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新加坡世博馆:城市交响曲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25日09:31  新民周刊

  花园,水流,奏出一曲城市交响,这是新加坡将为世博带来的都市仲夏夜之梦。

  撰稿·钱亦蕉(记者)

  花园,水流,奏出一曲城市交响,这是新加坡将为世博带来的都市仲夏夜之梦。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而新加坡正是一个城市国家,而且整洁、漂亮 、朝气蓬勃,是城市美好生活的典范。这一次他们的展馆就是国家的缩影,正如李显龙总理所说,要“展示一个充满激情、绿 色环保的城市”。或许,这也能给正在发展中的城市——上海一个很好的借鉴吧。

  花园和水

  刚动工不久的新加坡世博馆,外形酷似一个银色的音乐盒,外墙有一个个小小的不规则开口,据说与环保节能有关, 内部采用悬挂式的缓坡和楼梯连接各层展厅。

  这个建筑名为“城市交响曲”。2008年8月,新加坡政府正式决定参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同年9月,他们 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征集设计提案,由国际知名的新加坡本土建筑师陈家毅和他的团队设计的“城市交响曲”方案最终胜 出。

  除了水与花园之外,还能有其他什么事物更能体现新加坡与自然的亲近感呢?因此陈家毅的团队选择了这两个元素作 为设计基础。园外广场上的喷泉,将是“城市交响曲”的序曲。在葱郁的草木掩映之下,水柱的聚散起落将为夏日的世博会带 来清凉而悦耳的韵律。而闻名遐迩的新加坡花园景观将在展馆顶部绽放,即使站在卢浦大桥上,这座“空中花园”依然清晰可 见,它将提醒人们居住在花园城市中的美好。

  评审团主席(世博会新加坡馆筹委会咨询主席)林少芬介绍说:“水和花园正体现了新加坡在创造城市发展与自然之 间的平衡的经验和成就。新加坡素有‘花园城市’的美称,一直十分注重在城市中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虽然国土面积有限, 但是绿化占有率很高,国内还有很多自然保护区,其中武吉知马保护区里树木的种类比整个北美大陆加起来还多。正因为此, 我们选择了‘花园’作为世博会新加坡馆的基本元素之一。另外,由于新加坡几乎没有淡水来源,它在水资源运用方面的经验 ,比如新生水计划,也颇受世界关注。所以,世博会新加坡馆中的‘水’将成为一大亮点,同时‘水’设计还体现了新加坡素 来对环保节能的重视。”

  根据规划,新加坡世博馆的一楼将展示投影图像和现场表演以及互动活动,一些新加坡展品将沿着缓坡陈列,直到二 楼。二楼是近600平方米的展厅,没有一根柱子,这里有一个圆形剧场,林少芬说,“它是一个充满惊喜的体验中心,充满 创意的展示方式将让人们体会到新加坡的创造力、文化多元性和勃勃生机”。顶层是空中花园,底层则有一个咖啡馆,可供参 观者游览休憩。

  关于新加坡馆的具体展品,现在还在最后确认中,不过,新加坡国家公园局专门为这次上海世博会而培育的新兰花品 种“新沪交响曲”将肯定会展出。兰花是新加坡的国花,品种繁多,色泽艳丽,“新沪交响曲”象征着新加坡和上海两座城市 的都市之美。

  将能耗降到最低

  在实现经济飞跃之后,环境能源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上海正面临着新加坡曾经面对的难题,因而这次的 世博会主题强调环保和城市发展。节能成为世博会各参展国展馆的设计要素,而新加坡展馆的各个细节,更从侧面体现出这个 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对每一份天赐的珍惜。

  由于世博馆大多最终需拆除,也为了环境保护,新加坡馆大量使用的都是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材料,比如外墙用的铝板 和主结构用的钢材等。以管桩为地基的建筑,仅有一楼的柱子以混凝土为材料。另外,内部开放式结构、外墙的开口设计和围 绕一楼中央区域的冷水池,为展馆提供了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将通过空气的自然流动有效降低馆内温度,从而避免采用空调 引起的大量消耗。

  事实上,新加坡这个面积狭小的岛国,在节能方面一直走在亚洲国家前列。例如,著名的新加坡标志性建筑“滨海艺 术中心”,楼体采用外墙保温技术,戏称为“榴莲头”的窗户,会随着光线的角度改变方向,以便室内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 然光线。

  另一方面,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和有机融合也是新加坡提供给世界游客的一个展示。新加坡展馆设计的一大亮点是四 根形状各异的立柱,它们沿着平滑的曲线从楼顶悬吊下来,贯穿上下,相互映衬,张力之间形成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平衡。而 这四根立柱,正象征着新加坡的多元种族。新加坡400万人口中,77%是华人、14%是马来人、8%是印度人,还有1 %的欧亚族和其他种族的后裔。官方语言多达4种:英语、马来语、华语和淡米尔语,主要宗教也有8种。如此多元的民族文 化,在新加坡却能达到和谐交融的状态,正如这些立柱一般,支撑一个国家的发展与前进。

