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长线投资与短线投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8日14:40  三联生活周刊

  长线投资与短线投机

  对基层养殖情况了然于胸的吴买生感慨:“以前是老百姓把猪喂肥就行,现在是对市场判断、养殖技术和资金实力的要求则越来越高,经验丰富的长线投资者才能胜出。”湘潭县云湖桥镇高湖村的熊炼秋看来就属于“有经验有头脑的养殖户”。6月8日,本刊记者到湘潭市畜牧水产局采访时,正好遇到他来请吴买生去考察他新建的万头猪场。

  高湖村距离湘潭市区30公里,跟湖南大多数村子一样,被郁郁葱葱的丘陵环绕,村民大多散居,房前屋后的水塘,既可用来养鱼,也为养猪提供了方便。熊炼秋家的房子从外面看没什么特点,但一走进去才发现别有洞天。前厅里摆放着高档沙发和家庭影院,墙上挂着各种政府奖励的牌匾,院子中间是一个小鱼池,再往后走就是一排排的猪舍和鹿舍。

  早年靠承包工程的熊炼秋攒下了第一桶金,2006年,在养猪业低谷时期进入,2007年赚足了几十万元的他开始扩建到2000头的规模。2008年上半年猪价最高峰的时候,熊炼秋果断出手,以6000元/头的价格卖掉了绝大部分肥猪,到下半年跌价的时候他的猪圈里只剩下50头。熊炼秋说自己始终秉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跟风”。

  持续的价格回落,并没有打消熊炼秋扩大规模的决心,他已经在上一轮涨价中积累了丰厚的资本。早在2008年4月份,他就认准了国家的扶植政策,开始四处找地,这一次的目标是建万头猪场。把想法跟镇上和县里的领导一说,没想到很快就有邻村建东村的村干部主动找上门来,毛遂自荐一块84亩的土地。几乎没怎么讨价还价,到7月份就签了合同,按照55元/亩/年的租金连租43年,5年一付。“很多万头猪场光买地就要一两百万元,我这总共才20万元。”熊炼秋对投资成本非常满意,“自己有建筑队,资金自给不用贷款,花450万元就能建成”。这个价格只相当于一般万头猪场投资额的一半。

  新猪场位于建东村村外的一片丘陵地中间,今年4月开工,四栋坐北朝南的新猪舍已接近完工,整齐排列在一个平缓的山坡上。“人少,水源好,地势高,通风好,交通便利,有利于排污防疫。”吴买生称赞熊炼秋的眼光。

  而在湘潭小有名气的“胖姐”王镱霖则是与之相反的短线投机者。“胖姐”的弟弟“胖哥”创建了当地名气最大的槟榔品牌,她新建的养猪场位于中路铺镇茅塘村,从107国道上一个隐秘的岔路口拐下去,有一条两米多宽的小水泥路,只容得下一辆小货车单行。同去的畜牧局工作人员连连摇头,告诉我们“胖姐”所建的猪舍一看就是外行,“地势不平,光整地就多花好多钱,旁边的水塘是死水,几乎没用,交通也不方便”。

  2008年,看到养猪“暴利”的“胖姐”开始投资建猪场,靠着从网上获得的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胖姐很快以3000元/亩的价格租下了茅塘村70亩土地,租期30年。为了抓住高涨的市场,“胖姐”甚至在去年6月份尚未动工时,又花4万元租下了村民们的猪舍,以2180~3680元/头不等的高价买进了60头后备母猪。

  去年12月,投资130多万元新建的猪舍完工,第一批小猪降生,但生猪价格却已不可同日而语。赶在春节前,“胖姐”以6.6元/斤和5.7元/斤的价格出售一批,本想着“国家政策那么好,再等等看看”,却不曾料到猪肉价格并未有上扬的迹象,反而一路下滑。本来按照3000头规模设计的猪舍,现在只有100多头猪,“每天光饲料就要几百元”。“胖姐”说,由于经验不足,当初投资时并没有预留后备资金,到信用社去贷款又贷不到,现在家里的饲料最多能撑一个星期。她已经开始四处打听准备把猪全部处理掉,“如果没人要,就只能杀母猪”。资金紧张已经成为大多小户和急匆匆进入这个行业的“外行人”所面临的普遍困难。

  不光是投资行为,就连喂养过程,“胖姐”也因为经验不足闹过好多笑话。有一次,测到一头小猪的体温为40摄氏度,让她吓坏了,以为是高烧,却不知这个体温只相当于人类的38摄氏度,属于略微发烧。她急急忙忙买来三九胃泰,提起小猪灌了下去,没想到小猪趴到地上几秒钟就死了。这让她懊悔地哭了好几天,后来才知道“生猪是倒肺,不能灌食,容易呛死”。

