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过简单生活,反而更专注,对生活的敏感度更高。
保持距离,是为看清这个世界,并与之对话
-本刊记者/罗屿
你让很多“荒人”迷盼了7年,可最终的《巫言》却和充满张力的《荒人手记》不同,它强调静观,几近禅味。你好 像说过,每一部长篇,都是对前一部的反逆,是刻意为之。还是水到渠成,自然转变?
1992年10月,我开始写为同性恋族群卸枷的《荒人手记》。那时,我还不到40岁,和世界的关系非常紧张, 张力也大。前些年,台湾出选集的时候我又重新读了《荒人》,发觉那时的自己好张狂。上天下地,连冥界都要走一遭,去质 问生老病死,整个姿态都和世界搏斗。
到了《巫言》,就不同了。它缓和下来,紧绷的热情卸甲归田。对于生死,我也不再问。把这些地方都留白,就像中 国画。这留白变成了作品的底色,是一种惆怅,一种绵绵不绝的咏叹,一种悲哀,你就在这底色上不断留连。这大概是风格转 变中,由时间打磨,自然形成的一部分。
另外,《荒人手记》采用的是四字箴言的节奏,很像偈语。《荒人》获奖后,台湾很多人开始模仿这种语言形式,多 到我自己生理上都有了反应,很反感。写《巫言》,我就要把这个“荒人腔”打散,这也就是所谓的自我反逆。《巫言》之后 ,我会写一部短篇《时差的故事》,或许又将是对《巫言》的一次反逆。而对我本身而言,《巫言》也做到“离题”这种写法 的极致。
贪看这个世界
《巫言》中,人们念及最多的就是开头一句:“你知道菩萨为什么低眉?”书中25页给出了答案:“怕与众生的目 光对上,菩萨于是低眉。”看,是人的天性。但有些时候,人却只能适度自外,回归本分。你好像很有感触,才会写出书中前 后呼应的这两句。
我的确很贪看这个世界。我的记忆是图像式的,天心说,我可以去做情报员,以前情报员没有现在的微型照相机,他 们拉开档案,一页一页看过去,咔嚓咔嚓用眼睛照,回去之后,凭着记忆把档案写下来。虽有夸张,但这确实是我的记忆方式 。每到一处,我就会咔嚓一下,把所有细节“看”进大脑。回忆时,它们又都会浮现出来。
但是,在看时,我很怕与别人的眼睛对上,对上,就要负责了。就像你在路上看到流浪猫狗,你不能统统带回家,没 办法,很无奈的感觉。情到浓时情转薄,多情和无情往往是一体两面。从前办《三三集刊》,我会大方地把家里地址、电话都 告诉读者,也招待他们到家里坐,但长期下去负荷不了,难以全部照顾,有点儿始乱终弃。人的情感是有限的,唯有慎始,才 能负责到底。
《巫言》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如牛仔裤设计史、一级方程式赛车、电子舞曲、手工技艺、E时代高科技产品 ,这大概都是借由你贪看的本性获得的?
我的一个作家朋友舞鹤,把这种贪看,称做“物的情迷”。也可叫做“博物志”书写。近代西方学者针对单一名物, 如甘蔗、咖啡、玫瑰、盐、赤杉、咖哩、蕃茄写出过一本本重要的文化著作,可见名物之学的重要。
这些东西对我而言,就是我的休闲娱乐,最好玩的玩具。我刚刚买了一本《看云趣》,我们听过赏鸟协会、赏树情报 ,但赏云协会呢?全世界第一个赏云协会是英国人办的,记录下来的云图鉴和云知识,就是这本书。但有时我想,物之情迷, 是不是会内化为内在的、神秘的、不可言说的深渊呢?逐物迷己,我好像活在一个泛灵的世界里,连塑料都有灵,这种人是不 是畸人,几近乎精神病?
