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戎国强
《中国青年报》昨天报道:8月19日,河北省武安市教育局局长易人,原局长冯云生退居二线。所谓“疯狂”事,就在这项人事变动宣布以后发生了。当晚,冯云生来到教育局,趁着人事章还没交出去,签署了一百多份调令,“一直弄到凌晨两点多”;第二天,武安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杨淑斌、工作人员彭为民等3人,在武安市第五中学现场办公,办理调动手续,将大批农村学校的教师调进城里。(详见本版今日B11版)
“下岗”了,却还在行使权力,而且不是调动一个两个,而是一百多人,“现场办公”,一点也不避人耳目,够“疯狂“了吧?
但是,所谓“疯狂”,只不过是外人的印象,而且是规规矩矩地用政策、规定去衡量得出的判断。
报道里说,冯云生已经当了12年的教育局长了,即使他对自己的“下岗”心有不甘,但是,如果这样签发调令受到处罚,会对自己不利,他是不会这么干的。12年的局长生涯,手中掌握着当地的优质教育资源,足以编织起一张坚固、密实的关系网来,他有这个把握,这张关系网能保他无事。
这个事情,最早是有人在网上曝光的,帖子直指其中的腐败:“安排1人要价5万至10万元,有钱户甚至达到20万元,进城要5万至8万元,找市里领导的关系也得给他2万至5万元。”帖子发出后,广东《新快报》9月3日对此已有报道,期待“官方声音平息质疑”,“让大家知道真相”。但在《中国青年报》报道前,“公众和舆论所期待的真相却迟迟没有得到展现”;这多少能够说明,“疯狂的调令”与当地官场生态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如果其中一些要求调动者有“市里关系”,那么 “疯狂的调令”正是“市里”一些人所希望与默许的。也就是说,在这个利益格局中,这个事情一点也不“疯狂”。
也许,教育的城乡差别,正是他们乐于看到的;差别越大,权力寻租的空间也越大。
“疯狂的调令”对当地教育的破坏作用立即显示了出来:一些农村学校师资不足,课也开不出来,城里学校人浮于事,校长不知该怎么安排人。在利益面前,什么教育质量,什么“祖国的未来”,都可以丢到脑后——为了利益最大化,一些官员已经丧失最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人性意识。
报道中提到,冯云生有一辆广州本田坐驾。武安市教育局是科级单位,按规定冯云生是不能配车的。冯云生配了车,说明武安市的局长们大都配了车;再说,武安市有头有脸的人要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到最好的学校,他们还会对冯云生较真吗?这也是一个利益链条:你为我办事,我对你睁一眼闭一眼;社会资源、公权力就这样无形中转化为官员的个人利益,大家都照此办理,按等级分配利益,实际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所谓政策、规定,只对普通百姓有效。
在这样一个利益格局下,比“疯狂的调令”更疯狂的事也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