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记者对话“公共预算观察志愿者”发起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08:55  南方日报

  对话吴君亮:

  只公开“半本”账本当然看不懂

  吴君亮

  深圳君亮投资公司CEO,他和他的团队致力于推动政府预算公开化

  问:选择在10月份申请广州市财政预算公开是出于什么考虑?

  答:向包括广州市政府在内的政府部门申请部门预算公开,是我们筹划了几个月的事情。

  我们当时的想法是放到国庆节以后,政府的压力(或说是压力幻觉)可能小一些,另外,10月以后各财政部门又在开始准备下一年度的预算了,这时提出申请,也有提醒有人在观察的意思。

  当然,这是简单意义上的策略考虑。

  问:在阅读广州公开的部门预算后,有何感受?有哪些可取之处?又有哪些有待弥补的地方?

  答:这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为详细的中国政府部门预算文本。事实上,广州财政局是把部门预算及说明一起给了我们。当然,我也并非指这就是完美的文本,接下去,再有个一两年的时间,就可能会接近完善。

  比如目前各部门在职能介绍上还不详尽、不完整,而且,缺乏量化指标。还有就是可以补上往年的数据。这些都是明显需要加强的部分。

  问:广州的举动对加速预算公开和预算改革的进程,有何意义?

  答:这应该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是否可以这样看,如果讲去年深圳市将部门预算向公民个人有条件地公开(不外借、不复印,只能在财政局阅览室阅读)是一次历史性的小心试水的话,那么广州此次将预算挂在网上可称为历史性的放胆开航,南粤开风气之先的传统似乎未断。

  将公共预算向全社会公开,是本来就应该有的自然而然的事情,并非“额外施恩”。公共预算不对社会公开、不向纳税人交代本是不自然的事情,是政府和社会公众关系非正常化的表现。

  所以,某种意义上讲,目前向社会公开预算是历史的一个“返正”过程。

  如果我们认定这是一个时代的趋势,是一个应该要发生,也必然要发生的事情,那么广州是这个潮流涌动的开始,而顺应历史的潮流一旦流荡开来,其进展的速度许多时候会超出人们的想象。

  预算法的修正正在起草之中,据说年底会完成。我认为任何正面的事情发生,都应该会对其产生正面影响。

  问:接下来,省级部门预算(各部委的预算)的公开是否也已具备条件?现阶段公开预算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您期待怎样的解决路径?

  答:条件已经具备,技术上已无困难,应该也不会太久。最大的障碍是政府内部说服自己。当然,更完善和清楚的立法是最彻底的方案。

  问:就预算公开而言,近期您所关注的问题有哪些?您倡导成立的志愿者团队有哪些活动?

  答:今年我们挑选了三十几个各级政府和部门申请预算公开,对暂时不愿公开的,我们会反复申请。当然,因为我们居住在深圳,我们也会重点关注深圳公共预算的细节,使它能更完善。我们已有一个与人大代表广泛沟通的计划,我们的工作将会很细。

  问:您上次也提到,预算公开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人们能看得懂,这样公众才能进行更好的监督,那么,您认为让公开的预算被普通人看懂,相关部门应该做哪些努力?

  答:只要预算按规矩编制,并公开详尽和全面的信息,看懂并不难。如果只是提供部分的、零碎的账本给公众看,拿半部账本给你看,当然就很难懂了。政府在公布预算时不仅应该有按功能分类的信息,也应该提供全面而详细的按经济分类的信息。

  □记者观察

  在惊心动魄中

  走向进步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你读它,会从中看到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是社会的结构和公平正义。”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去年两会结束后面对中外记者提问时的讲话。

  现在,广州市财政局局长张杰明可能更深地感觉到了这句话的分量。

  10月16日,这位曾长期任教于中南财经大学、暨南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作出了一个将载入中国公共预算进步史册的决定,应公民申请将该市的财政预算报告全文上网。

  张杰明的行动,来自于一个政府官员对履行其责任的自觉,也源自于广东长期以来开明的政治气候的熏陶。

  在广州决定网上“晒”公共预算报告的时候,其他更多的地方和部门选择了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对申请人李德涛说不,尽管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公共预算报告属于必须公开的范畴。

  这并不难于理解。

  过往“敌我斗争”观念的仍然在深深地左右很多人的大脑。今年8月份,河南省南阳市青年王清对当地181个政府部门提出信息公开申请,主要是想获得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和公费出国的信息。他没有获得一个部门的“有效答复”,一度还曾被当成了间谍。

  财政预算改革,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其实是“革自己的命”,把自己从“财神爷”的神龛上搬下来。因此,公开财政预算报告需要一种勇气。要有这份勇气,不仅要能够面对来自政府部门内部的压力,也要敢于面对公众的质疑。

  在公开广州市财政预算报告之后,媒体在赞许的同时发出了很多不同的声音,例如“三公消费”不在其中,各部门预算许多地方只是“点到为止”。

  或许应该说,这是一次中国式的公开。很多事情,单靠财政部门是难于说清楚的,仅仅靠财政部门推动财政预算公开,是不够的。把批评的矛头对准财政部门,应该也是有失公平的。问题的关键现在已经不在这个地方。如果说财政预算报告公开是预算改革的第一步,那么接下来怎么走就需要更高层的力量介入,也需要更高的政治智慧了。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总是在惊心动魄中走向进步。

  专题整理

  南方日报记者陈枫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公开 预算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