  “胖姐”虽说自己很想把猪养好,但实际上她的投资属于典型的短线行为。就连她自己也承认当初之所以选择把猪舍建高,就是为将来留条后路:“要是养猪不行了还可以改成厂房,继续做槟榔。”这也让畜牧局的工作人员觉得很可笑:“想短期从养猪上捞一把,几乎不可能,大浪淘沙剩下的都是实力雄厚的大猪场。”

  未来:如果不养猪

  吴买生介绍,在湘潭,返乡农民工养猪的并不多,即便有也是个别在外赚了钱的老板回来投资规模猪场。“养猪的门槛没有提高,谁想养都行,但养猪业的门槛已经提高了很多,对技术、资本的要求,普通农户已经很难承受。”卢国良说,“养猪致富已经很难成为农民工回乡之后的退路了。”

  卢国良的感慨并非没有道理,剧烈的产业变局抬高行业竞争门槛之后,为普通农民工返乡致富关上了一道门,如何打开一扇窗已成为传统养猪村所面临的新命题。

  两年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莫石奇还是青竹村的科技副村长,现在他成了村长。跟很多养猪户不一样,莫石奇只把养猪作为自己的副业,种西瓜、养鱼才是他的主业。“上半年种瓜,下半年养猪,一年四季养鱼。”这样的搭配让他躲过了一轮轮价格涨跌带来的风险。十几亩西瓜地,每亩产出6000斤,即便在行情不好的时候每斤四五毛钱,也能有3000元的收入,行情好的时候则有五六千元。而种西瓜每亩的投入只有500元,加上人工费用也不足千元,风险较低,旱涝保收。

  青竹村共有5000多亩土地,其中耕地2000多亩。前几年村里搞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了玉米、西瓜、蔬菜等种植和水产养殖业。现在,看到养猪业越来越向着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由于村里没有大型水库和排水沟,无法建万头的大型养猪场,只能在食品深加工上做文章,计划建一个红菜苔加工厂。卢国良告诉本刊记者,2008年村民年均收入达到8480元,在湘潭的农业村中名列前茅,但这其中就有养猪业60%~70%的贡献。而今行情下跌,预计今年人均收入下降5000元,只能靠增加劳务收入来弥补。

  去年春节前,卢国良作为唯一一名村支书代表,去中南海参加了温总理主持的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会上,卢国良谈的依然是新农村建设与生猪养殖,总理有关“惠农政策只会加强不会减弱”的承诺让他吃了一颗定心丸。

  不过,眼下看,不久的将来,青竹村可能要离养猪业越来越远了。青竹村虽然距离湘潭市只有十几公里,但因地处丘陵山间,两年前本刊记者来访时,仍未看到有任何城市化的迹象。而如今,内地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以来,3公里之外的九华工业园正在迅速壮大,城市化的脚步已经步步逼近,湘潭市提出来的口号是“再造一个新湘潭”。今年计划征地1万亩,“相当于两个青竹村”。青竹村两个村民小组已经纳入了明年的征地规划,每人10万~15万元的安置费,用来购买一套每平方米450元的住房还有剩余。

  看到未来的城市化趋势后,青竹村很多靠养猪赚了钱的人,这两年最大的投入都在房子上,以求将来一旦征地能够获得更高的补偿。村民李森林在自家屋后平整了一块空地,正准备建一栋新猪舍,却迟迟未能开工,为了节省征地费用,工业园禁止村民新建住房,博弈正在进行中。不过,住楼房、去工厂打工,这样的生活相信离青竹村已经不远了。

  距离湘潭40多公里的谭家山镇新泉村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纳入城市发展规划对于这里来说还是很遥远的事情。村长唐令告诉本刊记者,以前家家户户养猪,在经历了这一轮暴涨暴跌之后也急剧减少,存栏量从2007年的7000多头下降到了现在的2000头,“但镇上新建了三四家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大猪场,随便一家都超过整个村子”。

  新泉村外出打工的人并不多,土地,成了唯一的资本和出路。唐令介绍说,靠着去年土地流转政策的放宽,村里2000多亩水田,现在已经有一半参与了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四五十亩水稻,全机械化种植,小户打零工。”按照唐令算的账,只有规模化种植才有利可图,水稻300多元/亩的利润能挣2万元,机械租用费能挣2万元,冬季种油菜又能得1万元,“每年五六万元的收入,让一部分种田的人也能先富起来”。■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养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