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外资巨头觊觎中国新能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5日16:51  观察与思考

  张 梦

  7月4日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分论坛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强表示,今后中国政府将从四个方面 促进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稳定发展,包括鼓励外资投向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

  据称,在过去四年,外资巨头主要涉足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现在它们向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以及节能技术市场 迈进。

  事实上,能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血液,过去两年能源价格的暴涨及日趋恶劣的环境形势,已让人们意识到,大力 发展新能源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之匙。就当前来说,发展新能源已被许多国家寄予拉动经济走出低迷的期望。

  然而,有关专家指出,目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尚不理想,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系列问题和障碍。因此,在新能源产 业尚处起步阶段时,除了国家科研投入和资金支持外,还需在政策和法规上倾斜,这样才能培育出健康的新能源市场。

  外资争食

  新能源蛋糕

  今年5月31日,上海市公布《上海推进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行动方案(2009-2012年)》,把发展重点 首先放在核电、风电、新能源汽车及太阳能等五大新兴产业技术上。

  在此之前,德国巨头西门子就已经抢先进入,在上海临港新城产业区内开工建设中国最大的风电设备生产企业。

  西门子风电项目首期投资额约为1亿欧元。其中,已注册成立了西门子风力发电叶片(上海)有限上市公司,总投资 额为6400万欧元,注册资本为2500万欧元,负责生产、安装风力发电设备配套的叶片、机械件、电气件和液压件及其 配套零部件。

  另外,西门子上市公司还在临港注册成立西门子风力发电机舱(上海)有限上市公司,一期投资1200万欧元,注 册资本为500万欧元,该项目将与叶片项目同地块同时运营;风电机舱制造项目二期将增资3500万欧元。

  从数年前开始,诸多外资巨头已经在暗中寻找新能源的产品,而风电设备便是其中的大热门。全球风电设备制造商“ 闻风而动”,纷纷加快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不久前,作为在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GE能源集团的中国首个风机组装厂于沈阳正式宣布成立。新成立的通 用电气能源(沈阳)有限公司系美国GE能源集团的独资子公司,工厂将主要负责生产1.5兆瓦风机。

  在业内人士看来,GE风机新厂的设立只是全球风电设备厂商逐鹿中国的一个缩影。事实上,目前中国风电设备市场 七成多的份额已为国外厂商所垄断。

  据称,早在2006年9月,西班牙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生产商格美萨公司宣布,该公司在华投资的首家风力发电厂 已正式投入生产。这家工厂位于天津,组装能力为820台。

  与此同时,格美萨还与国电龙源签订了中国风能发电领域里最大的一份合同。国电龙源将一次性购买格美萨生产的单 机85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601台,这个数字不仅是中国现有风力发电机台数的1/3,也是亚洲地区迄今最大规模的风电 设备采购项目。

  据称,全球风叶三大制造商丹麦的LM公司、维斯塔斯风力系统公司和德国的Enercon公司也已捷足先登,相 继在中国投资建厂。

  在过去四年,外资主要涉足中国的风能和太阳能市场,现在它们向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以及节能技术市场迈进。Pr imafuel是一家美国新能源生物技术公司,它正在向中国新能源市场进军。它的同路人还有众多外资基金和其他能源技 术公司。

  为了减少对石油的依赖,过去几年间,各个国家纷纷投入巨资研发生物燃料技术,从欧洲、美国直到巴西,以消耗粮 食为主的生物燃料开始了对土地的争夺。

  近年来,中国已经在生物燃料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的吉林燃料乙醇、黑龙江华润酒精与安徽丰原等企业通过玉米 乙醇消化了大批陈化粮,但是此后各地纷纷上马燃料乙醇企业,为了保证国内粮食安全,2007年国家发改委严厉表示,以 后将不再批复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企业。

  在种种压力之下,国际上开发生物燃料的企业将目标锁定在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比如纤维素乙醇,非粮作物如蓝藻 等做生物柴油、生物质液化等。显然,第二代生物燃料技术也将被外资企业带入中国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西气东输工程尚未全线投产,但外资已从中国利用新能源中发掘出巨大商机。不久前,英国康普 艾公司在上海成立中国首家中外合资CNG(压缩天然气)设备制造公司。这将为中国的天然气市场注入强劲的新动力。

  这家名为上海康普艾大隆高压设备公司的中英合资企业投资额为700万美元,康普艾公司占60%的股份,上海电 气集团持40%的股份。公司专事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及其它高压设备的设计、制造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从每小时加气250立 方米左右到每小时4000立方米左右规格齐全的设备产品。

  康普艾集团首席执行官尼克?桑德思说:“我们在中国的目标就是要做压缩天然气设备制造老大!”他说,在澳大利 亚等国家,使用压缩天然气的汽车满街都是,CNG加气站需求量很大,“中国在实施新能源战略中必然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压 缩天然气设备市场。”

  外资缘何钟情新能源

  在全球常规能源逐步走向枯竭、环保呼声日渐高涨的背景下,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不错的选择,这已成 为全球能源界的共识。

  有关专家表示,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也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国,中 国25%的农村地区受到酸雨影响,2/3的大城市达不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最低空气污染标准。

