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俞正声:世博会对克服经济危机有推动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16:45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俞正声:世博会对克服经济危机有推动作用

  解说:在世界博览会历史上,迄今人们对于1933年举办的芝加哥世博会依然是津津乐道。这不仅仅因为它开创了世博会的许多新领域、新规则,比如说它第一次为世博会建立了主题,叫“一个世纪的进步”;第一次向工商业巨头敞开大门,开设了企业馆,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芝加哥世博会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几乎所有参展国都成为了受益者,被称为是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

  1933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漩涡中,几乎到处都上演着因为失业而导致的惨剧。在匹兹堡,钢铁工人不得不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里头乞讨过期的面包,在纽约,十几岁的女孩子甚至甘愿每天只挣20美分以保住工作……在“大萧条”的阴影笼罩之下,芝加哥世博会依然吸引了近2300万人次参与,直接和间接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极大地鼓舞了民众战胜危机的勇气与信心。有人说上海世博会像芝加哥世博会,原因就在于前者在筹备关键时刻也遇到了类似1929年的金融危机。正因为此,人们也对于这一届的世博会充满期待。

  吴小莉:也有人屡次地把上海世博会跟芝加哥的世博会相比,因为刚好都是经济的环境变化的一个情况之下。

  俞正声:世博会嘛,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了,那么当前,全球的经济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摆脱这个经济的出路呢,各有各的药方,但是很多国家不约而同地想到,要用新的能源的产品,既解决我们全球气侯的变暖问题,又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大家接受这种理念,我们新能源的节能型经济的发展就会上一个新台阶,这个对于我们经济的一段时间的一个长期的拉动,不可估量的。

  俞正声:当然世博有它的直接经济拉动,比如说对上海来说,很多的人到这参观了,我们的旅游业啊等等都会兴旺,这个涉及旅游板块的一些公司的股票嘛,市值可能会上升,比如说我们大规模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我们到明年世博会前我们可以到420公里,这个去年年底呢才230公里,这个对我们经济是个很大的促进了,这些是直接的经济拉动,更重要的是对克服经济危机的结构调整的方向,我相信本届世博会会起到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世博会无中央财政投入目标是不赔不赚

  解说:上海世博会被称作自世博开办以来规模最大、投入也最大的一次世博会。《纽约时报》曾经报道说,中国这次准备投入450亿美元,重金打造上海世博,投资规模超越北京奥运会。而举办世博会并非一本万利的买卖,历史上盈利、持平和亏损的情况不相上下,但近几届多是亏损。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更是亏损了10多亿美元。

  吴小莉:前不久您在接待香港的媒体团的时候,曾经提到世博会现在的投资金额大概有300亿人民币左右,那也有境外的媒体,尤其是国外媒体他们也提到,如果加上间接投资,包括城市的翻新,包括基础的建设,轨道交通的话,其实大概有450亿美元这样的一个概念,其实是比北京奥运会还要多的一个投入,您怎么看它们这样一个说法和预算?

  俞正声:那这个账看怎么算了,其中投入最大的,是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呢,明年4月份,我们通车320公里,一公里嘛如果算六个亿的话,就是将近三千亿了,它愿意这么算我也不反对,但是它实际上是利用世博会的机会,解决上海居民出行难问题迈了一大步,上海现在交通很挤,轨道交通也很挤,经常把这个门挤坏,就是挤到那种程度,所以这个钱呢花的是值得的,当然世博会后这个地方还要开发了,开发之后,我估计这个钱是能收回的,所以世博会,你刚才问中央财政拿多少钱,我现在还没有,我们现在的安排里没有中央财政的投入。

  吴小莉:包括一亿美元的资金。

  俞正声:都是我们,都是上海出,上海也不是财政。

  吴小莉:发债。

  俞正声:上海就是利用债变成土地储备,然后将来开发中间偿还,我们的目标是持平,不赔不赚。

  吴小莉:这个是蛮高难度,因为在世博会的历史上,有三分之一赚。

  俞正声:你别忘了,这个是上海市中心的位置,它将来的开发的价值是很高的,我说不赔不赚呢,就是说,那么如果挣得多,赔的可能性很少,如果挣的多,就要搞一点呢这个土地收入低的房子,供给我们的一般的低收入居民,如果赔了那就困难了,所以最后再算帐。

