副总导演崔巍马上收拾行囊离京回杭。

  “崔巍,你太没良心了!”奥运会副总导演张纪刚说。“全国多少导演希望执导庆典!我们把位置留给你,是希望你 能留下。你倒好,演完了就走人……”

  但崔巍对张纪刚的“没良心”,正是对杭州的“有良心”。

  舞蹈演员出身的崔巍,以一部《阿姐鼓》确立其在中国剧坛的导演地位。陈建一就任局长后,对她的事业百般扶持, 鼎立相助,崔巍一直心存感激。崔巍出名后,许多地方来挖她。2006年,崔巍赴美国学习。美国有她许多同学、同行、朋 友,单身的她,在杭州无牵无挂。因此,有人断言:崔巍必走!

  文化人用脚投票,崔巍此去会否杳如黄鹤?陈建一心中没底。

  临行,陈建一请崔巍吃饭。

  “为什么请我吃饭?”崔巍问。

  “因为你不回来了!”

  “陈局长,为你这句话,我肯定回来!我舍不得离开杭州……”崔巍说。

  其实,舍不得的还有这位兄长一样的局长啊!

  美国没能留住崔巍,北京没能留住崔巍,崔巍属于杭州……

  2005年3月23日,张望抱着一大堆获奖证书找到杭州市文广新局人事处,接待他的是处长陶丽。

  张望是一个名满摄影界的摄影家,摄影作品曾获中国摄影金像奖,奥地利国际艺术类摄影专题组金奖,他还是奥地利 国际摄影艺术的评委,担当此任的在中国仅有过4人。

  张望,一个大师级摄影家。

  可是,大师却是个体户,他没有单位,户口也不在杭州。女儿读书没户口不行。如能作为人才引进,户口问题解决, 女儿读书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人事处长陶丽为难了,还没碰到过这样的例子,没有单位,怎么引进?

  杭州在不拘一格引进人才,真能“不拘一格”?张望怀疑。

  “那就算了。”他收起证书。

  “等等。”陶丽说。“这样吧,证书先留下,我们请示一下局长再定,行吗?”

  能行吗?张望怀疑。

  次日,张望的手机响了,是陶丽。

  “你的问题解决了!”电话里是陶丽兴奋的声音。“局长批了!”

  张望有些意外,又有些感动。局长姓甚名谁他不知道,可才一天,没见过面的局长竟然批了!

  就这样,他对这位局长有了好感,对杭州有了好感,对杭州市的引进人才政策有了好感。

  《尚书》云:“野无遗贤,万邦咸宁。”“让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使杭州“野无遗贤”,这正是这位文化局长的 愿望。 -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