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武汉:三足鼎立的精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30日12:41   新浪文化

  武汉三镇三足鼎立 政商工彼此分明

  武汉市中心在哪里?武昌人答曰武昌便是。于是心中充满疑惑,那汉口、汉阳呢?从来没有哪个城市的中心如此如此模糊。武昌、汉阳、汉口每个单独拿出都是中心,都仿佛一座城市;也正因如此三足鼎立格局,整个武汉仿佛没有了中心。

  武汉三镇功能从历史沿革至今,彼此分明:

  汉口延续百年老商业街传统,如今仍是武汉商业中心。早期以农副产品贸易为主的土码头,今天的汉正街小商品贸易依然繁盛。汉口开埠后,出现了固定的洋码头,英法德日俄等国在此纷纷开设洋行。今日的江汉路,仍可见到诸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等各国洋行旧址。江汉路步行街与北京的王府井步行街相似,干净整洁,银行、百年老店与现代时尚名店林立与此。与汉正街形成鲜明对比,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一条街上路人闲庭信步,另一条街搬运工人或负重前行,或步履匆匆……无论是江汉路还是汉正街,都体现着“动”的原素,南来北往的客人在这里汇集,南腔北调在这里混杂交融,东西文化在这里碰撞。在汉正街,这种感受最为明显,在这里可以听到河南口音,江浙口音,以及武汉周边城市口音。

  武昌自湖广总督府在此设立,至今仍是省委、省政府集中之地,是武汉当之无愧的政治中心。武昌亦是武汉的文化中心:各大高校集中之地,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均集中于此,“学在华工、玩在武大、爱在华师”武汉高校中亦流传着这样的俗话;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称的的黄鹤楼亦在武昌,多少文人骚客曾在此留下佳句;武昌首义纪念馆——红楼紧挨黄鹤楼,诉说着武汉这座城市的革命精神……武昌之于武汉如同北京之于中国的地位。武昌的规划很有意思,旅游景点往往紧挨马路,使得游客往往无法在景点下拍到全景。以黄鹤楼为例,一边与公路紧挨,仅有一条狭窄的人行通道相隔,到处是车水马龙;另一边是纵横交错的铁路,因此在黄鹤楼附近始终无法目睹其全貌。走在狭窄的人行道上,左边是熙熙攘攘的车辆,正蠕动着驶向武汉长江大桥;右边是飞驰而过的火车;向前走依稀能见到长江上行驶的货船。汽车的呜呜声,火车的轰鸣声,轮渡的汽笛声,活生生组成了一场交响乐。心想黄鹤楼每天矗立在这里该有多烦躁?文人骚客看到此情景是否还有心情吟诗作对?但是武昌区的政府机关大楼却不是如此,这里的机关大楼不似别的城市直接矗立在道路旁边,亦不如别的城市那般高耸威严。这里往往会有一个小院,机关大楼掩映在绿影婆娑中,多了几分宁静、亲切与惬意。走进这样的省委大院,心情会突然放松,忍不住被路旁的绿树与花草吸引,放慢脚步。这哪里像是政府机关?更像是自家家属院。距离悄然而去。

  汉阳东隔长江与武昌相望,北隔汉江与汉口对峙,这里曾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源地,张之洞时期坐镇此地,赫赫有名的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在此地诞生。今天的汉阳在近代工业基础上成为武汉市的工业中心,武汉健民、神龙汽车、丝宝集团等近百家大型工业集中在此,机械、电子、建材、化工、纺织、轻工、汽车改装、生物工程等门类齐全。当车驶向汉阳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道路宽敞而畅通,两旁绿树成荫,丛林掩映中,一座座厂房与家属楼若隐若现。这里不似汉口、武昌那样川流不息,熙熙攘攘,但是这里却在默默中挥洒着大手笔,相信这里一定会厚积薄发。

  三足鼎立之格局是精妙还是不便

  易中天在《读城记》中这样写到:“一个老资格的开放口岸,一个高水平的文化重镇,再加上一个前途无量的后起之秀,武汉三镇,难道不是一种最佳的城市组合?这样美妙的组合,国内又有几个?” 这的确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组合,但是这种因长江、汉江天然被划分的三足鼎立之格局,对于武汉这座城究竟是利还是弊?恐怕只有武汉人自己说得清楚。但对于我这样一个过客,首先感受到的是这种格局带来的种种不便。这种不便最明显的便体现在交通上。来武汉的三天,最大的感受是拥堵,无论工作日还是周末,无论晴天还是雨天,无论是上下班高峰期还是平时,始终走不出一条顺畅的路。

  武汉因了长江、汉江不缺水,却使得这座城市少了向四处分散的出口;有着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火车每天从这里贯通东西南北,货船穿梭于东西,但武汉城中却不那么通畅。从武昌去汉口必过桥,过桥必堵车。看着拥挤的道路,蠕动的车辆,心情忍不住急躁,也为武汉人每天的生活感到不易。北京的拥堵全国出名,但是到了武汉,突然发现北京真是不错了,起码非上下班时间是畅快的,起码北京有很多出口可以分散。因为隔江,所以无论怎么走都必须汇集到“桥”,“武汉的桥不少,但终归不够用”,一位武汉人这样感叹。对于一个外来客,会因此感受到武汉人上班的不易,有车也只能干着急,而对于更多乘坐公共汽车的人来说,除了干着急,还要忍受酷热的天气,心情可想而知,公共汽车上常常发生争吵也就不足为奇。

