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升任副市长 “感谢不唯GDP”
邱明君在绵阳试点“干部综合考核体系”中升任副市长
海选
那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市级领导换届。
对现任绵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邱明君而言,4年前的那次换届让他从三台县委书记变成了绵阳副市长。今年7月23日,邱明君说他事后才知道自己是中组部针对换届进行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试点产生的首批干部之一。
海选
市里缺两个领导,214人参加第一轮推荐,最终确定4名人选
“不同寻常”是可以感觉到的。2005年5月底,绵阳各区县政府部门领导干部被召集到市委开会。会议内容很简单,要从他们中推荐两名市级党政领导。“(市里)缺一个常委、一个副市长。”
但会议又有些许特别,邱明君时任该市三台县委书记,细心的他发现,会场不仅有绵阳和四川省委组织部的领导,中组部官员亦在其中。
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董维全曾向媒体表示,当时有214名干部参加了第一轮推荐,并在符合条件的人选中进行了“海推”,最终确定了拟新进党政班子的4名人选,邱明君位列其中。
填完推荐表,邱明君在回三台的路上接到了市委办公室的电话,市委书记要和他谈话,就约在当晚。邱隐约觉得,谈话可能与上午的干部推荐有关。果然,邱明君赴约时,其他区县的3名干部已坐在了那里。
4人在民主推荐中得票靠前,时任市委书记谭力说,明天要进行个人陈述,让他们准备准备。“内容主要是自我介绍、主要工作。”邱明君回忆说,除此之外,书记没给更多的提示,只是说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
干部考核永远是一道需要完善的数学题,如何让“运算规则”更加标准化和系统化,中央酝酿已久。
“不唯GDP而看重实绩分析、吸收干部‘圈外人’做民意调查,与以往的干部考核相比,这些都是新增的内容。”时任绵阳市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李邦弘说。
陈述
15分钟内向考核组简明扼要地陈述执政理念、经验、成绩
回到住地,邱明君简单梳理了一下在三台县5年来的工作,这已不是他第一次参加考核陈述,他很平静。
个人陈述没有什么限制,邱明君在15分钟内简明扼要地向考核组陈述了执政理念、经验、成绩。“严肃,还有点紧张。”邱明君向媒体回忆陈述的情景时曾说过,他对自己的表现不是很满意。
董维全称,4人陈述后进行了第二轮投票推荐,确定了差额考察人选3名,邱明君仍在其中。
绵阳市委组织部里,格外忙碌。中组部提出了“实绩分析”、“民意调查”的纲,具体怎么细化,谁也不知道。
争论在组织部的第一次中层干部会上开始。
首当其冲的是哪些人参与民意调查?大家一致认同的是,搞“民意调查”就要扩展考核范围,不仅在工作圈里考核,还要在生活圈考核。李邦弘说:“应该扩展到他(被考察对象)的服务对象,不能随便找100个人。这些人能不能以点带面?”
有一种观点是,随机抽样调查。按照统计学的方法,样本要达到很大的比例,如100万人口的一个县,是不是要抽样50万人?如果达不到这个范围,就失去了抽样调查的可信度。李邦弘认为,这个范围没办法完成,而且群众也不一定能对这名干部有客观的认识。
有些人的想法更大胆,提出在网上搞投票。“大家觉得无从把握,会不会有人雇人拼命点?我们担心这会超出组织部门的可控范围。”
可操作性与可控性成为参与民意调查对象的衡量标准。最后,范围确定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上。
问卷
百人参与民意调查,问卷包括13道“选择题”、1道“笔试题”
当时就职于绵阳市委组织部的张伟,是那次民意调查的直接组织者之一。次日,向上级组织部门汇报后,张伟向绵阳市人大和政协要来了代表、委员的名单,市委组织部要自己来勾画参与者。
这实属不得已之举。绵阳市委组织部一工作人员说,考察中最容易失真的就是认知考核,说得明白一些,大家多半不会在考核中对一个干部评价不好,“基层流传着这句话:把一个干部弄走,多半是把他表扬走。”
组织部门希望看到真实的民意结果,于是选择自己勾画名单。“哪些代表、委员敢说真话,哪些爱说好话,人大、政协很清楚,组织部自己勾名单,就是避免把敢说话的代表、委员排除在外。”张伟说。勾画出的代表和委员被通知第二天就开会,这样也是为了不给其他部门“布置安排”的时间。
参与人数最终确定为不少于100人,包括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党代表,原则上按各占20%挑选人数。
5月底,针对换届干部的第一次民意调查开始。
组织部发给参与者两页问卷,一张是13道问题,涉及被考察者的“德、能、勤、绩、廉”5方面,参与者需在答题卡上画出好与不好,类似选择题。另一张纸,则是让参与者写出对每个被考察者的意见,类似笔试题。
