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是什么?是城市的面子,是家的样板,是流动的办公室,是整过容的小社会,是迷你版上流圈,是生活方式博物馆,是消费的集大成者。
文/陈旧 图—阿灿/新周刊
你的城市,最高的地标、最繁华的路段、最炫目的建筑、最光鲜的场合、最奢侈的场所一定被酒店占据。
你可以不喜欢酒店,但你的生活实在绕不开酒店。
按照1800年《国际辞典》所定义的:酒店是为大众准备住宿、饮食与服务的一种建筑或场所。但去酒店,显然不只睡觉吃饭那么简单,你还可以开会、办派对、会朋友、运动、做SPA、看HBO,甚至一个人待着。
酒店涵盖的范围非常之广:按照价格和服务档次,从低至高,它可以分为“十元店”、招待所、家庭旅舍、经济型旅馆、豪华酒店再到奢侈酒店。正如高级定制时装才真正体现了时尚的意义与趋势,豪华和奢侈酒店才真正引领时尚潮流和生活方式。
热爱酒店,就和为什么热爱奢侈品一样,是我们社会风气的一部分。或许你已经习惯了家的庸常、写字楼的机械化、生活的一成不变与挥之不去的生存压力,但在豪华酒店里,这一切皆可抛去。这里永远井井有条、床单永远整齐、毛巾永远雪白、服务总是及时到位、人们总是陌生又彬彬有礼,它满足了你对精致生活的向往和被人呵护的心理需要。享受酒店不一定就是贪慕虚荣,就像最狂热的酒店狂人、在巴黎丽兹酒店里度过最后30年的可可·香奈儿说的那样,奢侈是粗俗的反面,而不是贫穷的反面。
酒店是家和写字楼的自然延伸
现代人离不开酒店,它是你的第二个家和临时办公室。
家是肥皂剧,酒店就是电影,新鲜刺激;家是婚姻,酒店就是一夜情,可以享受乐趣而不必承担责任。对于享乐主义者来说,设施齐全、服务完善的酒店是天堂,逃离家,就是逃离密密麻麻的鸽子笼、平庸无奇的两房一厅、灰白惨淡的节能灯、蓬头垢面的家居环境、永远播不完的肥皂剧与唠里唠叨的黄面婆。有人在这样的环境里才觉得自在,但也有人非要在干净、体面、井井有条的环境里才觉得安慰,一切焕然一新,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
普通中国家庭的核心是电视,决定家人的大半娱乐生活;普通写字楼的核心是一台台电脑,它们连接着职业人群与外部世界。所幸这些设施酒店都不缺,强调经济性的如家、汉庭把大多数不必要设施都除去了,依然把24小时免费网络作为主卖点。这是另外一种SOHO:Small Office,Hotel Office(小公司、酒店办公室)。
在可可·香奈儿看来,酒店是比家更好的安乐窝,它有家的舒适便利,又无繁重家务之负担。它既是工作室,又有家的氛围和情调。尽管香奈儿在巴黎有正式住所(即现在的巴黎香奈儿旗舰店的顶层),但她只是把它作为自己的娱乐之所,她一直在丽兹酒店起居,并在那里寿终正寝。她总是对人说:Le Ritz, c'est ma maison(丽兹就是我的家)。至于唐骏,他是另外一种酒店爱好者:出于对上海住宅经济性和质量的担忧,他选择了在酒店里生活。
酒店是城市的面子
市长们热爱酒店,尤其是豪华国际酒店。在每一个城市的最高地标上面,都有着当地最豪华最顶尖的酒店,如北京兴建中的国贸三期、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之柏悦、广州国金中心(西塔)之四季,代表着当地的国际化水平与消费力。上海人来到广州:“呀!你们这里怎么连希尔顿都没有!”广州人立马觉得面上无光。五星级酒店数字和有无地铁、LV指数一样,也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草根标准。
酒店的定位与取向,有着鲜明的城市印记:到了北京才知道官小,所以许多北京酒店常以“王府”、“长城”、“皇家”名之;到了上海才知道钱少,所以上海酒店常常奢侈得无以复加,堪比迪拜;广州酒店平实低调,以性价比和服务取胜,源自这座城市的个性;三亚酒店卖的是椰林海景、水清沙幼;云南酒店卖的是山清水秀、世外桃源;至于东莞酒店,自然资源有限,而人力资源又极大丰富,所以夜总会名闻遐迩。