  主持人:如果实事求是来说,您看到上海这几年的这种高速发展,尤其世博会的这种高速的发展,有人说这是在华丽转身之前的蜕变过程,您曾经提到过说,现在中国内地很多城市的发展它有很多的成绩,但是有一些缺憾,看到上海这样高速的发展过程当中,您觉得它的成绩在哪里,又有什么地方您是觉得有一些缺憾的。

  俞正声:上海嘛,成绩是一目了然了,你看,浦东,新的金融区,上海人的居住条件有了非常大的改善,那么缺憾嘛总是有的,这个徐匡迪同志就跟我讲,他说当时,某一个建设,如果下决心搞大一点,现在就主动了。这个我在上海工作几年,城市建设还会留下不足。我只讲讲我在青岛时候的城市建设的不足。我在青岛工作了八年,青岛嘛,原来是个老城区了,德国人在的时候搞的老城区了,后来向东扩展建立新城区。

  主持人:我去看了。

  俞正声:新城区呢,沿着海边一线,本来应该建的更宽的绿地,结果盖了过多的房子,这个我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都批出去了,这是一个很难弥补的一种缺憾。所以城市的缺憾,第一个就是城市规划的缺憾,这里头要避免的呢就是急功近利,第二个就是我们有一些经验不足导致的缺憾,我们上海有一些地铁噪声大,埋深浅了,影响有一些群众的生活,这是当时的防噪声的经验不足,那么现在怎么办,现在要弥补。

  俞正声:迎接上海世博会“软件”仍有不足

  解说:世博会的举办不但短期内会给举办地及周边地区起到聚集人气、推进发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从长期来看,对提升举办地的人文环境,城市品牌和世界影响都具有非常巨大的积极作用。比如埃菲尔铁塔,就是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给巴黎的“摇钱树”,至今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并且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主持人:中国馆的这个建设其实是公开招标的,公开征选的,而且那时候征选的时候是使用中文,而且希望是中国人华人来提出这样的一个设计。

  俞正声:这个馆的设计呢是招标,中标呢好像是何敬堂同志,国内很有名的一个建筑设计大师,这个评审委员会的主任是宋晨华,我在建设部当部长的时候他是副部长。我到上海之后呢,就看到了中国馆,在网站上看到了中国馆的照片,我第一印象很难看嘛,第一印象。我后来见到宋晨华同志,他说老俞啊,他说当时国家大剧院出来的时候,他说你是赞成的我是反对的,他说现在我也赞成了,越看越爱看,他说你呢,也会的越看越爱看,我确实现在也是越看越爱看,越看越觉得好看,它有我们民族的特色。

  主持人:对于中国馆。

  俞正声:中国馆。

  解说:俞正声说,迎接世博会,建设世界级城市,对于上海而言,更多的挑战来自于软件方面。

  主持人:那您自己看,就是为了筹办上海世博会,上海这七年来又有多大的变化,世博会又可以为上海留下些什么。

  俞正声:为了迎接世博会呢,我们的不足,或者更多的不足是软件。我们的城市文明的习惯,我们的,我们叫做服务单位的素质,这个有很多的不足,这些事情呢,我们做很多的努力,但是有些东西改起来,也非一日之功。

  主持人:比如说?

  俞正声:比如说随地吐痰,比如说过马路不走人行横道线,但是以世博会作为一个契机,加大宣传的力度,很多志愿者上街去劝导,可能会起到一定推动的作用。我们有一个叫做600天行动计划,就是距离世博会600天的时候,我们在从三个方面做了计划,一个市容的整治,第二个是窗口服务单位的服务的素质,第三个是文明状态。

  主持人:现在一半的时间过去了,进展得理想吗?

  俞正声:第一个方面比较容易,第二个方面只要抓规范化管理也会上一个台阶,第三个方面有进展,但是进展很迟缓,因为上海四面八方的人都有,有些人的习惯呢,你让他改起来,他不是一天两天的。

  主持人:凤凰网的网友在问您,其中很多是上海市民,比如说我们就挑几个小问题来问。

  俞正声:房价高不高,高啊,当然高,我觉得房价高。

  主持人:怎么办呢?尤其在世博会之后。

  俞正声:怎么办,增加供给量。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俞正声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