现场的秩序比高考还严,参与者之间的距离比较远,先答完题者也被示意不要离开。“担心一个人离开,会有其他人跟着离开,最重要的‘意见’就没人填了。”
参与者的“意见”对被考察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张伟说,省委组织部拿到民意调查意见表后,还专门派人到相关人员工作的区县了解情况。一份内部文件显示,考核组分别在绵阳市级机关和9个区市县,组织了804人对被考核对象进行了多次民意调查。
“实绩”
不唯GDP,确定68项干部考核指标,让潜在政绩浮出水面
邱明君曾在不同场合对这次的考核体系表达谢意。他说,如果不是这套新的干部考核体系,自己不会胜出。
在4名干部中,邱明君有软肋:截至2004年年底,其他3人所在县市的GDP指标均超过三台。一位绵阳市委组织部的干部说,那时甚至出现了谁都不愿意先报数据的情况,“有人报了今年GDP总量1000万,下一个就会报1050万,就要比你多一点点。”
不利因素还有很多,时逢农业税费改革,对于三台县财政来说,取消农业税,财政收入减少7000万,约为过去的三分之一,而中央转移支付的部分又不计入财政。更不理想的是,1999年邱明君到三台时,县委县政府负债11亿,“电灯都不要点,完全休眠状态,要五年不吃不喝才能还得清。”
经过努力,2004年三台县的债务基本还清,“三台的经济等于是刚从井底露了一点头,比起绵阳的江油市,差得还远。”而江油市的领导,正是这次同台考核的干部之一。此外,邱明君还担心某个领导会对这次考核起决定性作用,“如果是那样,我一定不是最好的。”
邱明君不知道,他担心的问题已得到了解决。
此时的李邦弘也在担心,不过他担心的是任务能否完成。按照要求,市委组织部要在一夜之间定下“实绩分析”的各项指标。在李邦弘看来,不唯GDP的一个表现,就是增加考核数据。
根据经验,李邦弘提出了按照“组织、纪检监察、宣传、政法、信访”等提出总体框架,各个相关职能部门再把框架填充起来。该做法得到了认可,最后确定了68项考核指标。
68项考核指标的出炉过程如同一场博弈。李邦弘回忆说,每个部门都想多报一些指标,这样会显得本部门在官员升迁中的重要位置,以便此后更容易获得重视。报上来的指标远超68项,组织部长给了李邦弘特权,指标都报到李邦弘那里,经筛选后再上报审批。
李邦弘对最终确定的68项并不完全满意。他认为只有量化才具有可比性,但是,一是时间紧,二是作为首次干部考核试点,他们不敢对考核项随意删减太多。
通过68项指标的“实绩分析”,邱明君的工作得到肯定。“实绩分析”也让选拔者看到了三台县财政收入下降的真正原因,让邱的潜在政绩浮出水面。在他主政三台的5年时间里,不仅没有拖欠债务,还进行了企业体制改革,给下一任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工业班底和一个漂亮的省级文明、卫生县城。
“面试”
考核组根据此前调查内容当面指出“弱点”,被考察者现场“申辩”
这一切,邱明君并不知情,他等待着第二天的面试。做了20多年基层领导的他,还是头回听说干部考核要一对一面试,“挺有意思,我这一辈子都忘不了。”
面试内容?不知道!面试方式?不知道!面试多长时间?也不知道……他惟一知道的只有四个字:正装出席。后来他才知道,仪容仪表也是考察的内容之一。
面试程序严格,大家坐在一起,挨个被叫进屋子里,面试结束,再被安排在另一间屋里休息,即使面试结束,也不能接打手机。
邱明君坐在椅子上,对面是40多名考官,简单的自我介绍后,省委组织部的干部递给他一张考题纸。
考题很简单:在三台县的几年里,你认为最满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思考了两三分钟,邱明君选择“改变社会治安”回答第一道题,选择“未能给干部更好的待遇”回答第二道题。虽然考官现场未做出反应,但邱从考官眼神中看出,他的回答得到了认可。
第三道题擦出了火花。时任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的蒋先继毫不客气地指出:在民意调查中,大家认为你有些“软”。
“蒋部长说这个话,当时我就笑了,我说,蒋部长,凡是认识我的,都不会说我软,我是个很有个性脾气的人。”
邱明君确实不是个“软”的人,他甚至会因为县里存在的困难和提出的要求得不到解决,在市委常委会上和前一任市长争得面红耳赤。
邱明君知道蒋指的是什么。他说,开全县干部大会时,个别领导在会上对基层干部指责过多,甚至出言不逊,那时很多人希望我这个书记最后讲话,能当众批评或予纠正,但是我没有。在会上,我会给他们面子。“你可以问一下,会后我是怎么把那些领导叫到办公室批评的……”
四川省委组织部在报送中组部的材料中说,谈话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干部的仪表气质、工作思路、个性特点、发展潜力等,加强了与考察对象本人的谈话。
“考核最大的不同,就是考官会把民意调查的情况告诉我,如果他们不告诉我,我怎么会知道是什么意见?又怎么申辩呢?”邱明君说,“我觉得这就是透明。”
绵阳干部考核试点后,邱明君于当年8月当选绵阳副市长。
本报记者 吴鹏 成都 绵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