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常以书信与人交流,据不完全统计,他回国后特别是在晚年就学术等问题与他人通信多达1万多封。对此,江苏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李向民别有感触,当他还是一个20岁毛头小伙子的时候,发表的一篇学术论文引起钱老关注,进而两人开始以书信往来论道,这种关系持续了近10年。昨天,在位于南京广州路的办公室内,李向民刚刚得知钱老逝世消息,他不胜伤感地向记者讲述那段与老人交往的故事。
1986年,李向民刚刚20岁。在江苏商专教政治经济学的他在校内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人类应当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我认为政治经济学没有研究精神产品的生产再生产问题,传统劳动价值理论也无法对此作出理论解释,而经济的精神化倾向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人类经济面临的共同问题,精神经济将是一个世界性趋势。理论界特别是经济学家有责任对此进行研究,探索其中的发展规律,这就需要建立一门崭新的学科——精神经济学。”
李向民说,作为一名青年学者,当时他对经济理论有着一股“初生牛犊”的勇气,但思考仍然是直觉的、初步的。没想到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不知怎的被远在北京、时龄75岁的钱学森看到,那年10月,老人给学报主编来信,对李向民提出了热情的鼓励,他表示:“李向民同志所讲的‘精神经济学’。核心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投入的钱,其效益如何?这个大问题我看我国经济学家也出不了多少力,他们也没有研究过!我看还得有志于此的同志自己动手。”钱学森的信不久就转到了李向民手中,万分激动的他很快给钱老寄去了还没有开始发表的后续论文。
在李向民的记忆里,他和钱学森正式“点对点”的书信往来应该是从1988年春天开始。“主要围绕精神经济以及文化经济等话题作一番观点上的探讨。”李向民说,有些时候钱老的看法与其并不一致,但他在信中的语气总是谦逊有礼,从未摆出过高人一等的姿态,“除了观点,钱老还会把一些与此相关的剪报寄来,可见老人家对于科研的严谨和踏实。”
昨天记者看到了这些多年来一直被李向民妥善保存着的信件,钱老落笔有神文字朴实,他习惯使用“李向民同志”的称谓,并每每留下“钱学森”的落款。而几乎在每封信中,记者都能看到“请酌”、“当否”如是字眼,一位学术泰斗的谦逊亲和跃然纸上。
记者还注意到,在1993年的一封信中,钱老除了常规的学术探讨,还较多笔墨提到了一些自己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对李向民的劝诫。那时李刚刚博士研究生毕业,进入江苏省政府任职。得到这个消息后钱学森很快寄来了这封信,他写道,“你就要到省政府当参谋了,这是好事,希望你能加强一些基础理论的学习,并把理论知识更多地与实际相结合……”在人生的关键结点,收到一个前辈、师长如此语重心长的教诲,李向民说这让他受益匪浅。
“有时候一个礼拜能通两次信,有时候一两年都写不上一回。”就这样,两人整整保持了近10年的书信往来,直到钱老年事渐高,李向民也忙于事业的打拼,一段佳话就此终结。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年来李向民对钱老始终缘悭一面,仅有的一两次通话也是由其秘书接听,而这俨然成了前者心中一个巨大的遗憾。
“中午上网的时候,听说钱老走了。”李向民说往事一下子涌上心头,他当即翻出了一直整齐收藏在文件夹里的信,开始一封一封地重读。“我真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在20岁到30岁这一人生当中最重要的阶段,得到了钱老无私而真诚的帮助教诲。”李向民说,他在钱老身上,看到了一个伟大科学家的宽广胸襟,“钱老走了,但他在科学领域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永不磨灭。” 本报记者 张 磊
“他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
南理工90岁老教授金家骏追忆钱学森
“认识钱先生时,我30出头,他也才40出头,我当时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火箭武器专业担任副主任,因此和他接触比较多,印象深刻。”南京理工大学金家骏教授而今也是90岁的老人,昨天听到钱老逝世,很是伤感。
金家骏,1919年8月生,文成县人。1945年兵工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先后在南京兵工署研究发展司、台北利台化工厂、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研室、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等单位任教授、系主任。回想起50多年前的事,金家骏依然历历在目。“我当时所在的系叫二系,即炮兵工程系,有五个专科(即火炮、弹药、观测兵器、雷达、火箭),九个教授会,每个教授会有若干个实验室,当时二系的副主任是任新民,也是中国火箭研究的先驱。1955年10月,钱学森冲破美国的重重阻力,经过艰苦努力回到祖国的怀抱。12月,刚从美国回国两个月的钱学森来哈军工参观考察,任新民陪同他参观二系实验室并作详细介绍,彼此交换了对我国研制火箭的见解。而就在这年12月的下旬,我和任新民、周曼殊3人,联合给中央军委写信,提出了在中国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也正因为此,金家骏与钱学森的联系开始多了起来。
“钱先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性格特别直爽,常常是有什么说什么,对人特别坦诚,无论做什么决定都从是否有利于科学研究的角度出发,而不会考虑到是否会影响到什么人,要批评起人,不会留情面。虽然大家都非常尊重他,但他一点没有领导的架子,没有一丝一毫的官僚作风。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位科学家,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令所有人敬佩。”张 琳
钱老贺信成南师大地科院“镇院之宝”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保存着一封十二年前寄来的贺信,尽管信纸已有些泛黄,但信上热情洋溢的鼓励至今感染着地科院的师生,写信的人正是钱学森教授。昨天,南师大地科院前院长沙润老师接受记者采访,回忆起当年钱老写贺信的来龙去脉。
“大家都知道钱老是中国航天之父,其实他在地理科学研究上颇有建树,并提出了很多构思。比如他认为应该把地理系统看作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并建议把地理科学“提升”到一个学科大门类。”沙老师说。1997年10月,当时很多高校的地理科学系“赶时髦”,纷纷更名为城市科学系,南师大坚持用地理科学这个名字,并扩系成院,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地理科学学院。时任南师大校长的公丕祥教授与钱老联络,请钱老为地科院提名。
