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13日,中国国家总理温家宝与到访的俄罗斯总理普京举行了中俄总理第14次定期会晤。期间,双方签署了包括能源、电力、铁路、航天、人文等各领域的多项合作文件。中国相关专家认为,普京这次访华,使两国的经济合作迈向新的领域,而中俄日益密切和成熟的经济联系,将为两国政治关系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共签署了12项合作文件,其中包括俄罗斯与中国加强天然气合作的相关协议和备忘录、中俄推进石油上下游项目的合作备忘录、中俄在俄罗斯境内合作发展高速铁路的备忘录、2010至2012年中俄航天合作大纲等等,涉及金额达40亿美元。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姜毅认为,从中俄签署的各项合作意向来看,普京此次访华使两国的经贸合作从单一的货物贸易,向更高的层次和更新的领域发展。
姜毅说:“两国的经贸合作实际上是向新的领域,一个新的高度去发展。双方通过一系列协定表现出来就是双方在促进相互投资,加大在能源领域的上下游的合作,全流域的合作,加大在一些项目的合作,除了货物贸易以外,还有劳务合作、技术合作等等这些方面,应该是迈开一个新的步伐。所以中俄的经济合作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的话,两国的经济联系会越来越紧密,两国的经济合作的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普京此次访华,加强双方的能源合作仍是重头戏。姜毅认为,两国签署的相关能源合作协议表明,中俄能源合作也将脱离单纯的能源买卖,而转向“全流域”开发:“就是在能源合作,原材料的合作方面,现在双方表现出来,就是不是简单的购买,比如说,能源我们购买俄罗斯的原油了,实际上中国还要参与到上游的开发,中俄双方可以在下游产品,包括石油制成品合作开发,还包括中国采购俄罗斯的电,我们也开始看到双方即使是在能源这个领域内向深层次的‘全流域’的领域开发了。”
中国参与俄罗斯境内的高速铁路建设,这是普京此次访华中一个引人关注的中俄合作新项目。姜毅认为,中国能够参与俄高铁建设项目,不仅是因为中国的高铁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同时也是因为这个项目将给中俄带来更广泛的利益。
姜毅说:“规划中的高铁项目,主要还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罗夫斯克这一段铁路线,实际上是沿着中俄边境线走的,这个项目的进行既有施工时间的地理上的优势,又有施工以后、建成以后对两国经济的拉动作用。中国在与俄罗斯在高铁项目的合作和谈判过程中,表现出来这么一个整体发包的态势,就是我(中国)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品的出口,实际上我在这方面可以帮助俄罗斯进行规划,施工甚至是劳务的输出,日本德国的高铁技术可能比我们国家更高,但是它可能做不到中国能够向俄方提供的这么多的优惠和合作的优势。”
从1992年以来,中俄两国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立“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直至2001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关系日益成熟稳定,是当今世界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之一,被称为大国关系的典范。姜毅认为,相对政治关系的迅速发展,中俄经贸关系显得相对滞后,2008年双边贸易额为568.3亿美元,这与两国的经济规模以及政治上的密切关系,是不相称的。普京此次访华表明,中俄双方正力图完善双方的经济合作,从而为政治关系的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支撑。
姜毅说:“十多年来,中俄政治关系迅猛发展,我们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并没有跟上来,这当中原因是很多的,比如说两国都处在转型和改革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还有一个,就是在具体利益问题上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的契合。所以这些年我们看两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没有一个完善的紧密联系的经济合作,不足以支撑两国政治关系的迅速发展,所以我想未来两国合作的重点还是在经济领域。”
人们还注意到,普京此次访华引起了中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普京访华前,西方主流媒体就竞相报道,普京访华期间中俄可能达成的各项合作项目。姜毅认为,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目前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过程中,作为两个大国,中俄政治经济关系的日益密切,势必将引起世界的关注。
姜毅最后谈道:“金融危机以后,大家开始意识到国际政治中间,包括国际经济之间一些权力结构在重新安排,中俄两个大国之间的迅速接近,除了原来讲的政治关系中一个比较高的政治平台以外,还在经济领域也开始了这样一种密切的合作。这个当然会引起全球的瞩目,就是未来两国的合作对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会构成一种什么样的影响,在构建一个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中俄两国的合作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个势必会引起各方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