  世界银行估算,环境污染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12%,而发展以风电、水电、 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则能减少能源产业对环境构成的强大威胁。

  随着节能等理念的推广以及中国政府政策的引导,新能源在中国本土的需求将会逐渐加大,未来市场潜力不可小觑, 这也是外资巨头觊觎中国新能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事实上,中国政府近年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方面加大了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这被认为是外国公司投资中 国新能源产业的一大动力。

  早在3月26日,中国财政部就发布了《关于就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和《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 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两个文件,提出财政部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推出“太阳能屋顶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太阳 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最高20元/瓦的补贴。紧接着,财政部又发文详细解读了关于“支持加快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 ”的政策细节,这将大大促进太阳能产业的发展。

  在已经发布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就体现了对新能源的支持。期待中的能源产业振兴计划有望明确新能源发电的份 额,提出与电网系统相关的对接办法、技术标准,进一步在财政、价格、税收、技术研发等方面给予支持。

  张晓强表示,中国政府将结合国内的十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完善外商投资的产业导向政策,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 造业、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节能与环境保护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并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一批总部, 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

  新能源产业正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新一轮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而金融危机中的政府大量投资大大推进了 新能源行业发展进程。

  中国技术创业协会理事长马颂德指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虽然投资的主体在减少,但是在节能减 排方面,无论是政府投资还是风险投资都没有减少。因此,金融危机对于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来说是巨大机遇。

  据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对风能的投入增加了88%、对核能的投入增加了72%、对水电的投入 增加了19.2%。同时,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400多亿元资金,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环保设施等项目建设。全国 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多万吨,新增燃煤脱硫机组容量9000多万千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4. 59%。而根据美国能源基金会与中国发改委的联合预测,2005年到2020年,中国需要能源投资18万亿元,其中新 能源、节能、环保需要投资7万亿元。

  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指出,金融危机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机遇。这场危机既是金 融危机,但也是一种能源的危机、生态的危机。应对这场危机就要在能源技术上实现革命性的变化。

  历史经验表明,全球性经济危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当前,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烈需求,还是科 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正在催生着一场新的能源科技革命。

  外资面临中国式瓶颈

  当外资巨头都在为布局中国新能源产业蠢蠢欲动、踌躇满志之时,有一种声音却不能被忽视:“无规矩不能成方圆, 盲目扩张的势头必须加以警惕。”

  一般地说,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是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 究开发的能源。从理论上讲,新能源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新能源要想大规模走上历史舞台尚需时日 。

  专家指出,造成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尚不具备能够为新能源需求创造条件的管理体制和运 行机制,国内外皆如此。

  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但美国政府对待新能源的态度非常暧昧,对新燃料开发采取了不积极的态度,这是因为美 国石油公司对政府的能源政策制定具有很大的发言权。发展新能源的前提是石油公司需投入大笔资金,而石油公司的付出在短 期内又难以得到理想回报。

  中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因此,从中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看,要让全社会在发展新能源问题上达成认识上的一致,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成员和组织能否放弃当前利益寻租。要取得这样的共识,仅靠个人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体制机制的深刻 变革,其难度客观存在。

  新能源产业化进程中的技术障碍不可小觑。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家族的重要成员,从国内情况看,有关该项产业的科 研工作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大规模工业应用之间还有距离。

  以生物能源产业为例,目前技术难题仍是制约生物能源产业的主要因素,有关该产业的一些核心技术在国内仍然是空 白。当前中国生物质能源加工利用技术集成化和成熟度不高,生物转化和加工效率低下,生物技术转化工艺难以实现规模化。 同时,大型精密设备需从国外引进,国产化水平不够,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都是制约新能源产业化的瓶颈。

  新能源产业运营成本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产业发展规模化程度不够,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和产业发展 空间。相对于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来说,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前期投入成本高, 风险大。

  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量是每年73亿吨标准煤,但开发量尚不足4000万吨。尽管中国可再生能 源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且部分技术实现了商业化,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确实是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为 多数可再生能源产业运行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相对狭小。

  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例,目前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发电成本远高于常规能源发电成本,小水电发电成本约为煤 电的1.2倍,生物质发电和风力发电成本则为煤电的1.7倍,光伏发电成本更高,约为煤电的11倍至18倍。成本居高 不下严重抑制了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市场容量的狭小又进一步缩小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下降的空间,形成 了恶性循环,影响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步伐。所以发展新能源必须想方设法促进其规模化和产业化,只有这样方有可能打破成 本壁垒。

  新能源产业化面临技术、成本、体制障碍,且新能源产业的推进和发展往往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单纯依靠市场 机制的作用会阻滞其发展步伐,因此适时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

  当前中国政府已制定出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0-2015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中明 确指出:今后将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到2015年中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 发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已启动了新能源产业的系列科技攻关活 动。

  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若能继续加大税收、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强对新能源生产 消费观念引导,为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化。

  有关专家指出,新能源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技术、成本、体制障碍是相互影响的,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互为因果。所以发 展新能源产业必须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兼顾,需要对现有的能源产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动大手术。总之,发展新能源犹如开 启破冰之旅,过程虽充满艰辛和困难,但前景令人期待。 -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观察与思考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