写小说的愉悦,无可代替
在我们印象中,你一直过着非常简单的生活,和外界接触很少。可你 “看”到的生活细节,触角之广大,仿佛经历 了百种人生。
以前台湾乡土文学论战时期,就有人质疑说,我和天心每天躲在书斋里,能不能写出好的作品。但就像我的妹婿唐诺 所说,很多人的生活阅历是眼高手低,你要真正做一个生活的鉴赏者,并不是说三教九流的地方去过就可以了。而是说,你对 人有没有好奇,有没有同情,看人看事,你要有独特的视野和角度,这样才会看出他的不同和特殊性。当你心中无疑惑,走在 热闹街头和走在荒漠是一模一样的。
有时,过简单生活,反而更专注,对生活的敏感度更高。别人见怪不怪的事,我却“见怪很怪”,一一记录下来。保 持距离,是为看清这个世界,并与之对话。我永远迷恋现世,临水照花。
另外,保持广泛的阅读,也会拓宽写作的视野。写小说的同辈,或者你认定喜欢的作家,只要一出东西,就会追他, 不管这东西是失败,还是实验性的。你的元素越多,可操纵的东西越多,你就走得越长。就像刚刚完成《荒人》时,我跟好友 们说,可以快乐地当几年白痴了。我那时,两到三年写个剧本,维持生计。剩下的时间,几乎都用在旅游、阅读上。但十年没 有小说,我也并不心慌。我在等,等我吸收的东西自然成熟。它们有天会呼喊着跑出来。写小说会成为我所有吸纳的唯一出口 。
其实,《巫言》最初的名字《谋杀与创造之时》,就是借由阅读而来,那是我一直追看的劳伦斯·布洛克的一本侦探 小说的名字。布洛克小说里有很多细节,这些细节不是福尔摩斯式的推理细节,它或许是散乱无用的,但就像一堆拼图,到了 正确的时候轻轻摇一下,就会拼出来。这其实很像写小说前,不停吸纳的过程。
你一直在追的小说家,好像还有米兰·昆德拉。你说他一生写了那么多作品,其实一直在写一个东西,只是从不同方 式进攻。其实也有很多人说,你的《荒人手记》、《世纪末的华丽》、《巫言》,也都是一个主题贯通其中——完成对胡兰成 《女人论》的续写。
你早年受恩于什么吧,你很希望把所受的还掉。我们曾经当面受教于他,仅一年,你会觉得他开了你的眼界,看世界 完全不同。他晚年去日本后,来信在纸上写得密密麻麻,很薄,为省邮费,减轻航空重量,写来我们誊清,一本一本出版。
1980年,我和天心第二次去日本游学后回台湾,胡兰成送我们到成田机场。离别前,他还叮嘱我们回去好好写东 西。第二年7月的一个大热天中午,他出去寄信,幸好不是寄给我们,回去冲冷水澡,一下就出事了,心脏麻痹,很快就去世 了。留下了未竟之作《女人论》。
我在这边亲手校《女人论》的时候,就觉得他的最后一本书没有写完,他最后的思想也都没有完,就这样去世不为人 所知,你会替他不平。我当时许下诺言:哪天我一定要把《女人论》写完。《世纪末的华丽》只是起了一个头,小说中最后一 句,“有一天男人用理论与制度建立起的世界会倒塌,她(米娅)将以嗅觉和颜色的记忆存活,从这里并予以重建”,这是我 在《女人论》中看到的。
之后的《荒人手记》,或许很多人都会记得,我写完后的那句感慨:“和张爱玲平了。”因为张爱玲在台湾文学上影 响非常大,大到有一度我们觉得她简直就是个阴影,一个乌云。我当时就想逃离,把“张派”标签拿掉。写到《荒人手记》, 终于有不一样的感觉了。
其实除了对张爱玲,写完《荒人》,我还跟天心说过,“对胡爷的悲愿已了”。谁知,又写了一本《巫言》。三次攻 坚,这才彻底了吗?胡老师曾写过一幅字,“到得归来”——到底了,返回。这个也许可以拿来描述我写完《巫言》后,目前 的状态。之后的作品,会不会仍旧被《女人论》影响,要等写出才知道。但有时,时光真的就凝结在那一刻,未曾须臾远离。
你自称“小说的书写者”,对小说的“技艺”非常在意。可当初,你的理想好像并非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
1976年,我们开始编辑《三三集刊》,有一种很强的使命感,觉得不仅要做作家,而且要成为“士”。我们编辑 杂志,还在台湾四处奔走,做演讲,以期能影响年轻人,成为社会建设的工具。可现在想以前,会脸红,怎么话讲成这么大、 这样恐怖。无知嘛!无知气盛,你知道越多,胆子越小,世界很多种,不是你那个道理就可以贯通。
人生过半,才体会,一生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既然在写作上,我有些天赋,那就把它充分发挥。一艺之专做到彻 底,人生责任也就了了。一个“艺”有它本身的重量和威严,以及严厉的法则。写小说,不是说个故事这么简单。它是语言技 巧、内容形式,诸多方面的结合。
你看《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区别,前一个似乎没什么故事,讲的都是琐碎的生活。而后四十回呢?黛玉焚 稿,宝玉哭灵,到查抄贾府,一个个故事历历在目。但人们仍觉,太实,很难与前八十回比。
你曾说,写小说是以一己的血肉之躯抵抗四周铺天盖地充斥着的综艺化、虚拟化、赝品化。但是,在一个文学式微的 年代,很多人很难再保持一种兴致勃勃的写作状态了。对你而言呢?
写小说,不仅是我安生立命的所在,它赋予我的快乐,也是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所不能及的。不管是被逼写些文论杂文 ,或写电影剧本,我觉得不过只动员到整个人的表皮部分。只有写小说,恐怕才有机会,写我以为我自己都不可能会知道的。
在写作当下,你会感觉有一个声音在呼喊你,你写作就是回应那个呼喊,把它叫出来,赋予它一个名字。写小说时, 我从不预设读者的,就是往前写,自我回答。开始写时,并不知道它们有什么具体含义。所有意义,都是回头去鉴赏时,把它 挖掘出来的。有时返回头阅读,你都会忍不住说:“哎呀,这块我怎么知道,会把它开发出来?”真的,就像米兰·昆德拉讲 的:“小说都要比小说家聪明一点点。”
把自己都不知道的部分挖掘出来,给它一个形状,给它一个造型——这是个权柄,命名的权柄。我很庆幸,自己有写 小说的能力,以此获得了命名的权柄,以及随时而来的喜悦感。我的小说很多写到生死,就像《巫言》。人生终究是有大限的 ,幸运的是,我有写小说的能力。就像我父亲,人去世了,作品还会流传下去。某种程度,也算是和死亡打了个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