  林少芬介绍说,上一届日本爱知世博会时,新加坡馆的主题为“没有围墙的世界”,就是蕴含着超越民族和宗教的祈 愿。而本届上海世博会将是探讨人类美好城市生活的盛会,是世界各国共同探讨如何克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迎接 更好的城市居住环境的平台。在这方面,新加坡显然带来了很多分享的经验。世博会新加坡馆是传统文化、高新技术、现代艺 术的有机融合,它的“城市交响曲”主题,正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相互贴合。并且,新加坡在本届世博会 的投入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陈家毅:智慧的建筑之花

  撰稿·钱亦蕉(记者)

  新加坡世博馆的总设计师陈家毅是世界知名的建筑师,中国人也并不陌生。他是“长城脚下的公社”北京住宅设计项 目的十二位建筑师之一,在2002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银狮奖。去年,陈家毅出版了图书《城市磁场》,获选为《亚洲周刊 》“2008年中文十大好书”(非小说)。

  陈家毅在伦敦、新加坡、伊斯坦布尔三地都有建筑事务所,他的设计理念是城市与自然的融合。这个理念,应该在这 次“城市交响曲”的设计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新民周刊》:你对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怎么理解?

  陈家毅: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21世纪资源缺乏的今日,肯定既不是有关物质的享受,也不是科技发达的赞 赏。全球人类更需面对的,是如何以人的智慧去与生活、环境配合,让城市,让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实际上,新加坡参展本次世博会,正希望通过这一盛会,与各国共同探讨和分享新加坡的城市发展经验。新加坡馆的 设计创意“城市交响曲”正源于新加坡独特的生活节奏,它体现了新加坡在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城市化与环境绿化、传统与 现代、以及多元民族交融等方面的和谐与平衡,而这几方面正是美好城市生活的基础。

  《新民周刊》:你对中国城市建筑的看法?

  陈家毅:上两周我刚出席了在重庆举办的“中国建筑师论坛”,来自中国各省份的建筑师都出席了,许多有创意的作 品像雨后春笋,在中国各处冒出头角!这的确是个令人雀跃的现象。另一方面,在中国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偶尔也会看到 个别商业大楼的设计,思考有些不足,与周围的环境不那么和谐,这让人略感遗憾。

  《新民周刊》:像上海这样一座快节奏的城市,如何让建筑更显人本特质?

  陈家毅:近日因为工作常到上海,我越来越喜欢这个地方了。上海和我熟悉的伊斯坦布尔出奇地相似,人也是。虽不 是首都,但这两个海港城市地理位置优异,节奏快,人也特别醒目。而且城市中无所不有,新的旧的相互交融非常有趣。我在 上海既喜欢老房子区,像田子坊和黄浦区一带,每次经过都有很多新发现;而另一方面,新大楼也有它们的魅力,显出上海这 城市的身份与地位——这都是需要的,它们正体现出上海和在这里居住的人们的特质。

  《新民周刊》:怎样理解你这次设计的新加坡世博馆?比如为什么以音乐盒外形出现?它有多少新加坡元素?

  陈家毅:或许,不是所有人都那么了解新加坡,其实它不单只是个商业城市,它近年出现了许多艺术家、音乐家,是 个蛮有创意朝气的地方。新加坡向来有“花园城市”的美称,那是因为这么多年来城市和大自然交融无间,就像音乐中旋律、 节拍之间的和谐一般,所以我们将世博会新加坡馆的主题定义为“城市交响曲”。

  “音乐盒”的外形创意与主题“城市交响曲”相互呼应。同时,它也暗示了深藏不露,等待你发掘的一个过程。我们 邀请参观者来互动,然后出现惊喜。“音乐盒”希望展示新加坡人比较温柔,富有创意,好玩的一面。新加坡世博馆设计可以 说是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的浓缩。

  《新民周刊》:外墙为什么要开口?是否会影响建筑的美观?

  陈家毅:这一设计正是新加坡馆的一大亮点。这些开口由立面可回收的铝板包围式排列而成,人们细看才会发觉它们 正是新加坡馆这首“城市交响曲”的“五线谱”。另外,在设计这一细节之前,我们研究了太阳照射的方向和风向。朝南开的 ‘大口’便是为吸风和迎客而设的,有效促进了馆内通风和温度调节,减少了大量能耗。这铝板立墙悬空吊挂的结构非常特别 ,这样室内空间更加辽阔,光线也更变化多端。

  《新民周刊》:现代建筑如何融合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文化?

  陈家毅:这真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建筑也如人一般,必须经过时间沉淀,有了一定的修养才能开出有自己的个 性、亮丽、又充满智慧的花。“现代建筑”也不过是一个媒体渠道,文化才是真正主导的因素。

  《新民周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留地方建筑的个性特色?

  陈家毅:因为全球化无可避免,地方建筑更应该被重视。否则每个城市同一个调调,太吓人了!但商业的操作总在抹 煞地方历史,我想地方政府得参与保留地方建筑的工作,好让精华建筑得以传承下去,那地方才会酝酿出一种别人模仿不来, 自己特殊的味道。-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