  燥热的天气与武汉人的性格

  武汉还因火炉闻名全国。来武汉之前,北京已能感受到丝丝秋意,早晚要加层衣服。到了武汉,早晨7点多,便觉燥热难挡,同行的人没走几步已是满头大汗,待走出车站,衣服已经湿了一大片。中午气温更是高达37、38度,热浪阵阵袭来,不多久已是汗流浃背,嗓子冒烟。这已将要9月份,还如此燥热,更难熬的是这里早晚温差不大,难怪过去武汉人夏天常常睡在路边。

  在燥热的天气里,碰着拥堵的路况,看着一眼望不到边的车流,有几个人能够做到泰然自若、一团和气?在这种生存条件下,武汉人的“急”与“火气”便不难理解。在武汉的这几天能够深切感受到武汉人言语中的“急”,但是武汉人的“急”却不会让人翻脸,即使快要吵起来,待彼此说明后,会相逢一笑泯恩仇,甚至有想做朋友的感觉。就是因为在“急”的背后,能够感受到武汉人的直爽,他们不会拐弯抹角,虚假做作,有事说事,倒让人觉得率真的很。他之所以跟你急,是因为他要把事情做好。这就体现了易中天老师提到的武汉人的另一种精神——做事到位。武汉人讨厌“差火”、“夹生”,即做事“不到位”,武汉人做事就会“铆起搞”。此次来武汉,便能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尽管工作遇到不少阻力,但这里的朋友却始终尽心尽力,想尽一切办法将事情做到位。

  人们常用九头鸟形容湖北人天不怕地不怕。武汉人在这样的条件和环境下如此不易都能挺过来,还怕什么?这背后凸显的更多是武汉人的韧性与达观。在汉正街那里能够深切感受到这一点。尽管汉正街那里大多是外地来的人,但往往也都在这种环境下磨练了七八年,更何况很多老武汉人也是从这里走出的!汉正街两旁服装、杂货小店林立,因为附近施工,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狭窄小巷便成了搬运工往返的通道。他们大多不拘小节,光着上身,或挑着扁担,或推着一辆小车穿梭与这条拥挤的小巷中。尽管形象不是很文明,但是走上前与他们交流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朴实的笑容。他们中的很多人从湖北其他县市以及河南等地来这里已有近十年,每天往返于码头和店铺之间。早晨四五点起床,顶着燥热开始一天的搬运,一次车辆负载近千斤,一天往返7、8趟,晚上7、8点下班,一天挣来百十元。如此艰辛,如此酷热,光着上身也就不足为怪。尽管辛苦,这些搬运工却能自我满足、自得其乐。“辛苦是辛苦,但是凭自己的辛苦挣钱,总能补贴家用”。劳累一天后,收起扁担,推起小车,来根烟,哼着小曲,悠哉游哉地晃回住地,美美睡上一觉,明天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武汉港的衰落

  因为从来没有来过武汉,因此来之前第一站便选定了武汉港,想去见证这座江城码头的繁盛场面。到了武汉便被告知那里已经没有我们想看的东西,如今只是餐饮集中地。始终不太相信,也想不明白为何这样一座昔日忙碌的客运港如今却成为餐饮中心?待来到这里,远远看见一座写着“武汉港”三个字的白色船型建筑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一家海鲜大酒楼的招牌盖过了武汉港的风华。旁边零散地停着几辆中巴车,这里成了一个小型的中巴客运站。远处22号码头几个字依稀可见,

  曾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的武汉客运港,始建于1990年,当时作为长江航运枢纽总站,按每年600万旅客流量设计,8000平方米的候船大厅居中国内河港之首,总耗资8000多万元,曾被视为江城武汉的标志之一。但随着公路、铁路的冲击,武汉港水路游客运输逐年下滑,年接待量20多万人次,约为设计流量的1/30。于是在2003年,这座候船大厅摇身一变成了一家海鲜大酒楼。

  用武汉人的话来说,“武汉港的衰落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亦是武汉客流水运的衰落。一日从武昌赶往汉口,顺便尝试了一次轮渡,1.5元一张票。进站的人不多,最后那艘船上总共也就200人。据一位在船上工作了35年的师傅介绍,曾经一艘船可以乘坐上千人。站在船边,回望滔滔江水,看着甩在后面的武昌镇,不禁感慨万千。站在船头,眺望远方,突然看到了昨日见到的武汉港,更是感慨万千。

  武汉向何处去

  张之洞18年经营,启动武汉近代化列车;九十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将武汉打造成如纽约、伦敦之大城市;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武汉长江大桥为代表的“武字号”成就了武汉现代工业;改革开放初期,汉正街作为商品集散地曾经名扬全国……武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近代工业的鼻祖,雄厚的科技实力,如今城市竞争力却滑落到全国10名开外,曾经的大武汉哪里去了?武汉向何处去?

  武汉三镇的天然界限既已注定,武汉的燥热气候既然无法左右,但如何让武汉的交通更顺畅?如何让三镇的精妙组合发挥最大效用而不是阻力?

  一位湖北官员说过“湖北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实质是思想观念上的差距、敢闯善创上的差距”,这句话对于武汉是否适用?

  站在黄鹤楼下、武汉长江大桥之上,望着川流不息的汽车,远眺长江上行驶的货船,听着脚下火车呼啸而过的轰鸣声,想起正在施工的地铁、已起步的东湖光谷、全面启动的武汉新港……那个大武汉的梦想在一天天实现。(文/怀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武汉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