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上海攻略
潘石屹气质中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没有架子,但你觉得他就是个名人。当他和一堆人同时走进来时,你能轻易地辨别谁才是主角。
十几年来,他在北京盖着很别致又很波普的房子,个人形象精致得有些坎普,却信奉极简主义和扁平化管理,不嗜烟酒咖啡,信仰爱,会一直很技巧地说出不违反主旋律、不惹恼民意却也让人觉得真诚的话。
2009年的夏秋之交,他和他的SOHO以24.5亿元买下上海南京西路的东海广场,近乎完美的地段,加上优惠的价格,让这位信仰实用主义的地产商人感觉很爽。
潘石屹说,他是以一种敬畏的心态走进上海滩的。但一旦进来了,就是有备而来。他在多个场合讲述了林肯的故事——男人腿要多长?能够着地就好。“结结实实踩在地上”的定位,意味着SOHO中国在闯进上海滩之后,仍然坚持其紧贴市场、为本土创业者服务的理念。
他能成功吗?
倾听老潘神侃
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将那些位居核心地段、设计时尚的写字楼和商铺,分拆卖给国内层出不穷的中小企业家,在投资渠道匮乏的中国,这一做法让SOHO成为最赚钱的房地产公司之一。
撰稿·季天琴(记者)
9月25日下午,在上海大剧院八楼的宴会大厅,当那个圆头圆脑、戴着黑框眼镜的男人出现时,现场还是产生了小小的骚动。
潘石屹来了。一脸的招牌笑容,谦和中带着点狡黠。
他气质中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架子,但你觉得他就是个名人。当他和一堆人同时走进来时,你能轻易地辨别谁才是主角。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当天出席“上海静安南京路商业地产高峰论坛”,还是一贯的装扮——短寸头、黑套装、灰领带,摄影师请他摆起POSE,他熟谙照做。
摆个打高尔夫的POSE吧——面对摄影师的建议,他有点无所适从。旁边的助手笑起来:他从来不打高尔夫的。
此前一个月,SOHO以24.5亿元从大摩手中买下上海南京西路的东海广场一期,近乎完美的地段,加上优惠的价格,这笔危机中的收购还是让他看起来心情不错。
在接受本刊采访时,潘石屹建议把座位拉近一点,因为“离太远会使我看起来生疏”。现场的人一一和他合影,他也含笑配合。
老潘将这种待人接物的谦恭,归结为自己的苦孩子出身——甘肃天水出生,从小就是受歧视的底层。他总是很勤勉,每天都在博客上吭哧吭哧写文章,对待质疑似乎也很透明。
在土地资源完全掌控在政府手中的制度环境下,潘石屹从来都否认自己有深厚的官家背景。无论别人怎么怀疑,他的确没有在行贿受贿方面曝出丑闻。
对于能拿到东海广场,他的解释是那座大楼“空置着也是静安区的负担”。当时静安区派了几个人去北京跟他们谈,说静安区10多座写字楼每年贡献的税收都是1亿以上。“吃了顿烤鸭,就跟我们说要2亿了。”他开玩笑地说。
你不得不暗暗佩服他的精明。和地产界的深水隐鳄相比,潘石屹不能算得上有背景的人,但他却是一个最能利用社会资源的人。之前有媒体报道东海广场项目偷税漏税6个亿,但是只用了一个晚上,一些英文媒体的标题便成了“潘石屹涉嫌偷税漏税6亿元”,虽然这跟潘石屹并没什么关系。
这是个能抓住市场机会进行另类出击的人。作为一位民营企业家,他在资本及政策的夹缝中展现了聪明和智慧,开辟了生存和发展的独特路径,以至于有人说,在不完全具备市场竞争条件的房地产行业,潘石屹是最有市场意味的一个人。
10年来,潘石屹和他的SOHO中国将那些位居核心地段、设计时尚的写字楼和商铺,分拆卖给国内层出不穷的中小企业家,在投资渠道匮乏的中国,这一做法让SOHO成为最赚钱的房地产公司之一。
对于一个起点低、财务保守的公司而言,这种以资金高速周转为核心的商业模式是SOHO发家的基因之一。如今,他是北京最大的商业地产开发商。
喜读经书、经常现身于各种道教佛教大会的老潘,更爱谈他的建筑哲学和文化,他追求开放的街区,强调多功能的融合,在那些充满了现代主义符号的建筑群里,他追求的是自然、混杂的集市效果。
在谈到生意时,擅长讲故事的潘石屹并不会务虚,他总能让你听到金钱的美妙声音:“跟着我们的业主现在有7000多个,全赚钱了,包括物业的升值、房租,我们统一出租,统一管理。”
尽管目前上海的商业地产现状并不乐观,但潘石屹不会接受现有的游戏规则。他在多个场合讲述了林肯的故事——男人腿要多长?能够着地就好。“紧紧踩在地上”的定位,意味着SOHO中国在闯进上海滩之后,仍然坚持其紧贴市场、为本土创业者服务的理念。
“我们面向的公司不是世界500强,而是江浙500强。”潘石屹笑着说。
凭借着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善走精巧路线的潘石屹正向另一个方法论迈进了一小步——SOHO东海广场不会复制北京的散售模式,暂时出租,租金也要随行就市。“不能让办公楼空着,最大的浪费,就是端着架子租不出去。”他说。
论坛结束后,围绕着冯仑、SOHO的成功经验和它的上海攻略,我们进行了颇有趣味的访谈。
攻略一:我们对东海广场的定位,就是要像男人的腿一样,结结实实踩在地上。
《新民周刊》:我们看到,SOHO中国一直不看重土地储备,而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商务物业开发商,散售的模式是如何确立的?
