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猪肉价格为什么会大起大落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8日14:40  三联生活周刊

  猪肉价格为什么会大起大落

  ——专访中国畜牧业协会副会长乔玉峰

  三联生活周刊:这几年,生猪生产的周期性波动加剧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有什么社会背景?

  乔玉峰:首先,从农业规律来讲,养猪跟粮食生产密切相关,市场表现则滞后一年。粮食丰收,下一年的粮价低,养殖增多,价格就会下降;反之亦然。我国畜牧业供给短缺时代已经结束,现在已处于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求的阶段,受进出口贸易影响较大,受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影响也会比较明显,石油、钢铁、玉米等原材料价格都会影响到猪肉价格。

  其次,畜牧业养殖模式近年来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规模化养殖提了很多年,但从2007年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后才开始有了实质性进展。经过上一轮疫情和猪肉涨价,国家看到了散户养殖的脆弱性,加大了规模养殖扶植力度,希望通过他们对市场起到支撑和稳定作用。

  此外,疫病风险对市场影响越来越大。现在跨国疫情越来越多,加之我国的养猪场基本都是品种混杂养殖,一旦发病很容易蔓延。生猪市场管理体制仍然不顺,预警机制不健全导致市场信息缺乏。原来养猪有9个国家部门来管理,现在减少了6个,农业、商务、质检、发改委、防疫等部门各管一头,信息流通不畅,很容易造成“齐抓不管”的现象。

  三联生活周刊:具体到这一轮从2007年到2009年的市场涨跌,除了市场基本规律之外,政策的刺激作用有多大?

  乔玉峰:在这一轮市场涨跌中,国家政策的刺激性作用最大。母猪补贴、规模猪场补贴、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母猪保险等全方位的国家财政补贴,总共近200亿元,其力度之大、涉及面之全是前所未有的。

  猪肉消费在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中占到65%,是居民生活质量的主要组成部分。2007年面临不断高涨的猪肉价格,国家压力很大,出台这样的政策来稳定市场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想到社会性投资的热情如此之高,到2008年10月份,全国母猪存栏量已经占到总存栏量的11%,高于9%的正常水平。

  三联生活周刊:大户兴起,小户退出,这种产业调整的必要性与意义在哪里?

  乔玉峰:从全国范围看,2007到2008两年间,规模化养猪户增加了10%~15%,总量已经超过散户,未来还会进一步提高。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人畜分离,有利于开展防疫工作,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其次,这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然,通过规模养殖场培养专业化的养殖队伍,产业才能升级,才能解放出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另外,现在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年轻人,就业观念也有了很大变化,大多不愿意留在偏远农村养猪。

  三联生活周刊:考虑到有限的市场容量,行业外资本,甚至是国外资本大量进入我国养猪业,会不会对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从长远看,国家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保障生猪生产的平稳发展?

  乔玉峰:在政策刺激下,国外资金进入养猪市场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大可不必惊慌。据我们调查,高盛、德意志银行等国外投行进入我国养猪业,背后都有国内大企业的合作支撑。我国养猪产业年产值6400亿元左右,占畜牧业产值近50%,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产业集中度较差的局面难以改变。同时生猪是无法保存的鲜活产品,基本无法通过控制价格形成市场垄断,也很难形成产业链垄断。畜牧业是长线行业,很难短期套利。更何况,这几年国内的养殖、饲料、食品加工企业也已经壮大起来,民族工业不会在国外资本面前不堪一击。相反,我们有20多万亿的居民储蓄,民间资本非常活跃,少量外资进来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

  考虑到我国的土地、水、粮食资源紧张以及人口过多,未来发展适度规模的标准化养殖是比较现实的。国家的扶植更应该在提高产业质量上下工夫,支持原种猪生产,提高规模养殖户的技术含量,在母猪保险、生猪期货、行业预警等方面加快发展。争取拉大市场波动的周期,从现在的两三年到四五年,同时降低市场波动幅度,从现在的10%~20%降到3%~5%,这样我国的生猪生产才能健康平稳发展。■

  (感谢实习记者陆晴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养猪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