酒店业的兴衰是经济繁荣与否的晴雨表。国内几个五星级别酒店最密布的城市,北京、上海是政治和经济中心,东莞是制造业中心,三亚和云南是高端旅游目的地。前两年,东莞夜总会生意突然一落千丈,其后果然金融海啸肆虐。前不久高盛公司组织了一次去上海的经济调研,当得知如家等经济型酒店入住率已回复到80%以上,高盛得出结论:中国经济的确复苏了。
有的酒店以城市闻名,有的城市则以酒店闻名:50年前,迪拜还只是一个普通海滨小镇,直到10年前高达321米的七星级“帆船酒店”拔地而起,迪拜才真正受到全世界瞩目。前不久俄罗斯大亨伊斯梅洛夫在土耳其安塔利亚兴建的马尔丹宫号称欧洲最豪华,光黄金就用了2500吨,又让这个城市声名大振。
酒店是整过容的小社会
如果你想了解美国社会,请看美国摄影师Lyndon Wade的作品《107房》(Room 107);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社会,请看池磊作品《五星招待所》。
《107房》是Lyndon Wade按照一个汽车旅馆107房的12批房客的情景拍摄的,它反映的是美国的汽车旅馆文化,被视为美国文化缩影。《五星招待所》则是中国版的《107房》,它则充斥着暴力、性、犯罪、吸毒、偷窥、凶杀案……
如果你想看豪华酒店的背后故事,请看英国BBC制作的《星级酒店》(Hotel Babylon),它风趣幽默而意味深长,有不少豪华酒店背后的肮脏小秘密,如果你想看中国版,也有一部香港TVB仿制的《酒店风云》。
许多港台小说里常有这样的描写: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如果有人戴着劳力士上酒店消费,通常先将表摘了交服务生锁进保险箱,以防喝醉后给陪桌的小姐偷去。和记者、国安人员一样,酒店前台经理可能也是掌握最多社会内幕的职业之一。访问任何一个五星级酒店前台经理,他都会告诉你富贵人家纸醉金迷背后的丑态,酒店员工亲切笑容背后的无奈与社会底层为生计奔波的辛酸。
酒店是生活的最高成就
当你赞叹一个家庭主妇的厨艺水平时,你会说:“好吃得和酒店一样!”当你赞叹某人的家居装修品位时,你会说:“住进去像个酒店!”
酒店可能是为数不多将喜新厌旧作为至高准则的行业:再高档的品牌,再悠远的传统,假如三五年不更换,人家也会以“陈旧、落伍、老土”视之,这里的行规是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它对建筑、设计、装饰和服务的追求远非其他机构能比。
豪华酒店往往代表着当地生活的最高水准:无论是舒适性、便利性还是丰富性。“文革”时,许多欧美游客到了北京或上海打死不肯离开,当时其他城市几乎没有像样的酒店,连浴缸、抽水马桶都欠奉。当大家都还在洗公共澡堂时,高干子弟们已经习惯于到涉外星级酒店里去洗个热水澡。
在物质贫乏、信息不通的年代,酒店的存在是个安慰。1979年霍英东决定投资合办广州第一家五星级酒店——白天鹅大酒店时,也是深感参加广交会来宾住宿之恶劣。但他遇到了更大难题:走遍广州都没有卖浴缸的塞子,只好拿热水瓶塞代替。当央视在“9·11”事件里鸦雀无声时,北京人都跑到酒店里去看凤凰卫视直播。
当王志纲为刚洗脚上田的碧桂园策划口号时,他就聪明地借用了酒店概念:“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谁不想把酒店搬回家里?中国最成功的豪宅开发商——星河湾号称装修标准高达七八千一平米,看上去和酒店无异:大理石精心打磨的地板、光怪陆离的水晶吊灯和处处可闻的消毒水味,都时刻提醒你他们正提供堪比酒店的设施与服务。
一个朋友因为抵抗不了诱惑而欣然入住。但他很快有了难以解决的烦恼:每逢深夜,他都会被钥匙开门声吵醒,开门一看,邻居忙不迭道歉:“对不起,开错了门!”实在是千宅一面。每次与物管争执时,他都脱口而出:“老子要退房!”退房而不得,再豪华的酒店,魅力也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