钱学森教授听说此事后,非常高兴,但他一贯的原则是不提名,于是便亲笔写了封贺信。沙老师回忆说,当时钱老在信中写道:“我听说南师大成立地理科学学院,这是很好的事。希望南师大地科院的师生再接再厉,为国家地理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从此,这封信成了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的“镇院之宝”,鼓舞着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蔡蕴琦
紫台2001年命名“钱学森星”
本报讯 昨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逝世,一代大师离开了我们。但是在浩瀚的星空,有一颗名为“钱学森星”的小行星却永远存在着。据了解,这颗国际编号为3763号的小行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在2001年正式命名的,作为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褒奖。“因为钱老当时身体不好在住院,所以是由他的夫人代他出席命名仪式的。”“钱学森星”发现者之一、紫金山天文专家杨捷兴介绍说。
据了解,“钱学森星”是紫金山天文台小行星研究组于1980年10月14日发现的。发现那天晚上,繁星满天,专家们使用40厘米双筒折光望远镜对准双鱼星座进行了照相观测,将拍摄的照片冲洗出来后,他们在繁星点点中发现了一颗移动的新小行星,根据计算,当时这颗小行星距离地球大约2亿2千3百万公里。该星在轨道上平均每天以114.5万公里的高速度前进,绕太阳一周需要3.38年,如果将来有宇航员到太空中的“钱学森星”上去住一年,当他回来的时候,地球上已经度过了4个春秋。
据介绍,“钱学森星”的运行轨道处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主带小行星之中,主带小行星中许多是含20%~30%各类金属的石质小行星,存在着宇宙资源开发应用的广阔前景。
回忆起当年的命名仪式,杨捷兴至今仍记忆犹新。“当年的命名仪式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很多领导和科学家都出席了,很隆重。”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钱老特地让他夫人在现场说的一句话。
“钱夫人说,感谢紫金山天文台在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轨道研究工作上做出重要的贡献。”杨捷兴说,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让参会的他感触很多。因为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轨、定轨的工作,都是由紫金山天文台主要负责的。为此,台里的很多专家都付出过努力与辛劳。“作为‘两弹一星’的重要主持者,钱老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无疑是对我们最好的鼓励。”杨捷兴告诉记者,虽然并没能见到钱学森本人,但对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情怀都很敬佩,“钱老对我国的贡献是巨大的,永远是我们科研人员的目标。” (朱 姝)
就在今年5月,钱老为南航丛书出版写来贺信
2009年5月8日,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刘思峰教授来说,是意外惊喜的一天。特快专递为他送来一封信,读完后他愣住了。这其实是封贺信,祝贺他和宋德金老师主持编撰的《系统评估、预测、决策与优化研究论丛》出版了,而信的落款签名上清晰地写着钱学森三个字。
刘思峰所在的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沸腾了!“我们都知道钱老在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领域上投入了很大精力,特别关注这方面的发展。作为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他为我国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总结和提炼出的开放复杂巨系统的概念以及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更是科学方法论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贡献。但我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么伟大的一位科学家,在98岁的高龄,会关注到我们这个丛书的出版,而且还特地写了贺信,鼓励我们继续研究,实在太感动了!”刘思峰告诉记者。
钱老在贺信中说:“如何决策,自古以来人类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几十年来,随着系统科学理论在决策中的运用,使人类决策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而对复杂巨系统问题进行评估、预测、决策及其优化,则是近十几年的事情,目前还在探索中。希望你们将此作为研究的重点,早日作出成绩来。”
刘思峰和宋德金在5月10日给钱老写了回信,在信中说,“您在信中对我们近年来围绕复杂巨系统评估、预测、决策及其优化开展的研究和探索给予充分肯定和热情鼓励,这无疑给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使我们的信心更加坚定。我们将继续把复杂巨系统评估、预测、决策及其优化作为研究的重点,争取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不负您的厚望。”
“这套丛书计划有11本,书稿已交到了第6本,眼下正式出版的才到第二本,没想到钱老突然辞世……”说到这里刘思峰不胜唏嘘。本报记者 张 琳
■相关新闻
钱学森曾帮助南航建造大型风洞
钱学森对世界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贡献巨大,对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作用更是无与伦比。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四十多年前,就曾得到过钱先生的关心和支持。
南航宣传部张部长告诉记者,从事飞行器设计,空气动力学实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进行空气动力学实验就必须建造大型风洞。上世纪60年代初,当南航决定建立风洞时,正赶上国家遭遇自然灾害,各种物质资源匮乏,建造风洞需要大量的钢材,当时国家要求高校和科研单位建造风洞,必须经钱学森批准。钱老深知风洞对于一所从事航空航天科研的学校是何等重要,很快批准了南航建造风洞的申请。南航空气动力学专业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大批航空航天科技人才,并逐渐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杨波 张琳