潘石屹:政府有关方面三令五申,说两年不开发土地就收回,尽管没怎么执行,可是我们就认定这个原则,万一哪天强制执行了呢?国土资源部老喊着“狼来了”,有一天“狼”可能就真的来了。不搞土地储备,跟我们的纪律性有很大关系。
散售的商业模式,使我们在过去10年里从一个小公司发展成一个特别大的公司,因为资金回笼快。我如果拿着一个楼房,二三十亿放在那儿,哪来的钱再盖楼呀?这些年来,几乎每个城市都造了很多不太好看的、恶俗的建筑,SOHO中国又喜欢建房子,所以我们要抓住更多的机会。
《新民周刊》:比较一下你和冯仑在商业地产上的模式吧。业内人士说,SOHO中国的散售方式是批发商,冯仑则更像个包租公。
潘石屹: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冯仑还想建世贸大厦呢。一个商业模式是否成功,是要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我们赚到钱了,得到发展了,我们交的税比别的房地产商交的税还高,地方政府高兴得不得了。
其实这10年来,我们的业主赚的钱更多。他们赚的钱加起来,比我们的项目销售额还多好几倍,大家一起分享嘛。
《新民周刊》:你自己也说过,建外SOHO如果不卖的话,现在仅地价都比当年的项目销售额要高。有人说你在大势的判断上不如冯仑,这话你服么?
潘石屹: 我们6个人(注:当年的“万通六君子”: 冯仑、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刘军)关系很亲密。冯仑是个特别聪明、特别好学习的人,那些网络上的名词,二十岁小年轻说的话,他全知道。
他原来的爱好是“三小”——坐小车、听小曲、看小报,当年的流行歌他都会,孟庭苇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歌词他都能背出来。他接受的信息量特别大,那时候没互联网,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要买一堆小报。我到宾馆的时候,最怕电视机,但冯仑必须把电视机打开,哪怕是只有两个人在说话。
冯仑说过,有三个人对我影响最大——邓小平、我老婆,还有一个是他自己。他比我大4岁,那时我20刚出头,经常跟着一个比我大4岁的人的屁股后头跑,他认为我一个甘肃天水过来的,能有今天这模样,都是跟着他成长起来的。
《新民周刊》:东海广场被你拿下来了,但目前上海整体的商业地产环境似乎并不太令人乐观啊。
潘石屹:在高端地产和人口分布上,北京和上海都差不多。尽管过去几年中国的房地产起起伏伏,但上海地产占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的1/10没变,北京占有的1/10也没变,所以这两个城市从地产总量上来看,应该差不多。
从辐射区域来看,中国的北方地区都向往北京,但长三角地区则向往上海,因为大家相信在上海能够更成功。
《新民周刊》:既然这样,东海广场是否会复制SOHO在北京做得很成功的散售模式?目前来看,上海的商业地产空置率据说是去年的3倍。
潘石屹:目前我们还是计划先出租。不能空置,空置就是浪费。美国总统林肯参加竞选时,因为长相特别丑,一个女选民就问他,一个男人的腿长多长的时候好看?林肯说,只要够着地的都好看。也就是说,所有男人的腿都好看,只要能够着地就行。我们对东海广场的定位,就是要像男人的腿一样,结结实实踩在地上。
目前东海广场的出租率只有30%左右,租客都是跨国大公司。我们会对项目的定位做一些调整,使其主要面向国内的本土企业。类型绝对不能单一,单一的全失败了,南京路就有个很好的融合。
如果说有个对立面的话,那就是陆家嘴,据说空置率现在已经是30%了,陆家嘴和华尔街,都是一种类型,成片的写字楼漂亮得不得了,但就是缺乏活力。
目前上海商业地产规模约有4700万平方米,总量上已经很过剩了,跟上海1700万人口一对比,很多人就觉得上海的商业地产没法做了。但是房地产毕竟是不动产,越是在过剩的情况下,繁华地段的生意可能会越好。
《新民周刊》:这意味着你们要调整之前比较擅长的散售模式?
潘石屹:我们的模式在不断调整之中。如果未来的市场还像现在这么疯狂,选择拿地、拿项目就需要很多钱,那么我就要拼命加快已有项目的销售;如果市场情况特别不好,销售受阻,那么我们拿项目就会容易一些,目前我们自有现金,加上银行贷款大概有200多个亿,这就是说,我们可以进200多亿的货。
现在的SOHO中国正在进行着新的调整和转型。一是地域上要扩大,比如从北京扩展到上海;二是未来要把持有物业和销售物业的数量调整到一个合适的比例,像北京前门大街5.4万平方米必须留下来,因为这块土地寸金寸土,所以必须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